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廣東新語 | 上頁 下頁 |
山語(1) |
|
梅嶺 梅嶺者。南嶽之一支。星經曰。南戒門戶。漢書曰。臺山。輿地志曰。台嶺。其名不一。其曰秦關者。以始皇三十四年。所適治獄吏不直者所築也。南康記雲。南野三十裡至橫浦。有秦時關。其下曰塞上是也。南越呂嘉叛。殺漢將軍韓千秋。函封使者節置塞上。即此。故又曰。漢塞也。曰東嶠者。以居五嶺東偏也。曰台者。以高而平。曰嶠者。以高而峭銳。台。專言梅嶺。嶠則兼言五嶺也。五嶺。一嶺也。其在東則為梅嶺也。然自昔皆以梅嶺為五嶺之第一嶺也。五嶺皆越門。若台關則秦所築。故亦曰秦南門也。漢之北塞至寒門。南塞至暑門。台關又暑門之大者也。以其山曰臺山。故關亦曰台關。又曰橫浦關。而梅嶺之名。則以梅鋗始也。鋗本越句踐子孫。與其君長避楚。走丹陽皋鄉。更姓梅。因名皋鄉曰梅裡。越故重梅。向以梅花一枝遺梁王。謂珍于白璧也。當秦並六國。越複稱王。自皋鄉踰零陵至於南海。鋗從之。築城湞水上。奉其王居之。而鋗於台嶺家焉。越人重鋗之賢。因稱是嶺曰梅嶺。其曰大庾嶺者。漢元鼎五年。樓船將軍楊僕出豫章擊南越。裨將庾勝。城而戍之。故名大庾。其東四十裡勝弟所守。名小庾。是則嶺名梅以鋗。嶺名庾以勝兄弟。秦之時嶺名梅。漢之時嶺名庾也。然漢時亦稱梅嶺。史記雲。漢破番禺。東越兵不至。楊僕請從便擊之。上令屯豫章梅嶺以待命。余善聞之遂反。入白沙、武林、梅嶺。殺三校尉。上乃遣僕出武林。王溫舒出梅嶺擊之是也。然此或豫章梅嶺也。史記索隱雲。豫章三十裡有梅嶺。在洪崖山。當古驛道。要之梅嶺皆以鋗名。非以梅。蓋鋗奉其王。自梅裡至豫章。又至臺山。亦名臺山曰梅嶺。其姓為梅。複從梅裡至。以臺山為梅嶺。猶之乎以皋鄉為梅裡也。然鋗之王亦姓梅。則梅嶺又非以鋗名。蓋以鋗之王名也。今俗稱梅嶺為越王山。人皆以為趙佗。不知乃鋗之王故治。故予詩雲。禺峽本因黃帝子。梅關亦以越王孫。而世乃謂陸凱折梅寄友。嶺遂名梅。因築折梅亭其上。謬矣。嶺有紅梅驛。驛有城。當嶺路之半。累石為門。南北以此為中。相傳鋗所家在焉。自驛至嶺頭六十裡為梅關。從大庾縣而南者。望關門兩峰相夾。一口哆懸。行者屈曲穿空。如出天井。從保昌而北者。一路岡阜綿亙。岩磴傾斜。梅與松石相亞澗林間。或蔽或見。偃松大皆合抱。或數百或千年物。有張文獻【張九齡字子壽。唐曲江人。諡文獻。】手澤存焉。關路乃文獻所辟。行者歌之。以關出入甚易。號為人關。以與西粵北流鬼關相對。鬼。鬼方也。在西為陰。故曰鬼方。東陽。故曰人。故梅關一名陽門。 臘嶺 五嶺之第二嶺。在郴州南境曰騎田。騎田之支曰臘嶺。在乳源西境。壁立峭拔。高四百餘仞。週三十裡。蓋天所以分騎田之險者。大嶺為騎田。而臘嶺其小者也。曰臘嶺者。以乳源在萬山中。風氣高涼。於粵地暑濕不類。是嶺尤寒。盛夏凜冽如臘也。一曰折嶺。以嶺高不可徑度。從嶺邊折迭而行。如往如複。故曰折也。又西北境有關春嶺。嶺之左為梅花峒。山谷陰寒。夏多積雪。梅花繁盛亞梅關。一名小梅嶺。一曰梅花路。亦曰小嶺。蓋又以梅嶺為大嶺也。初梅嶺未辟。小嶺為西京孔道。韓昌黎赴潮時。以昌樂瀧險惡。舍舟從陸道出乳源藍關。藍關。或即此小嶺也。梅嶺自張文獻開鑿。山川之氣乃疏通。與中州清淑相接。蕩然坦途。北上者皆由之矣。予嘗謂昔稱五嶺。以人跡所絕。車馬不通。天地所以隔內外。故尉佗絕新道。拒三關。而盜兵即不得至。今梅嶺之旁。連峰迭嶂間。小陘紛紜。束馬懸車。縱橫可度。雖使千夫扞關。萬人乘塞。而潛襲之師已至雄州城下。又況郴之臘嶺。與連之星子、朱岡。皆可以聯鑣徑入乎。雄州居五嶺之首。為二廣沖。韶石聳其南。大庾峙其北。豫章、吳、楚、閩、越皆以此一關為限。誠東南天地一大樞鍵。非僅為嶺表第一門也。或謂任囂稱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蓋秦時以負北一帶為番禺。其南皆為南海。佗移檄告橫浦、陽山、湟溪關。乃備粵之北門。漢五將軍或出桂陽下匯水。或出豫章下橫浦。出零陵。或下離水。或抵蒼梧。或發夜郎兵下牂牁江。而鹹會番禺。此則粵之門戶俱入矣。其東則隔於東越。此東越王餘善所為請以卒八千從樓船將軍至揭陽。以海風波為解也。橫浦之道為直。故楊僕先陷尋陝、石門。桂陽由衡嶽下。稍紆淺。故道遠後期。觀於此。則所以為越守者不難矣。予曰。雖然。夫以南越竊據為雄。已曆世五王。歷年九十有三矣。天將以土地歸神華。為衣冠文物之區。所以愛斯民也甚厚。使建德、呂嘉善守。終亦覆亡。故劉鋹時。廣人見群星北流。知為舉國歸中原之兆。天之所廢。雖阻險無所用之。故曰。固國以德。 五嶺 唐李侗以衡陽為五嶺門。以五嶺之中。皆南嶽之奧室也。南嶽。君也。羅浮。其東諸侯也。羅浮分南嶽之司以治五嶺。而朱明洞與南嶽之朱陵洞相通。則羅浮者。南嶽之神氣所聚者也。南嶽之都在南嶽。而離宮別館在羅浮。故亦稱羅浮為南嶽。 北之太行。西嶽之臂也。南之五嶺。南嶽之臂也。然五嶺以大庾為首。則始安、臨賀、桂陽、揭陽。又大庾之臂也。故予詩。五嶺南拖衡嶽臂。迢遙直與海天長。或謂台城之嶠在大庾。騎田之嶠在桂陽。都龐之嶠在九真。萌渚之嶠在臨賀。越城之嶠在始安。是嶺有五。而廣東得其一。廣西得其三。湖廣亦得其一。然騎田今屬陽山。去陽山城北二裡。一名黃岑。即古湟溪關也。則廣東得嶺之二矣。又乳源西五裡有臘嶺。為五嶺之一。亦名騎田。連揭陽而言。則廣東又得嶺之三。 五嶺之稱。始史記張耳傳曰。秦南有五嶺之戍。師古曰。西自衡山。南東窮海。一山之限耳。而別標五者。裴淵廣州記曰。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是為五嶺。鄧德明南康記曰。大庾一。桂陽騎田二。九真都龐三。臨賀萌渚四。始安越城五。輿地記。一曰台嶺。一曰塞上。即大庾也。二曰騎田。三曰都龐。四曰萌渚。五曰越嶺。方以智謂九真太遠。當以裴說為是。王伯厚【王伯厚即宋王應麟。著困學紀聞、玉海。】曰。騎田即郴州臘嶺。都龐即道州永明嶺。甿渚即道州白芒嶺。則道州有二。可疑也。大抵五嶺不一。五嶺之外。其高而橫絕南北者皆五嶺不可得而名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