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家 > 辛棄疾 | 上頁 下頁
辛棄疾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曆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曆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出生時山東已為金人所占,早年與党懷英齊名北方,號稱「辛黨」。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擒拿叛徒張安國,回歸南宋,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守之策。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官,平定荊南茶商賴文政起事,又力排眾議,創制飛虎軍,以穩定湖湘地區。由於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最終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宰臣韓侂胄接連起用辛棄疾知紹興、鎮江二府,並征他入朝任樞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辭免。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歲。宋恭帝時獲贈少師,諡「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稼軒詞》(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

  辛棄疾生於宋高宗紹興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的五月十一日(1140年5月28日)卯時,祖上為狄道人,自始祖辛維葉時遷居濟南曆城。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在靖康之變、宋室南渡後「累於族眾」,無法南下,遂仕于金國。儘管如此,辛贊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他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出自《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兩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辛棄疾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養成了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辛棄疾少年時,又曾與党懷英一同受學于劉瞻(《宋史》作蔡伯堅),並稱「辛黨」。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

  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在起義軍中的表現,以及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時年二十五歲。

  辛棄疾初來到南方時,對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瞭解,加上宋高宗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如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儘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讚,廣為傳誦,但朝廷卻反應冷淡,只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地方官職,負責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現實對辛棄疾是殘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使他的官職最高為從四品龍圖閣待制。

  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歲的辛棄疾再次任知隆興(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

  淳熙八年(1181年)春,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辟田」的莊園格局,並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並以此自號「稼軒居士」。並且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劄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果然,同年十一月,由於受彈劾,官職被罷,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後的閒居生活。此後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閒居。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其友陳亮從故鄉浙江永康專程拜訪辛棄疾,兩人於鉛山長歌互答,稱第二次鵝湖之會(即辛陳之晤)。鵝湖之會後,辛棄疾又陸續出山兩次做官。

  紹熙五年(1194年)夏,辛棄疾又被罷官回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營瓢泉莊園,決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慶元二年(1196年)夏,帶湖莊園失火,辛棄疾舉家移居瓢泉。辛棄疾在瓢泉過著游山逛水、飲酒賦詩、閑雲野鶴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期思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

  慶元四年(1198年),辛棄疾被授予主管沖佑觀之職。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辛棄疾精神為之一振。他先後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次年,他晉見宋甯宗,認為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被加為寶謨閣待制、提舉佑神觀,並奉朝請。不久後,出知鎮江府,獲賜金帶。

  辛棄疾知鎮江府時,曾登臨北固亭,感歎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不久後,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辛棄疾被降為朝散大夫、提舉沖佑觀,又被差知紹興府、兩浙東路安撫使,但他推辭不就職。之後,他還被進拜為寶文閣待制,又進為龍圖閣待制、知江陵府。朝廷令辛棄疾趕赴行在奏事,試兵部侍郎,但辛棄疾再次辭免。

  開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詔令到鉛山時,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九月初十(10月3日),辛棄疾仙逝,享年六十八歲。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志》)。朝廷聞訊後,賜對衣、金帶,視其以守龍圖閣待制之職致仕,特贈四官。

  紹定六年(1233年),追贈光祿大夫。

  德祐元年(1275年),經謝枋得申請,宋恭帝追贈辛棄疾為少師,諡號「忠敏」。

  ※家庭

  始祖 辛維葉 官至大理評事,自狄道遷居濟南。
  高祖 辛師古 官至儒林郎。
  曾祖 辛寂  官至賓州司戶參軍。
  祖父 辛贊  在金國官知開封府,封隴西郡開國男。贈朝請大夫。
  父親 辛文郁 生平不詳。贈中散大夫。

  妻子 趙氏
  妻子 范如玉 辛棄疾寓居京口時所娶,為南投宋廷的原金國新息縣令范邦彥之女。

  長子 辛禛 生平不詳,無子。
  次子 辛秬 曾任崇仁縣尉。
  三子 辛稏 曾任直秘閣、潼州提刑等。
  四子 辛穮 官至迪功郎。
  五子 辛穰 官至承務郎,無子。
  六子 辛穟 官至承務郎。
  七子 辛秸 早逝,有子。
  八子 辛褎 生平不詳,無子。
  九子 辛㔶 早逝。

  女兒 辛氏 嫁朝散郎範炎。
  女兒 辛氏 嫁文士陳成父。

  ※紀念館

  辛棄疾紀念館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曆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南,占地總面積31畝,由紀念館和辛家墳兩部分組成,總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建有石坊、六角碑亭、辛棄疾塑像、辛棄疾紀念祠、稼軒詞書法藝術刻石碑廊等景觀以及文物、書畫、民俗、圖片、「一代詞宗」、「義膽忠魂」6個展室。

  ※墓葬

  辛棄疾墓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瓜山虎頭門陽原山腰,坐北朝南。
  立於紹定年間(1228年-1233年),其側驛路旁有稼軒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毀墓殘。清代辛氏後裔于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駁陸離,字跡模糊,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間是「顯故考率公稼軒府君之墓」。下行多有闕字,據考為辛棄疾之仲子辛秬的後裔所立。
  1959年,辛棄疾墓被列為江西省重點保護文物。
  1971年和1981年又先後兩次修整。
  墓系麻石砌就,分四層,頂堆黃土,兩連圍以墳櫃。墓高2.5米,直徑2.5米,占51.5平方米。墓道較短,有郭沫若撰並書之挽聯: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