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蘇軾 > 東坡全集 | 上頁 下頁
卷三十四 敘二十五首


  【南行前集敘】

  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雲,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鬱,而見於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自少聞家君之論文。以為古之聖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軾與弟轍為文至多,而未嘗敢有作文之意。

  己亥之歲,侍行適楚,舟中無事,博弈飲酒,非所以為閨門之歡,而山川之秀美,風俗之朴陋,賢人君子之遺跡,與凡耳目之所接者,雜然有觸於中,而發於詠歎。

  蓋家君之作與弟轍之文皆在,凡一百篇,謂之《南行集》。將以識一時之事,為他日之所尋繹,且以為得於談笑之間,而非勉強所為之文也。時十二月八日,江陵驛書。

  【送章子平詩敘】

  觀《進士登科錄》,自天聖初訖於嘉祐之末,凡四千五百一十有七人。其貴且賢,以名聞於世者,蓋不可勝數。數其上之三人,凡三十有九,而不至於公卿者,五人而已。可謂盛矣。《詩》曰:「誕後稷之穡,有相之道。」我仁祖之於士也亦然。較之以聲律,取之以糊名,而異人出焉。是何術哉!目之所閱,手之所曆,口之所及,其人未有不碩大光明秀傑者也。此豈人力乎?天相之也。天之相人君,莫大於以人遺之。其在位之三十五年,進士蓋十舉矣,而得吾子平以為首。子平以文章之美,經術之富,政事之敏,守之以正,行之以謙,此功名富貴之所迫逐而不赦者也。雖微舉首,其孰能加之。然且困躓而不信,十年於此矣。

  意者任重道遠,必老而後大成歟?不然,我仁祖之明,而天相之,遺之人以任其事,而豈徒然哉!熙寧三年冬,子平自右司諫直集賢院,出牧鄭州。士大夫知其將用也,十月丁未,會於觀音之佛舍,相與賦詩以餞之。余于子平為同年友,眾以為宜為此文也,故不得辭。

  【牡丹記敘】

  熙寧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余從太守沈公觀花于吉祥寺僧守璘之圃。圃中花千本,其品以百數,酒酣樂作,州人大集,金槃彩籃以獻於坐者,五十有三人。飲酒樂甚,素不飲者皆醉。自輿台皂隸皆插花以從,觀者數萬人。明日,公出所集《牡丹記》十卷以示客,凡牡丹之見於傳記與栽植培養剝治之方,古今詠歌詩賦,下至怪奇小說皆在。余既觀花之極盛,與州人共游之樂,又得觀此書之精究博備,以為三者皆可紀,而公又求余文以冠於篇。

  蓋此花見重於世三百餘年,窮妖極麗,以擅天下之觀美,而近歲尤複變態百出,務為新奇以追逐時好者,不可勝紀。此草木之智巧便佞者也。今公自耆老重德,而餘又愚蠢迂闊,舉世莫與為比,則其於此書,無乃皆非其人乎。然鹿門子常怪宋廣平之為人,意其鐵心石腸,而為《梅花賦》,則清便豔發,得南朝徐庾體。今以餘觀之,凡托於椎陋以眩世者,又豈足信哉!余雖非其人,強為公紀之。

  公家書三萬卷,博覽強記,遇事成書,非獨牡丹也。

  【送杭州進士詩敘】

  右《登彼公堂》四章,章四句,太守陳公之詞也。蘇子曰:士之求仕也,志於得也,仕而不志於得者,偽也。苟志於得而不以其道,視時上下而變其學,曰:吾期得而已矣。則凡可以得者,無不為也,而可乎?昔者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孔子善之,曰:「招虞人以皮冠。」夫旌與皮冠,於義未有損益也,然且不可,而況使之棄其所學,而學非其道歟?熙寧五年,錢塘之士貢於禮部者九人,十月乙酉,燕于中和堂,公作是詩以勉之曰: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時遷者,松柏也;言水而及松柏,於其動者,欲其難進也。萬世不移者,山也,時飛時止者,鴻雁也;言山而及鴻雁,於其靜者,欲其及時也。公之於士也,可謂周矣。

  《詩》曰:「無言不酬,無德不報。」二三子何以報公乎?

  【邵茂誠詩集敘】

  貴、賤、壽、夭,天也。賢者必貴,仁者必壽,人之所欲也。人之所欲,適與天相值實難,譬如匠慶之山而得成虡,豈可常也哉。因其適相值,而責之以常然,此人之所以多怨而不通也。至於文人,其窮也固宜。勞心以耗神,盛氣以忤物,未老而衰病,無惡而得罪,鮮不以文者。天人之相值既難,而人又自賊如此,雖欲不困,得乎?茂誠諱迎,姓邵氏,與余同年登進士第。十有五年,而見之于吳興孫莘老之座上,出其詩數百篇,餘讀之彌月不厭。其文清和妙麗如晉、宋間人。而詩尤可愛,咀嚼有味,雜以江左唐人之風。其為人篤學強記,恭儉孝友,而貫穿法律,敏於吏事。其狀若不勝衣,語言氣息僅屬。余固哀其任眾難以瘁其身,且疑其將病也。逾年而茂誠卒。又明年,餘過高郵,則其喪在焉。入哭之,敗幃瓦燈,塵埃蕭然,為之出涕太息。夫原憲之貧,顏回之短命,揚雄之無子,馮衍之不遇,皇甫士安之篤疾,彼遇其一,而人哀之至今。而茂誠兼之,豈非命也哉?余是以錄其文,哀而不怨,亦茂誠之意也。

  【錢塘勤上人詩集敘】

  昔翟公罷延尉,賓客無一人至者。其後複用,賓客欲往,翟公大書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世以為口實。然余嘗薄其為人,以為客則陋矣,而公之所以待客者獨不為小哉?故太子少師歐陽公好士,為天下第一。士有一言中於道,不遠千里而求之,甚於士之求公。以故盡致天下豪俊,自庸眾人以顯於世者固多矣。然士之負公者亦時有。蓋嘗慨然太息,以人之難知,為好士者之戒。意公之於士,自是少倦。而其退老于潁水之上,餘往見之,則猶論士之賢者,唯恐其不聞於世也。至於負己者,則曰是罪在我,非其過。翟公之客負之於死生貴賤之間,而公之士叛公於瞬息俄頃之際。翟公罪客,而公罪己,與士益厚,賢于古人遠矣。公不喜佛老,其徒有治詩書學仁義之說者,必引而進之。佛者惠勤,從公游三十餘年,公常稱之為聰明才智有學問者,尤長於詩。公薨于汝陰,余哭之於其室。其後見之,語及於公,未嘗不涕泣也。勤固無求於世,而公又非有德於勤者,其所以涕泣不忘,豈為利也哉。餘然後益知勤之賢。使其得列于士大夫之間,而從事於功名,其不負公也審矣。熙甯七年,餘自錢塘將赴高密,勤出其詩若干篇,求余文以傳於世。余以為詩非待文而傳者也,若其為人之大略,則非斯文莫之傳也。

  【晁君成詩集敘】

  達賢者有後,張湯是也。張湯宜無後者也。無其實而竊其名者無後,揚雄是也。揚雄宜有後者也。達賢者有後,吾是以知蔽賢者之無後也。無其實而竊其名者無後,吾是以知有其實而辭其名者之有後也。賢者,民之所以生也,而蔽之,是絕民也。名者,古今之達尊也,重于富貴,而竊之,是欺天也。絕民欺天,其無後不亦宜乎!故曰達賢者與有其實而辭其名者皆有後。吾常誦之雲爾。

  乃者官于杭,杭之新城令晁君君成諱端友者,君子人也。吾與之遊三年,知其為君子,而不知其能文與詩,而君亦未嘗有一語及此者。其後君既歿于京師,其子補之出君之詩三百六十篇。讀之而驚曰:嗟夫,詩之指雖微,然其美惡高下,猶有可以言傳而指見者。至於人之賢不肖,其深遠茫昧難知,蓋甚於詩。今吾尚不能知君之能詩,則其所謂知君為君子者,果能盡知之乎。君以進士得官,所至民安樂之,惟恐其去。然未嘗以一言求於人。凡從仕二十有三年,而後改官以沒。

  由此觀之,非獨吾不知,舉世莫之知也。

  君之詩清厚靜深,如其為人,而每篇輒出新意奇語,宜為人所共愛,其勢非君深自覆匿,人必知之。而其子補之,于文無所不能,博辯俊偉,絕人遠甚,將必顯於世。吾是以益知有其實而辭其名者之必有後也。昔李郃為漢中候吏,和帝遣二使者微服入蜀,館於郃。郃以星知之。後三年,使者為漢中守,而郃猶為候吏,人莫知之者,其博學隱德之報,在其子固。《詩》曰:「豈弟君子,神所勞矣。」

  【鳧繹先生詩集敘】

  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闕文,與馬之不借人也,豈有損益於世也哉?然且識之,以為世之君子長者,日以遠矣,後生不復見其流風遺俗,是以日趨於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雖不足以損益,而君子長者之澤在焉,則孔子識之,而況其足以損益於世者乎。

  昔吾先君適京師,與卿士大夫游,歸以語軾曰:「自今以住,文章其日工,而道將散矣。士慕遠而忽近,貴華而賤實,吾已見其兆矣。」以魯人鳧繹先生之詩文十餘篇示軾曰:「小子識之。後數十年,天下無複為斯文者也。」先生之詩文,皆有為而作,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穀必可以療饑,斷斷乎如藥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談以為高,枝詞以為觀美者,先生無一言焉。

  其後二十餘年,先君既沒,而其言存。士之為文者,莫不超然出於形器之表,微言高論,既已鄙陋漢、唐,而其反復論難,正言不諱,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貴矣。軾是以悲於孔子之言,而懷先君之遺訓,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於其子複,乃錄而藏之。先生諱太初,字醇之,姓顏氏,先師兗公之四十七世孫雲。

  【徐州鹿鳴燕賦詩敘】

  余聞之,德行興賢,太高而不可考,射禦選士,已卑而不足行。永惟三代以來,莫如吾宋之盛。始於鄉舉,率用韋平之一經;終於廷策,庶幾晁董之三道。

  眷此房心之野,實惟孝秀之淵。元豐元年,三郡之士皆舉于徐。九月辛醜晦,會于黃樓,修舊事也。庭實旅百,貢先前列之龜;工歌拜三,義取食蘋之鹿。是日也,天高氣清,水落石出,仰觀四山之晻曖,俯聽二洪之怒號,眷焉顧之,有足樂者。於是講廢禮,放鄭聲,部刺史勸駕,鄉先生在位,群賢畢集,逸民來會。

  以謂古者於旅也語,而君子會友以文,爰賦筆劄,以侑樽俎。載色載笑,有同于泮水;一觴一詠,無愧於山陰。真禮義之遺風,而太平之盛節也。大夫庶士,不鄙謂餘,屬為斯文,以舉是禮。餘以嘉祐之末,以進士入宮,偶儷之文,疇昔所上。揚雄雖悔於少作,鐘儀敢廢于南音。貽諸故人,必不我誚也。

  【王定國詩集敘】

  太史公論《詩》,以為「《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以餘觀之,是特識變風、變雅耳,烏睹《詩》之正乎?昔先王之澤衰,然後變風發乎情,雖衰而未竭,是以猶止於禮義,以為賢於無所止者而已。若夫發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詩豈可同日而語哉!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今定國以餘故得罪,貶海上三年,一子死貶所,一子死於家,定國亦病幾死。

  餘意其怨我甚,不敢以書相聞。而定國歸至江西,以其嶺外所作詩數百首寄餘,皆清平豐融,藹然有治世之音,其言與志得道行者無異。幽憂憤歎之作,蓋亦有之矣,特恐死嶺外,而天子之恩不及報,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國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餘然後廢卷而歎,自恨其人之淺也。

  又念昔日定國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詩幾百余篇,餘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國與顏複長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飲酒,乘月而歸。余亦置酒黃樓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無此樂三百年矣。」

  今餘老,不復作詩,又以病止酒,閉門不出。門外數步即大江,經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農夫也。而定國詩益工,飲酒不衰,所至窮山水之勝,不以厄窮衰老改其度。今而後,餘之所畏服于定國者,不獨其詩也。

  【聖散子敘】

  昔嘗覽《千金方·三建散》雲:「風冷痰飲,症癖痎瘧,無所不治。」而孫思邈特為著論,以謂此方用藥節度不近人情,至於救急,其驗特異。乃知神物效靈,不拘常制,至理開惑,智不能知。今僕所蓄《聖散子》,殆此類耶?自古論病,惟傷寒最為危急,其表裡虛實,日數證候,應汗應下之類。差之毫釐,輒至不救,而用《聖散子》者,一切不問。凡陰陽二毒,男女相易,狀至危急者,連飲數劑,即汗出氣通,飲食稍進,神宇完複,更不用諸藥連服取差,其餘輕者,心額微汗,止爾無恙。藥性微熱,而陽毒發狂之類,服之即覺清涼,此殆不可以常理詰也。若時疫流行,平旦於大釜中煮之,不問老少良賤,各服一大盞,即時氣不入其門。平居無疾,能空腹一服,則飲食倍常,百疾不生。真濟世之具,家之寶也。其方不知所從出,得之於眉山人巢君谷,谷多學好方,秘惜此方,不傳其子。餘苦求得之。謫居黃州,比年時疫,合此藥散之,所活不可勝數,巢初授餘,約不傳人,指江水為盟。餘竊隘之,乃以傳蘄水人龐君安時,安時以善醫聞於世。又善著書,欲以傳後,故以授之,亦使巢君之名,與此方同不朽也。

  【田表聖奏議敘】

  故諫議大夫贈司徒田公表聖奏議十篇。嗚呼,田公,古之遺直也。其盡言不諱,蓋自敵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況於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聖也。自太平興國以來,至於咸平,可謂天下大治,千載一時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測之憂,近在朝夕者,何哉?

  古之君子,必憂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絕人之資,而治世無可畏之防。夫有絕人之資,必輕其臣。無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懼也。方漢文時,刑措不用,兵革不試,而賈誼之言曰:「天下有可長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後世不以是少漢文,亦不以是甚賈誼。由此觀之,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當如是也。

  誼雖不遇,而其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時。然誼嘗建言,使諸侯王子孫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舉行之,漢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來世不有若偃者舉而行之歟。願廣其書於世,必有與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

  【樂全先生文集敘】

  孔北海志大而論高,功烈不見於世,然英偉豪傑之氣,自為一時所宗。其論盛孝章、郗鴻豫書,慨然有烈丈夫之風,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開物成務之姿,綜練名實之意,自見於言語。至《出師表》簡而盡,直而不肆,大哉言乎,與《伊訓》、《說命》相表裡,非秦漢以來以事君為悅者所能至也。常恨二人之文,不見其全,今吾樂全先生張公安道,其庶幾乎!

  嗚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語非不工也,政事文學非不敏且博也。

  然至於臨大事。鮮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為布衣,則頎然已有公輔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歸,未嘗以言徇物,以色假人。雖對人主,必同而後言。

  毀譽不動,得喪若一,真孔子所謂大臣以道事君者。世遠道散,雖志士仁人,或少貶以求用,公獨以邁往之氣,行正大之言,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上不求合於人主,故雖貴而不用,用而不盡。下不求合于士大夫,故悅公者寡,不悅者眾。然至言天下偉人,則必以公為首。公盡性知命,體乎自然,而行乎不得已,非蘄以文字名世者也。然自慶曆以來訖元豐四十餘年,所與人主論天下事,見於章疏者多矣,或用或不用,而皆本於禮義,合於人情,是非有考於前,而成敗有驗於後。及其他詩文,皆清遠雄麗,讀者可以想見其為人。信乎其有似于孔北海、諸葛孔明也。

  軾年二十,以諸生見公成都,公一見,待以國士。今三十餘年,所以開發成就之者至矣,而軾終無所效尺寸於公者,獨求其文集,手校而家藏之,且論其大略,以待後世之君子。昔曾魯公嘗為軾言,公在人主前論大事,他人終日反覆不能盡者,公必數言而決,粲然成文,皆可書而誦也。言雖不盡用,然慶曆以來名臣為人主所敬,莫如公者。公今年八十一,杜門卻掃,終日危坐,將與造物者游於無何有之鄉,言且不可得聞,而況其文乎。凡為文若干卷,若干首。

  【範文正公文集敘】

  慶曆三年,軾始總角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所作《慶曆聖德詩》示鄉先生。軾從旁竊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范、富、歐陽,此四人者,人傑也。」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嘉祐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範公歿。

  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也歟。

  是歲登第,始見知于歐陽公,因公以識韓、富,皆以國士待軾,曰:「恨子不識範文正公。」其後三年,過許,始識公之仲子,今丞相堯夫。又六年,始見其叔彝叟京師。又十一年,遂與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見如舊。且以公遺槁見屬為敘。又十三年,乃克為之。

  嗚呼,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然不敢辭者,自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傑者,皆得從之遊,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願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樂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於畎畝中,非仕而後學者也。淮陰侯見高帝於漢中,論劉、項短長,畫取三秦如指諸掌,及佐帝定天下,漢中之言,無一不酬者。諸葛孔明臥草廬中,與先主策曹操、孫權,規取劉璋,因蜀之資,以爭天下,終身不易其言。此豈口傳耳受嘗試為之而僥倖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聖中,居太夫人憂,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至用為將,擢為執政,考其平生所為,無出此書者,今其集二十卷,為詩賦二百六十八,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義禮樂,忠信孝弟,蓋如饑渴之於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熱,如水之濕,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於此。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非有言也,德之發於口者也。又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非能戰也,德之見於怒者也。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

  【六一居士集敘】

  夫言有大而非誇,達者信之,眾人疑焉。孔子曰:「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孟子曰:「禹抑洪水。孔子作《春秋》。而予距楊、墨。」

  蓋以是配禹也。文章之得喪,何與於天,而禹之功與天地並,孔子、孟子以空言配之。不已誇乎。自《春秋》作而亂臣賊子懼。孟子之言行而楊、墨之道廢。天下以為是固然,而不知其功。孟子既沒,有申、商、韓非之學,違道而趨利,殘民以厚主,其說至陋也,而士以是罔其上。上之人僥倖一切之功。靡然從之,而世無大人先生如孔子、孟子者,推其本末,權其禍福之輕重,以救其惑,故其學遂行。秦以是喪天下,陵夷至於勝、廣、劉、項之禍,死者十八九,天下蕭然。

  洪水之患,蓋不至此也。方秦之未得志也,使複有一孟子,則申、韓為空言,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者,必不至若是烈也。使楊、墨得志於天下,其禍豈減於申、韓哉!由此言之,雖以孟子配禹可也。

  太史公曰:「蓋公言黃、老,賈誼、晁錯明申、韓。」錯不足道也,而誼亦為之,餘以是知邪說之移人。雖豪傑之士有不免者,況眾人乎!自漢以來,道術不出於孔氏,而亂天下者多矣。晉以老莊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餘年而後得韓愈,學者以愈配孟子,蓋庶幾焉。愈之後三百有餘年而後得歐陽子,其學推韓愈、孟子以達于孔氏,著禮樂仁義之實,以合于大道。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於至理,以服之人心,故天下翕然師尊之。自歐陽子之存,世之不說者。嘩而功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士無賢不肖不謀而同曰:「歐陽子,今之韓愈也。」

  宋興七十餘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聖、景祐極矣,而斯文終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舊,論卑氣弱。自歐陽子出,天下爭自濯磨,以通經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以犯顏納諫為忠。長育成就,至嘉祐末,號稱多士。歐陽子之功為多。嗚呼,此豈人力也哉?非天其孰能使之!

  歐陽子沒十有餘年,士始為新學,以佛老之似,亂周孔之真識者憂之。賴天子明聖,詔修取士法,風厲學者專治孔氏,黜異端,然後風俗一變。考論師友淵源所自,複知誦習歐陽子之書。予得其詩文七百六十六篇於其子棐,乃次而論之,曰:「歐陽子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此非餘言也,天下之言也。」歐陽子諱修,字永叔。既老,自謂六一居士雲。

  【八境圖後序】

  南康江水,歲歲壞城。孔君宗翰為守,始作石城,至今賴之。某為膠西守。

  孔君實見代,臨行出《八境圖》求文與詩,以遺南康人,使刻諸石。其後十七年,某南遷過郡,得遍覽所謂八境者,則前詩未能道其萬一也。南康士大夫相與請于某曰:「詩文昔嘗刻石,或持以去,今亡矣。願複書而刻之。」時孔君既沒,不忍違其請。紹聖元年八月十九日。

  【聖散子後敘】

  《聖散子》主疾,功效非一。去年春,杭之民病,得此藥全活者,不可勝數。

  所用皆中下品藥,略計每千錢即得千服,所濟已及千人。由此積之,其利甚博。

  凡人欲施惠而力能自辦者,猶有所止,若合眾力,則人有善利,其行可久,今募信士就楞嚴院修制,自立春後起施,直至來年春夏之交,有入名者,徑以施送本院。昔薄拘羅尊者,以訶梨勒施一病比丘,故獲報身,身常無眾疾,施無多寡,隨力助緣。疾病必相扶持。功德豈有限量,仁者惻隱,當崇善因。吳郡陸廣秀才,施此方並藥,得之于智藏主禪月大師寶澤,乃鄉僧也。其陸廣見在京施方並藥,在麥曲巷居住。

  【送人敘】

  士之不能自成,其患在於俗學。俗學之患,枉人之材,窒人之耳目,誦其師傳造字之語,從俗之文,才數萬言,其為士之業盡此矣。夫學以明禮,文以述志,思以通其學,氣以達其文。古之人道其聰明,廣其聞見,所以學也,正志完氣,所以言也。王氏之學,正如脫槧,案其形模而出之,不待修飾而成器耳,求為桓璧彝器,其可乎?

  【送水丘秀才敘】

  水丘仙夫治六經百家說為歌詩,與揚州豪俊交遊,頭骨磽然,有古丈夫風。

  其出詞吐氣,亦往往驚世俗。予知其必有用也。仙夫其自惜哉。今之讀書取官者,皆屈折拳曲,以合規繩,曾不得自伸其喙。仙夫恥不得為,將曆琅琊,之會稽,浮沅湘,溯瞿塘,登高以望遠,搖槳以泳深,以自適其適也。過予而語行。予謂古之君子,有絕俗而高,有擇地而泰者,顧其心常足而已。坐於廟堂,君臣賡歌,與夫據稿梧擊朽枝而聲犁然,不知其心之樂奚以異也。其在窮也,能知舍。其在通也,能知用。予以是蔔仙夫之還也,仙夫勉矣哉!若夫習而不試,往即而獨後,則仙夫之屐可以南矣。

  【獵會詩敘】

  雷勝,隴西人。以勇敢應募得官,為京東第二將。武力絕人,騎射敏妙。按閱于徐,徐人欲觀其能,為小獵城西。又有殿直鄭亮、借職繆進者,皆騎而從,弓矢刀槊,無不精習;而駐泊黃宗閔,舉止如諸生,戎裝輕騎,出馳絕眾。客皆驚笑樂甚。是日小雨甫晴,土潤風和,觀者數千人。曹子桓雲:建安十年始定冀州,濊貊貢良弓,燕代獻名馬。時歲之春,勾芒司節,和風扇物,弓燥手柔,草茂獸肥,與兄子丹獵于鄭西,手獲獐鹿九,狐兔三十。馳騁之樂,邊人武吏,日以為常。如曹氏父子,橫槊賦詩以傳於世,乃可喜耳。眾客既各自寫其詩,因書其末,以為異日一笑。

  【講田友直字敘】

  韓城田益字遷之,黃庭堅以謂不足以配名,更之曰友直。或曰:益者三友,何獨取諸此?某曰:夫直者,剛者之長也。千夫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誠得直士與居,彼不資吾子之過,切磋琢磨,成子金玉,使子日知不足。雖然,取直友,猶有四物,有直而修於直者,有直而陷於曲者,有曲而盜名直者,有曲而遂其直者。邦有道無道如矢,此直而修於直者。其父攘羊而證之,此直而陷於曲者也。

  或乞醯焉,乞諸其鄰,此曲而盜名直者也。子為父隱,此曲而遂其直者也。其二端可願,其二端不可願,為吾子擇益友也,嘗以是觀之。

  【送張道士敘】

  古者贈人以言,彼雖不吾乞,猶將發藥也。蓋未有不吾乞,而亦有待發藥者。

  以吾友之賢,茲又奚乞?雖然,我反乞之曰:與吾友心肺之識,幾三年矣,非同頃暫也。今乃別去,遂默默而己乎?抑不足教乎?豈無事於教乎?將周旋終始籠絡蓋遮有所惜乎?嗟僕之才,陋甚也,而吾友每過愛,豈信然乎?止於此可乎?

  抑容有未至當勉乎?自念明於處己,暗於接物,其不可,至死以不喜,故譏罵隨之,抑足恤乎?將從從然與之合乎?身且老矣,家且窮矣,與物日忤,而取途且遠矣,將明滅如草上之螢乎?浮沉如水中之魚乎?陶者能圓而不能方,矢者能直而不能曲,將為陶乎?將為矢乎?山有蕨薇可羹也,野有麋鹿可脯也,一絲可衣也,一瓦可居也,詩書可樂也,父子兄弟妻孥可游衍也,將謝世路而適吾所自適乎?抑富貴聲名以偷夢幻之快乎?行乎止乎?遲乎速乎?吾友其可教也,默默而己,非所望吾友也。

  【江子靜字敘】

  友人江君,以其名存之求字於予,予字之曰子靜。夫人之動,以靜為主。神以靜舍,心以靜充,志以靜寧,慮以靜明。其靜有道,得己則靜,逐物則動。以一人之身,晝夜之氣,呼吸出入,未嘗異也。然而或存或亡者,是其動靜殊也。

  後之學者,始學也既累於仕,其仕也又累於進。得之則樂,失之則憂,是憂樂系於進矣。平旦而起,日與事交,合我則喜,忤我則怒,是喜怒系於事矣。耳悅五聲,目悅五色,口悅五味,鼻悅芬臭,是愛欲系於物矣。以眇然之身,而所系如此,行流轉徙,日遷月化,則平日之所養,尚能存耶?喪其所存,尚安明在己之是非與夫在物之直偽哉?故君子學以辨道,道以求性,正則靜,靜則定,定則虛,虛則明。物之來也,吾無所增,物之去也,吾無所虧,豈複為之欣喜愛惡而累其直歟?君齒少才銳,學以待仕,方且出而應物,所謂靜以存性,不可不念也。能得吾性不失其在己,則何住而不適哉!

  【送錢塘僧思聰歸孤山敘】

  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一六合而水可見。雖有神禹,不能知其孰為一、孰為六也。子思子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誠明合而道可見。雖有黃帝、孔丘,不能知其孰為誠、孰為明也。佛者曰:「戒生定,定生慧。」慧獨不生定乎?伶玄有言:「慧則通,通則流。」是鳥知真慧哉?醉而狂,醒而止,慧之生定,通之不流也審矣。故夫有目而自行,則褰裳疾走,常得大道。無目而隨人,則扶輪曳踵,常僕坑阱。慧之生定,速於定之生慧也。錢塘僧思聰,七歲善彈琴。十二舍琴而學書,書既工。十五舍書而學詩,詩有奇語。雲煙蔥朧,珠璣的嚓,識者以為畫師之流。聰又不己,遂讀《華嚴》諸經,入法界海慧。今年二十有九,老師宿儒,皆敬愛之。秦少游取《楞嚴》文殊語,字之曰聞複。使聰日進不止,自聞思修以至於道,則《華嚴》法界海慧,盡為蓬廬,而況書、詩與琴乎。雖然,古之學道,無自虛空入者。輪扁斫輪,傴僂承蜩,苟可以發其巧智,物無陋者。聰若得道,琴與書皆與有力,詩其尤也。

  聰能如水鏡以一含萬,則書與詩當益奇。吾將觀焉,以為聰得道淺深之候。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