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新元史 | 上頁 下頁
陝西行省(1)


  陝西諸道行禦史台。大德三年罷,延祐二年複置。

  陝西等處行中書省,領路三、府五、州十八,屬州十一,屬縣七十九。

  奉元路。上。金為京兆府,屬京兆府路。憲宗三年,置從宜府於京兆。至元十五年,改京兆府為安西府。十六年,升安西府為安西路。皇慶元年,改為奉元路。舊領長安、咸甯、興平、涇陽、臨潼、藍田、雲陽、高陵、終南、櫟陽、郿、咸陽十二縣。至元元年,省雲陽縣入涇陽。舊志:並耀州之雲陽。案雲陽,宋隸耀州,金隸京兆府。四年,省櫟陽縣入臨潼。七年,又以悛屋縣來屬,省終南入之。戶三萬三千九百三十五,口二十七萬一千三百九十九。壬子年數。領司一:

  錄事司。

  縣十一:

  咸寧,下。長安,下。咸陽,下。興平,下。臨潼,下。至元四年,並櫟陽縣入之。藍田,下,涇陽,下,至元元年,省雲陽縣入之。高陵,下。至正末,李思齊築鹿台城於縣西南二十五裡。悛屋,下,金故縣,隸鳳翔府,後升為恒州。至元初,降為縣來屬。郿縣。下。金故縣,隸鳳翔府,後隸恒州。元初,升為州,增置柿林縣。至元元年,複降郿州為縣,省柿林入之。

  州五:

  同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路。舊領馮翊,朝邑、白水、郃陽、澄城、韓城六縣。元初,省馮翊縣入本州。領縣五:

  朝邑,下。白水,下。郃陽,下。宋舊隸同州,金改隸禎州。至元初廢禎州,仍隸本州。澄城,下。韓城,下。金貞祐三年,升為禎州。至元元年廢,二年再置,六年降為韓城縣。

  華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路。舊領鄭、華陰、下邽、蒲城、渭南五縣。元初,省鄭縣入本州,至元十二年,複置鄭州,後省並。年分闕。省下邽縣入渭南。領縣三:

  華陰,下。蒲城,下。渭南。下。

  耀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路。舊領華原、同官、美原、三原四縣。至元元年,省華原縣入州,複置富平縣,省美原縣入富平。領縣三:

  三原,下。富平下。宋故縣,金省入美原。至元元年,複置。同官。下。

  乾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躋。舊領奉天、醴泉、武功、好畤四縣。至元元年,省奉天縣入本州。五年,複置奉天,省好畤入之,又析畤州之永壽來屬。後又改奉天縣為醴泉。領縣三:

  醴泉,下。至正初,改築新城於城西三十裡。武功,下。金以嫌顯宗諱,改為武功武亭。元複。後廢。至正四年,複置。永壽。下。至元十五年,徙縣治于麻亭。

  商州。下。金故州,屬京兆府路。領縣一:

  洛南。下。

  延安路。下。金延安府,屬鄜延府路。元改延安路。舊領膚施、延川、延真、臨真、甘泉、敷政、門山七縣。元初析甘州之宜川來屬,又省丹州入宜川縣。戶六千五百三十九,口九萬四千六百四十一。壬子年數。領縣八。

  膚施,下。甘泉,下。宜川,下。元初,置司候司。至元六年,省入宜川。按金志,丹州具一:宜川。宋志,鄜州縣一:宜川。宋志奪鄜州所屬之四縣,又奪丹州,誤以宜川屬鄜州也。舊志無丹州,以並丹州入宜川世。延長,下。延川,下。安定,下。本宋舊堡。憲宗二年,升為安定縣。至元元年,析置丹頭縣。四年,併入本縣。安塞,下。本金舊堡。憲宗二年,升為縣。至治三年,徙縣治于龍安鎮。保安。下,金為保安州。至元六年。降為縣。

  州三:

  鄜州。下。金故州,屬鄜延路,舊領洛交、直羅、鄜城、洛川四縣。至元四年,省鄜城入洛川,又省洛交、直羅入州。六年。廢坊州,以中部、宜君二縣來屬。領縣三:

  洛川,下。中部,下。宜君。下。

  綏德州。下。金故州,屬鄜延路。舊領清澗一縣,舊志:金領八縣。誤以城寨為縣。十寨、一城、一堡。歸附後,升米脂寨為縣,省嗣武城入之,升懷寧寨為縣,省綏平寨入之。至元四年,又省定戎寨入米脂,懷寧縣入清澗,義合寨、綏德寨入本州。領縣二:

  青澗,下。米脂。下。

  葭州。下。金故州,屬河東北路。後改屬鄜延路。舊領八寨、九堡。至元六年,省通泰堡、彌川堡入州,省太和寨入神木縣,建寧寨入府穀縣。領縣三:

  神木,下。元初,置靈州于古鄜州之神木寨。至元六年,改靈州為神木縣。吳堡,下。舊為吳堡寨。府穀。下。宋為府州。元初,建州治。至元六年,改為府穀縣。

  興元路。下。宋為興元府,屬利州路。元初,改興元路總臂府。至正十五年,改興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舊領南鄭、城固、褒城、西縣四縣。元初,以鳳、金、洋三州來屬,析本路所屬西縣隸沔州,以洋州西鄉縣隸本路。戶二千一百四十九,口一萬九千三百七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數。領縣四:

  南鄭,下。宋析置廉水縣。元初並廉水入之。城固,下。褒城,下。元徙治于山河堰東南五裡。西鄉。下。宋端平中縣廢,元複置。

  州三:

  鳳州。下。宋故州,屬秦鳳路,後改隸利州路。元初,改隸興元路。至元五年,以倚郭粱泉縣省入本州。後至元二年,立留壩鎮巡檢司。

  洋州。下。宋故州,屬利州路。元初,改隸興元路。舊領興道、真符、西鄉三縣。元初,析西鄉縣隸興元路。至元二年,並興道、真符二縣入本州。

  金州。下。宋故州,屬京西南路,後改隸利州路。元初,隸興元路。舊領西域、漢陰、洵縣、石泉、平利、上津六縣。元初,俱省入本州。

  陝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舊治安西路。延祐三年,徙治鳳翔。

  鳳翔府。金故府,屬鳳翔府路。元初,屬興元路。尋屬鳳翔路總管府。至元九年,改為散府。舊領鳳翔、寶雞、虢、郿、悛屋、扶風、岐山、普潤、麟遊九縣。元初,以郿、悛屋二縣改隸安西路,虢、普潤二縣並廢。戶二千八十一,口一萬四千九百八。壬子年數。領縣五:

  鳳翔,下。扶風,下。岐山,下。寶雞,下。有益門城,元末李思齊所築。麟遊。下。

  邠州。下。金故州,屬慶原路。元初,直隸行省。舊領宜祿、新平、淳化、永壽、三水五縣。至元七年,省宜祿入本州,省三水入淳化縣,永壽改隸乾州。領縣二:

  新平,下。淳化。下。

  涇州。下。金故州,屬慶原路。元初,隸都元帥府,又隸鞏昌都總帥府,又隸平涼府,後直隸行省。舊領涇川、長武、良原、靈台四縣。至元十一年,省良原具入靈台,長武縣入涇川。領縣二。

  涇川,下。倚郭。靈台。下。至元七年,併入涇川。十一年,複置。

  開成州。下。金為鎮戎州,屬鳳翔路。元初為原州。鎮戎州,本唐原州高縣之地。至元十年,皇子西安王分治秦蜀,置開成府視上都,號為上路。至治三年。降開成州。舊領東山、三川二縣,後改隸鎮原州。置開成為附郭縣。領縣一:

  開成。下。

  州一:

  廣安州。下。金升宋東山寨為廣安縣,隸鎮戎州,後廢。至元十年,複置廣安縣。十五年,升為州,仍隸本路。開成路降州,廣安州應直隸行省。無明文可證。仍依舊志,隸開成州之下。

  莊浪州。下。本莊浪路。大德八年,降路為州。領縣一:

  莊浪。下。延祐六年,升莊浪巡檢司為莊浪縣,移巡檢司于比蔔渡。

  鞏昌等處總帥府。元初為鞏昌路便宜都總帥府,統鞏昌、平涼、臨洮、慶陽、隆慶五府及秦、隴、會、環、金、德順、徽、金洋、安西、河、洮、岷、利、巴、沔、龍、大安、褒、涇、邠、寧、定西、鎮原、階、成、西和、蘭二十七州。至元五年,析安西州居脫思麻路。六年,析河州屬吐番宣慰司。七年,省洮州入安西州。八年,析岷州屬脫思麻路。十三年,置鞏昌路總管府。十四年,複行便宜都總帥府事。是年,析隆慶府,利、巴、大安、褒、沔、龍等州隸廣元路。二十年,又析涇、鄖二州隸陝西漢中道宣慰司。帥府所統者:鞏昌、平涼、臨洮、慶陽四府,秦、隴、寧、定西、鎮原、階、成、西和、蘭、會、環、金、德順、徽、金洋十五州。二十一年,仍置便宜都總帥府。二十五年,改為宣慰使司兼便宜都總帥府。二十六年,行省言:「鞏昌便宜都總帥府已升為宣慰司,以舊兼府事,別立散府,調官分治。」從之。

  鞏昌府。金為鞏州,屬臨洮路。元初,改鞏昌府。舊領隴西、通渭、定西、通西、安西五縣。金升定西為州,析通西、安西隸之。至元十三年,以金之寧遠寨置寧遠縣,伏羌寨置伏羌縣,鹽川鎮置漳縣。戶四萬五千一百三十五,口三十六萬九千二百七十二。壬子年數。領司一。

  錄事司。

  縣五:

  隴西,下。寧遠,下。伏羌,下。通渭,下。宋通渭寨,金升渭縣。漳縣。下。宋名鹽川寨,金為鎮。至元十三年,置縣。

  平涼府。金故府,屬鳳翔路。元初,屬鞏昌帥府。舊領平涼、潘原、崇信、華亭、化平五縣。後省潘原縣太平涼,化平縣入華亭。領縣三:

  平涼,下。崇信,下。華亭。下。

  臨洮府。金故府,屬臨洮路。元初,隸鞏昌帥府。泰定元年,更置臨洮總管。舊領狄道、當川、康樂三縣。元初,省當川、康樂二縣入狄道。至元十三年,升渭原堡為渭源縣。領縣二:

  狄道,下。渭源。下。

  慶陽府。金故府,屬慶原路。元初,隸鞏昌帥府。舊領安化、彭原、合水三縣。至元七年,並安化、彭原二縣入合水。領縣一。

  合水。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