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筆記雜錄 > 避暑錄話 | 上頁 下頁
一八四


  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孔氏乙太湖為震澤,而不名三江,意若以北江、中江與南江為三江,在荊州之分,漢沱參流則別為三;在揚州之分,因入於海則合於一。所謂北江者,今丹陽而下,錢塘皆是也。孔氏本未嘗至吳,故其解北江,以為自彭蠡江分為三,入震澤為北江入海,不知北江本與震澤相通,乙太湖為震澤亦非是。《周官》:九州有澤藪,有川有浸。揚州澤藪為具區,其浸為五湖。既以具區為澤藪,則震澤即具區也。太湖乃五湖之總名耳。

  凡言藪者,皆人資以為利,故曰藪,以富得名,而浸則但水之所鐘也。今平望八尺震澤之間水彌漫而極淺,與太湖相接而非太湖,自是入於太湖,自太湖入於海,雖淺而彌漫,故積潦暴至,無以泄之,則溢而害田,所以謂之震,猶言三川皆震者。然蒲魚蓮芡之利,人所資者甚廣,亦或可堤而為田,與太湖異,所以謂之澤藪。

  他州之澤無水暴至之患,則為一名而已。而具區與三江通塞為利害,故二名以別之。《禹貢》方以既定為義,是以言震澤而不言具區,此非吳越之人不知,而先儒皆北人,但據文為說,宜其顯然失之地裡而不悟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