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廣東新語 | 上頁 下頁 |
山語(8) |
|
北甘山 陽江東北二十裡有山。名曰北甘。甘非甘苦之謂。土人以穴為甘。以穿為婪。故高要東七十裡有古婪水。春州記雲。岩泉有甘婪之奇。北甘者。言其山多穿而在北也。山壁立千仞。有泉飛流。相傳鳳巢其上。大風雨嘗墜其雛。蓋鶡雀之類。予春州歌。生憎雛鳳無情性。飛向南甘又北甘。 三白水山 陽春西南一百三十裡有白水山。高二百餘丈。其週四百餘裡。上有天池龍井。注為飛泉。一派十三迭。一迭一狀。或橫或直。在壁中則直。在壁外則橫。各隨石壁之勢。增城之西二十裡有白水山。高千仞餘。上寬平。狀若仰盂。可田百畝。有飛泉長百餘丈。直至山足。繚繞丹丘而東。水車所激。無高不至。灌田數千百畝。兩崖怪石夾束。如砥柱懸橋者。不可勝數。其旁多雲母石。是曰白水丹丘。博羅東北三十裡許有白水山。北連象頭山。為羅浮東趾。有懸泉百仞下注。山凡八九曲。一曲一潭。深者墜石四五丈不能窮。蘇軾詩。劈開翠峽走雲雷。截破奔流作潭洞。又雲。坐看驚鳥投霜葉。知有老蛟蟠石甕。金沙玉礫粲可數。古鏡寶奩寒不動。旁有巨人跡數十。下有湯泉。是為東粵三白水山之勝。 白鶴峰 歸善有白鶴峰。下臨東江。與豐湖諸山對聳。蘇學士故宅在焉。學士上樑文所謂。鵝城萬室。錯居二水之間。鶴觀一峰。獨立千岩之上是也。中有思無邪齋。其銘雲。飲食之精。草木之華。集我丹田。我丹所家。晝煉於日。赫然丹霞。夜浴於月。皓然素葩。金丹自成。曰思無邪。予愛其語。書之於座間。齋前又有德有鄰堂。其左為朱池。右為墨沼。木棉榕梡之屬。古色蕭森。學士之所手植也。 圭峰 圭峰在新會城北二裡許。秀拔玉立。其頂四方。名玉台。上有兩瀑布。從肘腋間飛出。下注百仞。白沙詩。弄罷飛泉下玉台。謂此。莊定山【莊昹字孔暘。官南京禮部郎中。有定山集。】雲。吾聞南海之山名玉台者。有巨人。靜而無欲。深知所謂潛之道者。沈石田【沈周字啟南。號石田。蘇州人。善畫。】因作玉台圖。以寄白沙。山上又有綠護屏。登之可望崖門。鄺湛若詩。綠護天荒南渡跡。玉臺鐘蠡建和年。屏半神皋奧衍。灌為天田。田方百畝。有界水三分。與白虹亙天而下。中紐匯處。是曰聖池。池中龍吹息成雲。儵怳萬狀。白沙嘗與周鎬為雲潭之遊。有雲潭記。莊定山見之。謂即濂溪太極圖雲。 春岡 春岡。在增城城中。一名鳳岡。其東麓有唐時何仙姑宅。羅浮經雲。其陰雲母峰。峰之西北曰鳳凰岡。神女居之。是也。仙姑常往來羅浮。其行如飛。天后遣使召赴闕。中路失之。天寶九年。五色雲起。麻姑壇有仙子。縹緲而出。道士蔡太一識其為仙姑也。大曆中。又見於小石樓。廣州刺史高翬上其事。賜明霞衣一襲。取所作餌雲母詩入大內。詩雲。鳳台雲母似天花。煉作芙蓉白玉芽。笑殺狂游勾漏令。卻從何處覓丹砂。仙姑故善詩。孫典籍嘗記其羅浮口占寄家三絕。留研屏一絕。又昔有人見其題黍珠庵東壁一絕。字比晉人差清婉少骨。壁時半毀。惟余百尺水簾飛白虹笙簫松柏語天十三字。其下必風也。越女以能詩知名者自綠珠始。至唐初有南海七歲女子。若仙姑。尤其清麗者也。予詩雲。綠珠豔曲先南越。爭似仙靈更有才。 七星岡 龍門縣有崇岡環之。岡從平地特起。大小相聯若七星。其頂皆圓。名曰七星岡。岡之外。自高明、鐵岡以迄天嶺、聖( 祭)諸峰。由北而西。西而複北。而東而南。為山千萬。皆如樓臺屏障。森列無際。而七星岡其堂奧幾席也。譬之大樹。千萬山為枝為幹。七星岡則果實也。果實為精華所鐘。其發也必有人文之異。其地在崇山峻巘中。寒冽易生。四時間。清溫多而炎燥少。風候與廣州諸縣稍殊。則又靈氣之聚也。 茶託岡 茶託岡。在陽江西二十裡。岡上有父母二字。大二丈餘。深至尺。岡周遭多有青竹。獨字畫中歲久不生。亦一異也。 七星岩 七星岩。在瀝湖中。去肇慶城北六裡。一曰岡臺山。一曰員屋。七峰兩兩離立。不相連屬。二十餘里間。若貫珠引繩。璿璣回轉。蓋帝車之精所成。而瀝湖則雲漢之餘液也。玉屏居七峰之東。是象玉衡。或以七峰純作金形。上應西方白虎七宿。予謂易稱效法謂坤。天有七星以為象。則地有七峰以為法。象者精氣之所為。峰無精氣。以星為精氣。其含雲吐雨。居禽獸而生草木。皆星之所為之。石乳者星之津液。寶藏者星之光芒。一卷之多。皆珠鬥之子孫也。其或岩間積濕生光。熒熒若星。則鹹之所作。咸始於潤下。終於炎上。潤下為火之陰。炎上為火之陽。亦皆星之變化也。七峰皆中空。各為一岩。岩皆南向。一小者名阿波岩北向。南向者陽明之洞。道書所謂。大天日月。分精照之者也。日月忽然起滅。不由孔穴。則陽明之所為也。大岩當諸岩中央。有南北二門。前後相通。是為崧台正室。其頂穹窿如蓋。高數百丈。上開天井。雲氣可以直出。折而北。洞戶益敞。有龍床。坐人百餘。其平如砥。又有龍磨角石。有大小龍井三四。與潮汐上下。岩中複多石乳。始滴為乳。終滴則凝為石。長者玉柱。短者瑤篸。自上而下。複自下而上。互相撐抵。如此者以千萬計。其為人物諸瑰異。五色間錯。亦皆石之餘髓非他物。大抵山空則氣蒸於內而為乳。山實則氣蒸於外而為雲。雲暖故散。乳寒故凝。雲與乳同類。故皆詭怪萬狀。變化成章。乳者山之精液。雲者山之華也。岩外之石色多白。瓊脂的皪。一一穿漏。亦有乳流注其間。乳幹者膏膩。嚼之淅淅有聲。其薄而成片者。聲皆清越。中訇竅穴。以衣覆而叩之。作鼓聲。杖擊則作鐘聲。其一在 崖間者小如碗。吹之嗚嗚若海螺。又以石擊岩餘地亦作鼓聲。謂之地鼓。曰河鼓岩者。亦兩門。然皆南出。中有水。圓積如迭鼓。又如半月之弦。其淺處清見數丈。諸岩皆水環石。此獨石環水。澄注淵深。故以水勝。曰辟支岩者。距後瀝水二裡許。舍舟循平田北入。奇石森列。房櫳戶牖鹹具。有水自岩端下注。溉田數百畝。土人于此祀禾花仙女以祈歲。當西水漲時。諸岩皆可舟遊。宛似武夷九曲。古時肇慶稱兩水夾州。蓋西江之水。一從城南出羚羊峽。一從七星岩前出後瀝水。今此水淤塞。半為田。半為瀝湖。瀝湖者。言西江之余瀝所成也。兩水夾州。則西江勢分。無氾濫之患。形勢更宜。非常之人。當複有疏鑿之者。 東峰名玉屏者。以磴道勝。初折而上。一石半嵌山腰。大丈餘。甚平。為扶嘯台。又折而上。峻石夾立如堵牆。中通小徑百余步。一石橫臥岩上。若門楣然。長丈。大可五尺。質蒼黑。作斧劈皴。與諸崖石不類。疑飛來客石也。兩端僅及崖際。離崖寸許。若不著崖然者。欹斜若醉。左右二石扶掖之。是名醉石。自醉石而上。有一罅。兩崖相夾。容一二人。上有一石圓而小。半當唇齒之間。舊名含珠徑。予以其狀若華山千尺 塽。因刻雲。小千尺塽。 七星岩歲久石長。磨崖篆刻皆淺。多所漫滅。李北海書景福二大字在岩口。微有畫痕。其深不能指許矣。崖門張弘範所刻字形如梯。亦因石長所致。山以石為骨。其生氣盛則骨長。所在皆然。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