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廣東新語 | 上頁 下頁
水語(9)


  開河

  陶三廣公【陶魯字自強。郁林人。官湖廣右布政使兼廣東按察司副使領嶺西道事。人稱之為三廣公。】嘗從高州開一河。直達肇慶。功垂成。為人所沮。今因前緒而繼之。費不大而成永利。蓋雷、廉、高、欽地方所以寥落。由水路不通。少商販也。開此河。則四郡皆為沃壤。寇盜不治自弭。而雷、廉積滯之粟。由河至廣州。廣州因以資裕。地利至要也。又陶公欲開河三道。一從那龍渡東一裡許鑿之。以通恩平縣南階山之水。以達蜆岡。一從綿陽湧鑿之。使西流以達麻濠之水。皆遇石而廢。一從南津港沿海而西。以達豐頭港。今淤。然那龍之水達於階山。不過十裡。南津之水達于豐頭。不過三裡。今取他道另鑿。迄有成功。亦百世之利也。恩平諸父老嘗以為言。守土大臣欲興水利。其以此地為先。

  南海治西四十裡。有兩山對峙。呂嘉嘗積石其下。名曰石門。蓋百粵山川之會也。史稱楊僕先破石門。得越船粟。即此。水今幹淺。三江之水。一由大路峽徑九江以入熊海。一由黃雀岡徑分水以趨珠江。其分流西南潭者。夏月四之一。餘月十之一。以故舟楫不由石門。郭光祿雲。西南潭二支之派。一繞廣州。一護順德、東莞。舊勢然也。今則沙淤水涸。不趨石門。會城無朝宗之水。無以貫通元脈。不得不勤君子經緯之慮。然則疏浚之功。不可闕矣。

  潭滘河

  潭滘河。在新寧縣境。新甯最邊海。明初設衛廣海。以為備倭阨塞。其前五十裡地曰銅鼓角。山勢崒嵂。橫截海湄。怪石張牙。參錯沙際。風水衝激。噌吰成聲。舟舶每經。顰蹙震悚。稍不戒。船輒傾覆。蓋洋海之灩澦也。地去廣州三百餘裡。一望汪洋無際。不可駐汛。猝有外寇。並力以渡。過險則揚帆直入。而新會、香山、順德、番禺等縣。邊鄙皆震。聞我治兵。輒先出險。徜徉角外。我師至險。方與風水為敵。艅艎不支。懼其犄我也。往往水犀遄旋。阻險而止。寇雖遯而不能追。兩廣總制吳公【吳興祚字伯成。號留村。紹興人。隸漢軍正紅旗。康熙時官兩廣總督。】巡海至此。念新寧百峰山下有潭滘鄉。河形隱隱。湮塞已數百年。浚之徑海。可以去患而就安。趨便而奪險。一日制勝。十世之利也。於是下令浚河。河成。逶迤三十裡。下通上川、下川以至廣州。上通廣海大洋以出角背。口子設炮臺若干。戍以水軍。寇至既不得入。又不敢越我而過險。設或昧於一來。我潛師從潭滘出。表裡夾攻。必將片帆不返矣。不寧惟是。潭滘所處。逼近百峰、蕉石諸山。層巒疊嶂。其民獷悍。往往阻穼跳樑。不就戎索。自潭滘開為坦途。兵民絡繹。至是奸宄失據。鹹俯首而遵約束。此一舉誠眾善皆得雲。薛炎洲【薛起蛟字牟山。號炎州。又號焰萬。順德人。有木末山房稿。】記。

  潮泉

  潮泉。在連州者有三。沈水洞、紅<石非>坪、楞伽峽。在陽山者有五。潮水鋪、滑石坑、潮下坑、桃江水口、蓮塘村。皆潮泉也。在蓮塘村者即斟水。其穴若井。或彌年而竭。或一日而十盈十竭。每大雨三日則竭。其出也。率以潮為信。自春至秋。醜出而申入。為陽之潮。乘天地之朝氣者也。自秋至春。申出而醜入。為陰之潮。乘天地之暮氣者也。廣南泉水。大抵應潮居多。而斟水尤不爽其候。豈山澤通氣。獨於斯有准耶。

  三井

  廣州有三井。一曰星井。在城西六裡。古金肅外【光緒五年廣州府志作古金肅門外。】繡衣坊。始鑿見星于井。一曰月井。在廣州城內西南。古月華樓下。今鹽倉街舊月泉庵址。舊志。月出則照映井底。光熒澄澈。又有日井與月井相望。在舊青紫坊千佛寺側。今惟月井存。餘皆堙。

  羅漢井

  羅漢井。在廣州城內光孝寺西廊。即古幹明井地。古圖經雲。寺有訶子。取此水和甘草煎。乳白而甘。又謂之訶子泉。

  永安五江

  永安縣有五大水以江名。名曰五江。自雞公嶂至小黃花佛子凹。岡脊之地。其水四馳。南為秋鄉江。其流最長。西則神江諸水。東則琴江。北則藍口水源、秋鄉江、神江、義容江、琴江。其大者小水注之甚眾。大者為經。小者為緯。源流見矣。五江。一曰秋鄉江。在永安城西南一百二十裡。其源二。一出琴江寶峒山。一出官山嶂下。合流而北。過火帶社。西納車峒水。東納石坑、鐘坑水。折而西。田子徑水南注之。至縣。轎尾水東北注之。堤坑水北注之。南下。豬母坑水又北注之。至半江東納牙溪水。至馬頭山西納下瀨水。又西納官坑水。又東納黃沙水。又東納雙螺濁水。又西納逆坑水。東南納軍糧水。至鳳凰岡北納清溪水。又東納南山水。又西納龜坑水、吉田水。至曲泒納下義水。入于東江。廣東輿圖雲。其源一出縣東。一出縣北。眾山環繞。萬壑交流。百餘折而經馴雉司前。又折而至梅花嶺。入于江口。其曰牙溪者。一出羊角嶂北。一出公坑西。至番流水合流而北。納羅坑村水。西至牙溪口。入秋鄉江。曰黃沙水者。一出燕尾山。一出鳥禽嶂。至漈頭合流。北過上下湯梅子泒。西入秋鄉江。曰軍糧水者。出梅坑徑。北過唐田西北入秋鄉江。曰清溪水者。其出寶山嶂者為上下窖水。出狗頭山者為員墩水。合流。納瓦屋頭水。過沙子徑、神宮前半徑至旱塘。其出天子嶂者。為苦竹水。至旱塘合流。至鳳凰岡入秋鄉江。曰南山水者。出犁壁山北。過南山至石屯。其在歸善境者。一出黃草嶂。一出石塘。至湴塘合流。至上石屯合南山水。西北入秋鄉江。曰下義水者。出(石翕)石徑北為卷蓬水。出犁壁嶂。西為犁壁水。過上義高岡合流。納梅子埧水。過下義至曲泒。入秋鄉江。二曰神江。在縣西北一百一十裡。其源二。一源在林村埔北。東出小黃花。西出嶂下。一源在林埔南。東出佛子凹。西出雞冠山。合流至龍潭徑。北受辣菜坑水。至黃竹徑。又北受曹坑水。至黃塘。南受白溪水。至橫石。又南受苦竹坑水。至(魚敢)口。北受陳田水。至魚潭徑。又北受楊坑水。至陂角沙。南受龍頭山木公坑水。至停塘。北受花坑水。至企山下。南受大梨水。至鄧村。又南受禾坑水。入東江。廣東輿圖雲。其源出雞寇嶂。周回百折。眾水注之。經梧桐山之前。又折而至江口。入于東江。三曰義容江。在縣西七十裡。發源蔣峒尾。至飛鵝嶺合月角嶺水。過義容屯至烏鵲潭。其出大魯嶂、貓兒山者。至安全合流。至中田。合桃子園水。至烏鵲潭。入義容水。至黃坭塘。受湯坑。入于東江。廣東輿圖雲。其源出大魯山。折而至寬仁司之前。複折而入于東江。四曰東琴江。在縣東四十裡。自雞公嶂發源。西受北坑水。至上鎮。東受象鼻徑水。至水口村。西受塔凹水。至練坊。西受童坑水。至官屋埔。東受甘坑水。至楊梅埔。西受馮坑水。至寺坑。東受黃小塘水。至羊羔。西受黎坑龜湖水。過長樂米潭至琴口。會南琴江。入於橫流渡。黎坑水出逃軍嶂。龜湖水出寶峒嶂。廣東輿圖雲。北琴江自簾紫嶂發源。由山谷嶂折四十裡入長樂界琴口。按東琴江。初志稱曰北琴江。故廣東輿圖本之。然此江在縣之東。當名東琴江。稱北琴江誤。今改正。其曰塔凹水者。一出芙蓉徑過賀岡。一出解沙徑過袁田。至塔凹合流。入東琴江。五曰南琴江。在城東南六十裡。其源自西來者。一出嶂下。一出橫排嶺。合流至龍窩。納吉峒水。一出公坑嶂。一出岑裡。合流至清溪。合施坑水。俱至明亭水合流。至中湖。納松坑水至柘口。自南來者。一出漈頭。一出黃坑。合流至小鱉。合貉老坪水。過細女灘。納掩桑水至柘口。會西水。過長樂、大梧。至琴口。會東琴江。廣東輿圖雲。自羊角山發源。沿流由南嶺後曲折三十裡。入長樂界琴口。與東琴江之水會合。入橫流渡。其曰黃花水者。東出芙蓉徑。西出陳塘上。不【郝玉麟廣東通志(以下簡稱郝志)。截木作墊曰不。音敦上聲。廣東俗字。】至鯉魚頭合流。北至散灘徑。納白溪水出康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