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外國文學 > 骨頭在說話 | 上頁 下頁
四四


  「完全正確,這些痕跡告訴我的還不止這些。從鋸齒改變方向的距離,可以算出鋸齒彼此之間的寬度。凸起的島狀物代表滑刃的最寬點,島與島之間的距離則相當於兩個鋸齒間的距離。我再讓你看一樣東西。」

  我取回橈骨,換上一根尺骨,將腕部末端的切面放在顯微鏡底下。

  「你看到在切面上如波浪般的紋路嗎?」

  「看到了,好像洗衣板一樣,只不過有點彎曲。」

  「那個叫做『波紋』。鋸片滑動的結果,會在溝狀切痕的牆上留下如波浪的峰穀,就像在底部留下島狀突起一樣。牆上和底部的峰島狀突起是滑動的廣點,穀底和底部狹窄的部分則是滑動的起點。」

  「所以你可以測量這些峰穀的間距,就像你量島與島之間的距離一樣。」

  「沒錯。」

  「為什麼再往下就什麼都看不到了?」

  「滑動幾乎都發生在剛鋸下或快鋸完的時候,那時候鋸片鬆動,尚未嵌入物體中。」

  「有道理。」他抬起頭。臉上的蛙鏡痕跡又回來了。「那方向呢?有何意義?」

  「是鋸片拉或推的方向?」

  「有差別嗎?」

  「施力的方向可以看出鋸子是在拉回或推出時切開物體。歐美制的鋸子大部分都是在推出去時鋸開物體,而一些日本制的鋸子則是在拉回時;有些則兩面都能鋸。這當然有差別。」

  「你看得出來嗎?」

  「當然。」

  「那你看出了什麼嗎?」他問,一邊揉著眼睛,一邊看著我。

  這個問題得花點時間回答,我先揉揉背部,然後伸手拿起寫字板。我瀏覽了一下剛才的注記,找出適合的資料。

  「伊莉莎白·康諾的骨頭上有許多錯傷。溝狀切痕的寬度是0.05寸,每道錯傷底部都有波紋和島紋,都可以量出來。」我翻開下一頁:「有一些脫落碎片。」

  他等我解釋,但我並沒有再說下去,於是他便問:「什麼意思?」

  「我想,這把鋸子是手動的,鋸齒的密度大概是10。」

  「密度?」

  「每寸的鋸齒數目。換句話說,鋸齒的間隔是十分之一寸。鋸齒的形狀類似鑿刀,是推出時鋸開物體的。」

  「我明白了。」

  「鋸片有明顯滑動情形,也有許多脫落碎片,但是鋸片似乎切鋸得很快。因此,我想這應該是一把大鋼鋸。由島狀突起可看出鋸片一定很寬,這是為了避免卡住。」

  「那些較窄的部分怎麼解釋?」

  我心裡很清楚那是什麼工具切割的,但現在還不想把這個想法說出來。

  「我先把這部分做個結論,再來談另外那部分的問題。」

  「還有什麼沒說的?」

  我翻回第一頁,把剛才觀察到的記錄總結了一下。

  「那些錯傷是在長骨正面,而切面末端的突出部分則在長骨後面,也就是說,死者在被分屍時,是臉朝上平躺。手臂是從肩部肢解,而雙手則被砍掉了。腿部則是從胯骨和膝蓋的位置肢解。頭部是在第五頸椎處被切開。胸部也被垂直劃開,直達脊椎。」

  他搖搖頭。「這傢伙真是用鋸子的高手。」

  「還不止於此呢。」

  「不止?」

  「他還用力。」

  我調整一下尺骨位置和顯微鏡焦距。「你再看一下。」

  他彎腰湊上顯微鏡,此時,我居然發現他的臀形很漂亮。天啊,在這種時候……

  「你不必那麼用力湊近觀測孔。」

  他稍稍鬆弛一下肩膀,微微調整重心。

  「看到剛才所說的溝狀切痕了嗎?」

  「嗯。」

  「再看向左邊,看到較窄的傷痕了嗎?」他沒有回答,默默調整了一下焦距。

  「看來有占像楔形,不是方形,也沒那麼寬。」

  「沒錯。那可能是刀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