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巴爾札克 > 莫黛斯特·米尼翁 | 上頁 下頁
十二


  當然,這又是一場幻夢。從此以後,她撤銷了天主的一切威力。她經常與這個想像的情人侃侃而談,編造出問話和答話,而且賦予他許多才華。

  她胸中的大志完全隱藏在這些小說之中。正因為如此,她表面上非常循規蹈矩。看守莫黛斯特的好心的人們,對她這樣規矩讚賞備至。即使給她找來許多弗朗西斯科·阿爾圖和維勒幹的兒子那樣的人,她也不至於降低身分去俯就這些鄉巴佬。說來說去,她就是想要一個才氣非凡的人,一般的才華對她來說已算不得什麼,正如一個姑娘嫁給駐外大使都覺得屈尊,一個律師對她來說簡直就算不了什麼一樣。她希冀著財富,不過是為了將財富擲於她的偶像腳下而已。她夢幻中的影像在金色的背景上可以更清楚地顯露出來。然而這金色的背景所顯示的富有,遠不如她充滿著女性細膩情感的內心那樣豐富,因為她的主導思想是要使一位塔索①、一位彌爾頓②、一位冉-雅克·盧梭、一位繆拉③、一位克裡斯朵夫·哥倫布④變成幸福而富有的人。柴堆⑤燃起熊熊烈火,要燒死這些常常在生前不為人所知的殉難者,莫黛斯特的這顆心願意去撲滅這燃燒的烈火。普普通通的不幸遭遇不大會打動這顆心。莫黛斯特渴望著難以名狀的磨難、精神上的巨大苦痛。她時而配制止疼藥膏,設想出什麼研究成果、音樂作品,總而言之,想出各種辦法使冉-雅克·盧梭極端憤世嫉俗的思想平靜下來;時而她又設想自己是拜倫爵士的妻子,變得想入非非,和曼弗雷德一樣有詩意,幾乎能揣測到拜倫對現實世界的鄙視,然後她再設法使他成為天主教徒,以此來測度他對宗教的懷疑。莫黛斯特還責備莫裡哀將十七世紀的婦女都描寫得那麼優柔寡斷。

  ①塔索(1544—1595),意大利著名詩人,敘事詩《被解放的耶路撒冷》的作者。曾因內心矛盾而陷於神經失常,被囚禁七年之久。

  ②彌爾頓(1608—1674),英國詩人、散文家,《失樂園》、《複樂園》的作者。晚年雙目失明,生活貧困。

  ③繆拉(1767—1815),拿破崙的妹夫和手下名將,出身貧寒,帝國時期被封為那不勒斯國王。拿破崙失敗後,繆拉被俘,判處死刑。

  ④哥倫布晚年貧病交加,悒鬱而死。

  ⑤指古時燒死犯人或燒毀禁書所用的柴堆。

  「為什麼沒有一個多情、富有而美麗的女子奔到每個才氣橫溢的人面前自願作他的奴隸,就象《萊拉》①中那個神秘的年輕侍從一樣呢?」她常常這樣自問。

  諸位可以看到,英國詩人②通過古勒奈爾③這個人物所吟詠的lepianto④,莫黛斯特完全理解了。對於那個走來主動向小克雷比庸⑤求愛並嫁給他的英國少女,莫黛斯特很欣賞她的舉動。斯特恩和伊麗莎白·德拉珀⑥的故事,有好幾個月的時光,構成了她的生命和幸福。

  ①《萊拉》(1813—1814),拜倫的長篇敘事詩。詩中的主人死後,其年輕侍從也因痛苦而死在主人的屍體上,人們發現原來這個侍從是一位女子。

  ②指拜倫。

  ③古勒奈爾為拜倫《海盜》中的人物,她將康拉德從牢中救出,一起逃走。

  ④意大利文:眼淚,淚水。

  ⑤小克雷比庸(1707—1777),法國作家。其父亦為文人,人稱老克雷比庸。那個主動向小克雷比庸求愛並與他結婚的英國女子,名叫施塔福德小姐。他們婚後很幸福。

  ⑥英國小說家斯特恩於一七六〇年在倫敦結識伊麗莎白·德拉珀夫人,伊麗莎白隨夫去印度後,斯特恩寫了《約立克致伊麗莎白的信》一書,於一七七五年出版。

  在思想上她也成了內容相似的一部小說的女主人公,她不止一次地研究了伊麗莎白這個崇高的角色。令人讚歎的多情善感,在這部書信體故事中表達得那樣高雅,使她情不自禁流下眼淚來。據說那位最有才氣的英國詩人①是從來不流淚的。於是莫黛斯特不僅靠理解作品,而且靠理解她最喜愛的作家的性格,又生活了一段時間。《世界公民》的作者哥爾斯密②,《奧貝曼》的作者③,夏爾·諾迪耶④,麥圖林⑤,最貧窮、最受苦的作家,是她的神只。她揣度著他們的痛苦,設法體會他們那種摻雜著卓越的思考的、缺吃少穿的境況的滋味,她將自己心靈中最寶貴的東西都傾注進去。她想像自己給這些為才能而殉道的藝術家帶來舒適的物質生活。這種高尚的惻隱之心,這種對勞動艱辛的直覺,這種對天才的崇拜,在女子心靈中縈繞,委實是一種罕見的古怪念頭。首先,這很像是女子與上帝之間的秘密。因為這裡面沒有任何光彩奪目的東西,沒有任何可以使虛榮心得到滿足的東西。而虛榮心在法國,對人的行動來說,是極大的推動力。這就是莫黛斯特思想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她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願望,要深入到一個過著這種反常生活的男子內心中去,要瞭解他的思想契機,要瞭解天才人物私生活中的不幸,要瞭解他需要什麼,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她頭腦中的幻想一旦湧現,她的靈魂便在太空中遨遊,於是她對尚捉摸不定的未來進行探索,迫不及待地要享受一下集千種柔情於一身的愛情。她對生活的看法高超,打定主意寧願在一個高雅的環境中受苦,也不願象她母親那樣在外省生活的泥沼中艱難行進。她遵守自己發下的誓言,決心做到不墮落,愛惜父親家族的榮譽,只給父母家中帶來快樂。所有這一切情感終於以一種形式表現了出來:她想作一位詩人、一位藝術家,總之是一個出類拔萃的男子的伴侶。但是她希望自己選擇,而且要在對他進行了深入的考察之後,才將自己的心、自己的生命、自己從愛情的苦悶中迸發出來的無限柔情奉獻給他。這部優美的小說,她一開始創作便從中得到快樂。最深沉的寧靜籠罩著她的心。她的面色漸漸紅潤起來,她成了諸位所見過的美麗而高尚的德國少女形象,木屋別墅的光榮,拉圖奈爾夫人和杜梅夫婦的驕傲。此時莫黛斯特過的是雙重的生活。

  ①指拜倫。

  ②哥爾斯密(1730—1774),英國作家。《世界公民》是他的書信體小說。

  ③指塞南古(1770—1846),法國作家。

  ④夏爾·諾迪耶(1780—1844),法國作家。

  ⑤麥圖林(1782—1824),愛爾蘭小說家,劇作家。

  一方面,她老老實實地懷著熱愛的心情做好木屋別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瑣事,象使用車閘一樣利用這些瑣事來控制她的精神生活的詩意,就象修道士對物質生活加以節制,而全心全意讓靈魂在祈禱中發展一般。凡是有高度智慧的人,都強制自己從事某種簡單機械的勞動,以便保持清醒的頭腦。斯賓諾莎①對眼鏡片進行粗加工,貝爾②數房頂上的瓦片,孟德斯鳩修整花草樹木。這樣降服了肉體,心靈才能安全地展開翅膀。米尼翁夫人看透了女兒的內心活動,她說得很有道理。莫黛斯特是在戀愛,但她的愛情,是很罕見、很少能為人理解的柏拉圖式的愛情,是少女的首次幻想,是各種情感中最微妙的情感,是內心的甜食。她用未知、不可能和夢幻的酒杯開懷暢飲。她讚美少女天堂的青鳥。青鳥在遠處歌唱,可望而不可即,任何槍支的子彈都打不著它,它那色彩絢麗的羽毛,象寶石在閃光,使你眼花繚亂。可是現實——由證婚人和市長先生伴隨的兇惡的鷹鷲一旦出現,那青鳥便無影無蹤了。享有愛情的一切詩情畫意,而又看不見情人,這是多麼甜蜜的隨心所欲的生活!是怎樣的異想天開啊!

  ①斯賓諾莎(1632—1677),荷蘭哲學家。

  ②貝爾(1647—1706),法國哲學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