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續資治通鑒長編 | 上頁 下頁 |
景德二年七月 |
|
秋七月己酉,改勾當制置群牧司事為群牧副使,以內侍左班副都知閻承翰為之。制置群牧使去「制置」之號,但為群牧使。 庚戌,群牧使趙安仁言,按唐制,馬有左右監,各以土地為名。遂改諸州牧龍坊悉為監,賜名鑄印給之。 辛亥,上封者言:「刑部舉駁外州官吏失入死罪,准斷獄律,從流失入死罪者,減三等,徒二年半。公罪分四等,定斷官減外徒三年,為長者追官,餘三等徒罪止罰銅。伏以法之至重者死,人之所保者生,儻官司不能盡心,則刑辟乃有失入,傷和平之氣,違欽恤之仁。蓋幕職、州縣官初曆宦途,未諳吏事,長吏明知從罪不至追官,但務因循,不自詳究。又雍熙三年七月敕,權判刑部張佖起請失入死罪,不許以官當贖,知州、通判並勒停。咸平二年編敕之時,輒從刪去,致長吏漸無畏懼,輕用條章。臣以為若以格法舊條,似虧懲勸,或准張佖起請,又未酌中。欲望自今失入死罪不致追官者,斷沖替,候放選日注僻遠小處官,聯署幕職、州縣官注小處官,京朝官任知州、通判知令錄,幕職受遠處監當,其官高及武臣、內職,奏取進止。」詔可。 丙辰,群牧判官王曙上群牧故事六卷,詔藏于本司。 丁巳,詔以十一月十三日有事於南郊。 戊午,閱神勇軍士習戰于崇政殿。 己未,詔詣闕訴事人,須因州縣理斷不當,曾經轉運使訴理月日,鼓司、登聞院乃得受。 庚申,重鑄門下省等五十四印。先是,印文皆有新鑄字,因判刑部慎從吉上言,改易之。 甲子,詔複置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博通墳典達於教化,才識兼茂明於體用,武足安邊洞明韜略,運籌決勝軍謀宏遠,才任邊寄等科,令尚書吏部傳告諸路,許文武群臣、草澤隱逸之士來應,委中書門下先加考試,如器業可觀,具名聞奏。時上謂寇准等曰:「方今文武多士,豈無才識優異,未升進者耶?至於將帥之任,尤難得人。前代試以制策,觀其能否,用求材實,亦為國之遠圖也。」因出唐朝制科之目,采其六用之。(景德複置六科,蓋用盛度議,其詳具天聖七年複置六科時,田錫亦先建請,當考。) 安國軍節度推官李宏上言:「諸路每置院鞫囚,或值夏月,望令十日一滌杻械,如州獄之制。」從之。(李宏,未見。) 丙寅,詔廬山太平興國、乾明寺田稅十之三充葺寺宇經像,令江州置籍檢校,選名行僧主之。張知白使還,言寺僧不謹故也。 己巳,詔八月一日已後,持仗強盜,遇南郊恩赦,不在原免之限。 庚午,大理寺言:「郊禮在近,諸州奏案多不精詳,冀於覆駁延留,以俟寬宥。請自今有侵損贓私,事狀明白,公然抗拒,當駁退者,即具情由定斷,以絕僥倖。」詔可。又詔諸謀殺人不至傷殺,而情理兇惡,不可留本處者,具獄以聞。 辛未,群臣上三表請聽樂。詔郊廟用樂如禮,事畢複寢。 軍頭司引對員僚直二十九人,年老當隸剩員,上以其嘗經戰陣,特令月給錢五百。 壬申,詔減江、浙、荊湖、福建、廣南等路得替官送還公人數有差,從殿中丞趙稹之請也。 癸酉,宰臣等固請誕節用樂,上曰:「若以北使之故,其至日作樂於外可也。」宰臣複上表陳述,終不許。 甲戌,遣御前忠佐八人分往京東、西路教閱諸軍。 丙子,龍圖閣待制戚綸與禮部貢院上言:「今歲諸道進士僅三千人,諸科萬餘人,其中文理紕繆,經義十否、九否者甚眾,苟非特行約束,必恐益長因循。又慮官吏坐此殿罰,因而避事,全不薦人。竊惟取士之方,合垂經遠之制,今請諸色舉人各歸本貫取解,不得寄應及權買田產立戶。諸州取解,發寄應舉人,長吏以下請依解十否人例科罪,其開封府委官吏覺察,犯者罪如之。鄉里遐遠,久住京師者,許于國子監取解,仍須本鄉命官委保,判監引驗,乃得附學,發解日奏請差官考試。近年進士多務澆浮,不敦實學,惟鈔略古今文賦,懷挾入試,昨者廷試以正經命題,多懵所出。舊敕止許以篇韻入試,今請除官韻略外,不得懷挾書策,令監門巡鋪官潛加覺察,犯者實時扶出,仍殿一舉。咸平三年詔旨,進士就試,不許繼燭,每歲貢院雖預牓示,然有達曙未出者。今請除書案外,不將茶廚、蠟燭等入,如酉後未就者,駁放之,仍請戒勵專習經史。自今開封府、國子監、諸路州府,據秋賦投狀舉人,解十之四,如藝業優長,或荒繆至甚,則不拘多少。開寶通禮義纂請改為義疏,今後通禮每場問本經四道,義疏六道,六通為合格,本經通二、義疏通三亦同。今歲秋賦,止解舊人,新人且令習業。西川、廣南舊取解舉人,並許免解。今後及第三史、通禮、三禮、三傳,除官日比學究、明法,望授月俸多處,貴存激勸。」 上以分數至少,約束過嚴,恐沮仕進之路,乃詔兩制、知貢舉官同詳定以聞。於是,翰林學士晁迥等上議:「令諸州約數解送,或自來舉子止有三兩人者,欲聽全解,或其間才業卓然不群者,別以名聞。南省引試前一日,分定坐次,榜名曉諭,勿容移徙。遠人無籍者,令召命官保職就京府取解。文武升朝官嫡親,許附國學。先寄應令還本貫者,不得敘理。前舉尚書、周易、學究、明法,經業不廣,宜各問疏義六道,經注四道,六通為合格。三禮、三傳所習浩大,精熟尤難,請問經注四道,疏義六道,以疏通三以上為合格。余如戚綸等條奏。」從之。(本志既於此載迥議,又于祥符四年五月重載之,其義並同,蓋因實錄致誤。按祥符四年四月,則諸道貢舉人初未到闕,迥安從知其數,且其數即與此年合,其誤審矣,今削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