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新元史 | 上頁 下頁
國俗祭祀


  國俗祭祀。每歲十二月下旬擇日于西鎮國寺內牆下,灑掃平地,太府監供彩幣,中尚監供細氈針線,武備寺供弓箭、環刀,束稈草為人形一,為狗一,剪雜色彩段為之腸胃,選達官世家之貴重者交射之。非別速、禮剌爾、乃蠻、忙古、台列班、塔達、珊竹、雪泥等氏族,不得與列。射至糜爛,以羊酒祭之。祭畢,帝后及太子嬪妃並射者,各解所服衣,俾蒙古巫覡祝贊之。祝贊畢,遂以與之,名曰脫災。國俗謂之射草狗。

  每歲十二月十六日以後,選日,用白黑羊毛為線,帝后及大子,自頂至手足,皆用羊毛線纏系之。坐於寢殿。蒙古巫覡念咒語。奉銀槽貯火,置米糠於其中,沃以酥油,以其煙薰帝之身,斷所系毛絲,納諸槽內。又以紅帛長數寸,帝手裂碎之,唾之者三,並投火中。即解所服衣帽付巫覡。謂之脫舊災、迎新福雲。

  世祖至元七年,以帝師八思巴之言,於大明殿御座上置白傘蓋一,頂用素緞,泥金書梵宇於其上,謂鎮伏邪魔護安匡刹。自後每歲二月十五日,於大殿啟建白傘蓋佛事,用諸色儀仗社直,迎引傘蓋,周遊皇城內外,雲與眾生祓除不祥,導迎福祉。歲正月十五日,宣政院同中書省奏,請先期中書奉旨移文樞密院,八衛撥傘鼓手一百二十人。殿后軍甲馬五百人,抬舁監壇漢關羽神轎軍及雜用五百人。宣政院所轄官寺三百六十所,掌供應佛像、壇面、幢幡、寶蓋、車鼓、頭旗三百六十壇,每壇擎執抬舁二十六人,鈸鼓僧一十二人。大都路掌供各色金門大社一百二十隊,教坊司雲和署掌大樂鼓、板杖鼓、篳篥、龍笛、琵琶、箏、磬七色,凡四百人。興和署掌妓女雜扮隊戲一百五十人,祥和署掌雜把戲男女一百五十人,儀風司掌漢人、回回、河西三色細樂,每色各三隊,凡三百二十四人,凡執役者,皆官給鎧甲袍服器仗,俱以鮮麗整齊為尚,珠玉金繡,裝束奇巧,首尾排列三十餘裡。都城士女聚觀。禮部官點視諸色隊仗,刑部官巡綽喧鬧,樞密院官分守城門,而中書省官一員總督視之。先二日。于西鎮國寺迎太子游四門,舁座塑像,具儀仗入蚊。十四日,帝師率梵僧五百人,於大明殿內建佛事。至十五日,恭請傘蓋於御座,奉置寶輿,諸儀衛隊仗列於殿前,諸色社直暨諸壇面列於崇天門外,迎引出宮。至慶壽寺,具素食,食罷起行,從西宮門外垣海子南岸,入厚載紅門,由東華門過延春門而西。帝及後妃、公主于五德殿門外,搭金脊五殿彩樓而觀覽焉。及諸隊仗社宣送金傘還官,複恭置禦榻上。帝師僧眾作佛事,至十六日罷散。歲以為常,謂之遊皇城。或有因事而輟,尋複舉行。夏六月中,上都亦如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