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傳燈錄 | 上頁 下頁
卷四(2)


  法融

  第一世法融禪師者。潤州延陵人也。姓韋氏。年十九學通經史。尋閱大部般若,曉達真空。忽一日歎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遂隱茅山,投師落髮。後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鳥銜華之異。唐貞觀中四祖遙觀氣象。彼山有奇異之人。乃躬自尋訪問寺僧:「此間有道人否。」曰:「出家兒那個不是道人。」祖曰:「阿那個是道人。」僧無對。別僧雲:「此去山中十裡來,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

  祖遂入山。見師端坐自若,曾無所顧。祖問曰:「在此作什麼。」師曰:「觀心。」祖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師無對便起作禮。師曰:「大德高棲何所。」祖曰:「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師曰:「還識道信禪師否。」曰:「何以問他。」師曰:「向德滋久冀一禮謁。」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師曰:「因何降此。」祖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師指後面雲:「別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繞庵唯見虎狼之類。祖乃舉兩手作怖勢。師曰:「猶有這個在。」祖曰:「適來見什麼。」師無語。

  少選,祖卻于師宴坐石上書一佛字。師睹之竦然。祖曰:「猶有這個在。」師未曉,乃稽首請說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師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師曰:「既不許作觀行。于境起時,如何對治。」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複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後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

  圭峰判為泯絕無寄宗。引破相教而印之。有僧問南泉:「牛頭未見四祖時。為什麼鳥獸銜華來供養?」南泉雲:「只為步步踏佛階梯。」洞山雲:「如掌觀珠,意不暫舍。」僧雲:「見後為什麼不來。」南泉雲:「直饒不來猶校王老師一線道。」洞山雲:「通身去也。」又一尊宿答前兩問皆雲:「賊不打貧兒家。」僧問一老宿:「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雲:「如條貫葉。」僧雲:「見後如何?」雲:「秋夜紛紛。」又僧問吳越永明潛禪師:「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潛雲:「牛頭。」僧雲:「見後如何?」潛雲:「牛頭。」諸方多舉唱不可備錄。

  祖付法訖,遂返雙峰山終老。師自爾法席大盛。唐永徽中,徒眾乏糧。師往丹陽緣化。去山八十裡。躬負米一石八鬥。朝往暮還,供僧三百。二時不闕三年。邑宰蕭元善。請于建初寺講大般若經。聽者雲集。至滅靜品,地為之震動。講罷歸山。

  博陵王問師曰:「境緣色發時,不言緣色起。雲何得知緣,乃欲息其起。」師答曰:「境色初發時,色境二性空。本無知緣者心量與知同。照本發非發,爾時起自息。抱暗生覺緣,心時緣不遂。至如未生前,色心非養育。從空本無念,想受言念生。起法未曾起,豈用佛教令。」

  問曰:「閉目不見色。境慮乃便多。色既不關心,境從何處發。」師曰:「閉目不見色。內心動慮多。幻識假成用。起名終不過。色不關心,心亦不關人。隨行有相轉,鳥去空中真。」

  問曰:「境發無處所,緣覺了知生。境謝覺還轉。覺乃變為境。若以心曳心,還為覺所覺。從之隨隨去,不離生滅際。」師曰:「色心前後中,實無緣起境。一念自凝忘,誰能計動靜。此知自無知,知知緣不會。當自檢本形,何須求域外。前境不變謝,後念不來今。求月執玄影,討跡遂飛禽。欲知心本性,還如視夢裡。譬之六月冰,處處皆相似。避空終不脫,求空複不成。借問鏡中像,心從何處生。」

  問曰:「恰恰用心時,若為安隱好。」師曰:「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譚名相勞,直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問曰:「智者引妙言:與心相會。當言與心路別,合則萬倍乖。」師曰:「方便說妙言。破病大乘道。非關本性譚,還從空化造。無念為真常,終當絕心路。離念性不動,生滅無乖誤。穀響既有聲,鏡像能回顧。」

  問曰:「行者體境有,因覺知境亡。前覺及後覺,並境有三心。」師曰:「境用非體覺,覺罷不應思。因覺知境亡,覺時境不起。前覺及後覺,並境有三遲。」

  問曰:「住定俱不轉。將為正三昧,諸業不能牽。不知細無明,徐徐躡其後。」師曰:「複聞別有人,虛執起心量。三中事不成,不轉還虛妄。心為正受縛,為之淨業障。心塵萬分一,不了說無明。細細習因起,徐徐名相生。風來波浪轉,欲靜水還平。更欲前途說,恐畏後心驚。無念大獸吼,性空下霜雹。星散穢草摧,縱橫飛鳥落。五道定紛綸,四魔不前卻。既如猛火燎,還如利劍斲。」

  問曰:「賴覺知萬法,萬法本來然。若假照用心,只得照用心。不應心裡事。」師曰:「賴覺知萬法,萬法終無賴。若假照用心,應不在心外。」

  問曰:「隨隨無簡擇,明心不現前。複盧心闇昧,在心用功行。智障複難除。」師曰:「有此不可有,尋此不可尋。無簡即真擇,得暗出明心。慮者心冥昧,存心托功行。何論智障難,至佛方為病。」

  問曰:「折中消息間,實亦難安怗。自非用行人,此難終難見。」師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難易。先觀心處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無記。第五解脫名。第六等真偽。第七知法本。第八慈無為。第九偏(雙立人)空陰。第十雲雨被。最盡彼無覺。無明生本智。鏡像現三業。幻人化四衢。不住空邊盡。當照有中無。不出空有內。未將空有俱。號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說。安怗無處安。用行何能決。」

  問曰:「別有一種人,善解空無相。口言定亂一。複道有中無。同證用常寂。覺寂常用。用心會真理。複言用無用。智慧方便多。言辭與理合。如如理自如。不由識心會。既知心會非。心心複相泯。加是難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化。」師曰:「別有證空者,還如前偈論。行空守寂滅。識見暫時翻。會真是心量。終知未了原。又說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且勞己。永劫住幽識。抱相都不知。放光便動地。于彼欲何為。」

  問曰:「前件看心者,複有羅噻難。」師曰:「看心有羅噻幻心何待看。況無幻心者,從容下口難。」

  問曰:「久有大基業,心路差互間。得覺微細障,即達於真際。自非善巧師,無能決此理。仰惟我大師,當為開要門。引導用心者,不令失正道。」師曰:「法性本基業,夢境成差互。實相微細身,色心常不悟。忽逢混沌士,哀怨湣群生。托疑廣設問。抱理內常明。生死幽徑徹,毀譽心不驚。野老顯分答,法相愧來儀。蒙發群生藥,還如色性為。」

  顯慶元年。邑宰蕭元善請出山住建初。師辭不獲免。遂命入室上首智岩。付囑法印,令以次傳授。將下山謂眾曰:「吾不復踐此山矣。」時鳥獸哀號,逾月不止。庵前有四大桐樹。仲夏之月,忽自凋落。明年丁巳閏正月二十三日。終於建初。壽六十四臘四十一。二十七日窆於雞籠山。會送者萬餘人。其牛頭山舊居。金源,虎跑泉。錫杖泉,金龜等池。宴坐石室,今悉存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