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廣東新語 | 上頁 下頁
器語(1)


  鐘

  五仙觀有大禁鐘。洪武初。永嘉侯朱亮祖所鑄。然不敢擊。歲乙酉。有司命擊之。城中嬰兒女死者千余。於是嬰兒女皆著絳衣。系小銀鐘以厭之。越一年城破。乃止勿擊。鐘有雌雄。其雌者向飛入白鵝潭。往往與城中鐘相應。予詩。雌雄海底應鐘聲。鐘故能飛。宋政和中。合浦靈覺寺鐘。一夕飛去。既明。懸於空中。其半猶濕。居人言。江灣每夜有鐘吼聲。是必與龍鬥也。察之果然。乃去鐘頂上龍角。遂不復飛。而名其地曰鐘灣。每灣中風起。有一物大如車輪。藍色。騰躍波中。必嘗與鐘鬥者也。鐘。金也。龍。木也。金木相鬥。其必有不得其平者歟。

  鼓

  漢順帝時。周敞為交趾刺史。嘗至龍川。聞山木響異。因伐取為鼓。以下分鼓給桂林郡。上分鼓給交趾郡。每擊一鼓。則二鼓皆鳴。俚獠警動。謂有龍潛而相應。莫不畏之。因名其山曰龍山。萬曆間。剿滅大藤峽賊。以大藤為三鼓(木桑)。(木桑)圍一丈。長三四尺。黑潤若角沉然。一置廣州都司堂。一置肇慶府門上。一置梧州總兵府。其聲逢逢。數百里亦時相應。皆靈器也。二者相類。皆木與藤之為怪。

  鐵鼓

  韶州忠惠公祠。有鐵鼓。一面微損。擊之有聲。先時江中有一蛟。舟行者多為所害。公以鐵為鼓及船。使役人乘之。一日夜來往五羊。得蛟斬之。至今蛟骨二段存祠中。蓋以鐵物治蛟。乃金 克木之道。龍性畏鐵。蛟亦然。是皆屬木。故以金制之。伏波鑄鐵船沉於合浦。其亦以鎮壓毒龍而已。

  銅鼓

  南海廟有二銅鼓。大小各一。大者徑五尺。小者殺五之一。高各稱廣。大者因唐時高州太守林靄。得之於蠻酋大塚。以獻節度使鄭絪。絪以獻於廟中者。其制中空無底。釰垂四懸。腰束而臍隱起。旁有兩耳。通體作絡索連錢及水瀫紋。色微青如鋪翠。半斷起如辰砂。銅質盡化。金精獨存。有光瑩然可鑒。蓋千餘年物也。邊際舊有蛙六。今不存。其小者或謂出潯州銅鼓灘。先是灘水湍急。舂石底作銅鼓聲。入夜輒有光怪。一日水涸銅鼓見。太守取之。懸于四穿樓。其四角有金蝦蟆五。為番人所竊。聲遂稍石。乃歸於南海廟中。色純綠作鷓鴣斑。斜文纖麗。隱隱若八卦象。歲二月十三。祝融生日。粵人擊之以樂神。其聲闛鞳鏗鍧。若行雷隱隱。聞于扶胥江岸二十餘裡。近則聲小。遠乃聲大。神器也。嘉靖間。海寇曾一本【曾一本隆慶二年起事。破澄海。攻廣州。又以舟師攻福建。三年。敗於萊蕪澳。死。】謀移去。鐵索忽斷不可舉。有老父雲。此銅鼓昔浮海至。其鳴應潮。自為大盜所移。靈蛙殘缺。遂不復自鳴。又雲。銅鼓之大者。舊雌雄各一。今廟所存者雄也。其雌向遇風雷。飛入獅子海中。今雄鳴。則其雌輒相應雲。粵故多銅鼓。或謂雷、廉至交趾瀕海饒濕。革鼓多痹緩不鳴。伏波始制銅為之。狀亦類鼓。而稍埤。縮腹下殺。周以繁紋。面上八角。皆綴以坐蛙。名為駱越之鼓。或曰。晉書雲。諸獠並鑄銅鼓。以高大為貴。初成。懸於庭中。置酒召客。豪富子女。則以金銀為大釵。執以扣鼓。因遺主人。名納鼓釵。攻殺時則聲其鼓。至者如雲。其所鑄鼓。惟豪強稱最。號為都老鼓。廟中銅鼓。蓋諸峒獠所遺也。或曰。周禮司徒有鼓人。掌六鼓四金之事。司馬大閱。則群吏致其鼓鐸鐲鉦。以聽坐作。故範銅為鼓。皆屬軍樂。意漢時其制尚存。故伏波鑄之。留西南夷中甚眾。其形皆如腰鼓。而面臍在上方。出廟中所藏。其內有鐫雲。漢伏波將軍所鑄。乃是陽識。凡三代銅器用陰識。其字凹。秦漢用陽識。其字凸。陽識易成。陰識難鑄。此必漢物無疑。大抵粵處處有銅鼓。多從掘地而得。其狀各異。皆伏波所瘞以鎮蠻者。每遇風雨輒有聲。諸蠻於深溪邃峒之間。循其聲之所自。往往求得銅鼓。蓋物之神靈者。歲久輒思自見。故永樂中。萬州土官黃惠。於多輝溪中得一銅鼓。長三尺。面闊五尺。凸二寸許。沿邊皆科鬥。各銜線縷抵臍。束腰奓尾。若今之杖鼓然者。擊之聲如鵝鸛。聞數十裡。萬曆間。茂名高田。溪水暴漲。湧出銅鼓。徑三尺。高二尺有奇。面列蛙蛤六。遍體作細篆文。有朱砂積翠。蝸蝕之孔十餘。其聲鏜鏜。或以革掩底。或積水甕中蓋而擊之。聲聞十餘裡外。叩蛙蛤則其聲益遠。而廉州有銅鼓塘。欽州有銅鼓村。靈山有銅鼓嶺。陰雨則嶺上作銅鼓聲。文昌萬州亦有銅鼓嶺。皆以掘得銅鼓而名。又博白縣北有銅鼓潭。向有二銅鼓沒其中。弘治己未。得其一以獻兩廣制府。正德乙亥。又得其一以獻縣。羅定城隍廟有銅鼓。高二尺五寸。徑二尺。州人爭訟不平及被誣欲昭白者擊之。則禍有歸。無事而擊。則禍擊者。又雷州英靈岡雷廟。有銅鼓二。其式如鏞。圍徑五尺許。高亦如之。在左者面邊蟆六。右者蟆五。其旁皆有兩耳。每耳又分而二之。耳下有一獸首。反俯下足。尾入於郛。左者土花剝蝕。聲短而無光澤。右者質理瑩然如碧玉。其面稍廉三分。簷覆下六分。中心微拱而平。其暈有十三圈。暈各一聲。暈中夾平綈如波紋。兩圈作連錢紋。旁紋人字如莞簟。其綈作雷紋、斜方鬥紋。色翠綠徹骨。有一線丹。午後乘陰氣蒼潤欲滴。午前象褐色稍淡。蝕處如蝸篆。又有一銅鼓在廡下。狀亦如之。皆聲聞十餘裡。雷人輒擊之以享雷神。亦號之為雷鼓雲。雷。天鼓也。霹靂以劈曆萬物者也。以鼓象其聲。以金髮其氣。故以銅鼓為雷鼓也。吾視其碑。蓋從天寧寺及英山掘而得者。昔伏波征交趾。歐陽頠守廣州。皆以銅鼓進禦。而伏波善別名馬。得駱越銅鼓。皆鑄為馬式表上之。之數銅鼓。或皆鑄馬式之所餘。未可知也。粵之俗。凡遇嘉禮。必用銅鼓以節樂。擊時先雄而後雌。宮呼商應。二響迴圈。音絕可聽。其小者曰鐺。大僅五六寸。凡擊銅鼓必先擊鐺。以鐺始亦以鐺終。鐺者銅鼓之子。以子音引其母音也。然今銅鼓制皆小。最大者二尺餘。圓臍突起。隆面而淺唇。不作蝦蟆花繡紋。大小頗如鉦式。不及二廟所藏者遠甚。惟雌雄之別則同。凡為銅鼓以紅銅為上。黃銅次之。其聲在臍。雌雄之臍亦無別。但先煉者為雄。後煉則為雌耳。然諸工不善取音。每銅鼓成。必置酒延銅鼓師。師至。微以藥物淬臍及鼓四旁。稍揮冷錘攻之。用力松輕。不過十餘錘。而雄聲宏而亮。雌聲清以長。一呼一應。和諧有情。餘音含風。若龍吟而嘯鳳也。廣州煉銅鼓師不過十餘人。其法絕秘。傳於子而不傳女雲。

  瓊州有黎金。似銅鼓而扁小。上三耳。中微其臍。黎人擊之以為號。此即鐺也。古時蠻部多以銅為兵。以銅為器。富者鳴銅鼓。貧者鳴鐺。以為聚會之樂。故謂銅鼓為大器。鐺為小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