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新元史 | 上頁 下頁
授時曆議上·驗氣(1)


  天道運行,如環無端,治曆者必就陰消陽息之際,以為立法之始。陰陽消息之機。何從而見之?惟候其日晷進退,則其機將無所遁。候之之法,不過植表測景,以究其氣至之始。智作能述,前代諸人為法略備。苟能精思密索,心與理會;則前人述作之外,未必無所增益。

  舊法擇地平衍,設水準繩墨,植表其中,以度其中晷。然表短促,尺寸之下為分秒大、半、少之數。未易分別。表長,則分寸稍長,所不便者,景虛而淡,難得實景。前人欲就虛景之中改求真實,或設望筒,或置小表,或以木為規,皆取表端日光下徹圭面。今以銅為表,高三十六尺,端挾以二龍,舉一橫樑,下至圭面,共四十尺,是為八尺之表五。圭表刻為尺寸,舊寸一,今申而為五,厘毫差易分。別創為景符,以取實景。其制以銅葉,博二寸,長加博之二,中穿一竅,若針芥然。以方框為趺,一端設為機軸,令可開闔,搘其一端,使其勢斜倚,北高南下,往來遷就于虛景之中,竅達日光,僅如米許,隱然見橫樑於其中。舊法以表瑞測晷,所得者日體上邊之景,今以橫樑取之,實得中景,不容有毫末之差。

  地中八尺表景,冬至長一丈三尺有奇,夏至尺有五寸。今京師長表,冬至之景,七丈九尺八寸有奇,在八尺表則一丈五尺九寸六分;夏至之景,一丈一尺七寸有奇,在八尺表則二尺三寸四分。雖晷景長短所在不同,而其景長為冬至,景短為夏至,則一也。惟是氣至時刻考求不易。蓋至日氣正,則一歲氣節從而正矣。劉宋祖沖之嘗取至前後二十三四日間晷景,折取其中,定為冬至,且以日差比課,推定時刻。宋皇祐間,周琮即取立冬、立春二日之景,以為去至既遠,日差頗多,易為推考。《紀元》以後諸曆,為法加詳,大抵不出沖之之法。新曆積日累月,實測中晷,自遠日以及近日,取前後日率相埒者,參考同異,初非偏取一二日之景,以取數多者為定,實減《大明曆》一十九刻二十分。仍以累歲實測中晷日差分寸,定擬二至時刻於後。

  推至元十四年丁醜歲冬至

  其年十一月十四日己亥,景長七丈九尺四寸八分五厘五毫。至二十一日丙午,景長七丈九尺五寸四分一厘。二十二日丁未,景長七丈九尺四寸五分五厘。以己亥、丁未二日之景相校,餘三分五厘為晷差,進二位;以丙午、丁未二日之景相校,餘八分六厘為法;除之,得三十五刻,用減相距日八百刻,餘七百六十五刻;折取其中,加半日刻,共為四百三十二刻半;百約為日,得四日;餘以十二乘之,百約為時,得三時,滿五十又作一時,共得四時;餘以十二收之,得三刻;命初起距日己亥算外,得癸卯日辰初三刻為丁醜歲冬至。此取至前後四日景。

  十一月初九日甲午,景七丈八尺六寸三分五厘五毫。至二十六日辛亥,景七丈八尺七寸九分三厘五毫。二十七日壬子,景七丈八尺五寸五分。以甲午、壬子景相減,複以辛亥,壬子景相減,准前法求之,亦得癸卯日辰初三刻。至二十八日癸醜,景七丈八尺三寸四厘五毫,用壬子、癸醜二日之景與甲午景,准前法求之,亦合。此取至前後八九日景。

  十一月丙戌朔,景七丈五尺九寸八分六厘五毫。二日丁亥,景七丈六尺三寸七分七厘。至十二月初六日庚申,景七丈五尺八寸五分一厘。准前法求之,亦在辰初三刻。此取至前後一十七日景。

  十一月二十一日丙午,景七丈九寸七分一厘。至十二月十六日庚午,景七丈七寸六分。十七日辛未,景七丈一寸五分六厘五毫。准前法求之,亦得辰初三刻。此取至前後二十七日景。

  六月初五日癸亥,景一丈三尺八分。距十五年五月癸未朔,景一丈三尺三分八厘五毫。初二日甲申,景一丈二尺九寸二分五毫。准前法求之,亦合。此取至前後一百六十日景。

  推十五年戊寅歲夏至

  五月十九日辛醜,景一丈一尺七寸七分七厘五毫。距二十八日庚戌景,一丈一尺七寸八分。二十九日辛亥景,一丈一尺八寸五厘五毫。用辛醜、庚戌二日之景相減,餘二厘五毫,進二位為實。複用庚戌、辛亥景相減,餘二分五厘五毫為法。除之,得九刻,用減相距日九百刻,餘八百九十一刻。半之。加半日刻,百約,得四日。餘以十二乘之,百約,得十一時,餘以十二收為刻,得三刻。命初起距日辛醜算外,得乙巳日亥正三刻夏至。此取至前後四日景。

  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己巳,景七丈一尺三寸四分三厘。距十五年十一月初二日辛巳,景七丈七寸五分九厘五毫。初三日壬午,景七丈一尺四寸六厘。用己巳、壬午景相減,以辛巳、壬午景相減,除之,亦合。此用至前而後一百五十六日景。

  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丙寅,景七丈二尺九寸七分二厘五毫。十三日丁卯,景七丈二尺四寸五分四厘五毫。十四日戊辰,景七丈一尺九寸九厘。距十五年十一月初四日癸未,景七丈一尺九寸五分七厘五毫。初五日甲申,景七丈二尺五寸五厘。初六日乙酉,景七丈三尺三分三厘五毫。前後互取,所得時刻皆合。此取至前後一百五十八九日景。

  十四年十二月初七日辛酉,景七丈五尺四寸一分七厘。初八日壬戌,景七丈四尺九寸五分九厘五毫。初九日癸亥,景七丈四尺四寸八分六厘。距十五年十一月初九日戊子,景七丈四尺五寸二分五毫。初十日己醜,景七丈五尺三厘五毫。十一日庚寅,景七丈五尺四寸四分九厘五毫。以壬戌、己醜景相減為實,以辛酉、壬戌景相減為法,除之。或以壬戌、癸亥景相減,或以戊子、己醜景相減,若己醜、庚寅景相減,推前法求之,皆合。此取至前後一百六十三四日景。

  推十五年戊寅歲冬至

  其年十一月十九日戊戌,景七丈八尺三寸一分八厘五毫。距閏十一月初九日戊午。景七丈八尺二寸六分三厘五毫。初十日己未,景七丈八尺八分二厘五毫,用戊戌、戊午二日景相減,餘四分五厘為晷差,進二位,以戊午、己未景相減,餘二寸八分一厘為法,除之,得一十六刻,加相距日二千刻,半之,加半日刻,百約,得十日;餘以十二乘之,百約為時,滿五十又進一時,共得七時;餘以十二收為刻,命初起距日己亥算外,得戊申日未初三刻為戊寅歲冬至。此取至前後十日景。

  十一月十二日辛卯,景七丈五尺八寸八分一厘五毫。十三日壬辰,景七丈六尺三寸一厘五毫。閏十一月十五日甲子,景七丈六尺三寸六分六厘五毫。十六日乙丑,景七丈五尺九寸五分三厘。十七日丙寅,景七丈五尺五寸四厘五毫。用壬辰、甲子景相減為實,以辛卯、壬辰景相減為法,除之,亦得戊申日未初三刻。或用甲子、乙丑景相減,推之,亦合。若用辛卯、乙丑景相減為實,用乙丑、丙寅景相減,除之,並同。此取至前後十六七日景。

  十一月初八日丁亥,景七丈四尺三分七厘五毫。閏十一月二十日己巳,景七丈四尺一寸二分。二十一日庚午,景七丈三尺六寸一分四厘五毫。用丁亥、己巳景相減為實,以己巳、庚午景相減,除之,亦同。此取至前後二十一日景。

  六月二十六日戊寅,景一丈四尺四寸五分二厘五毫。二十七日己卯,尺一丈四尺六寸三分八厘。至十六四月初二日戊寅,景一丈四尺四寸八分一厘。以二戊寅景相減,用後戊寅、己卯景相減,推之,辦同。此取至前後一百五十日景。

  五月二十八日庚戊,景一丈一尺七寸八分。至十六年四月二十九日乙巳,景一丈一尺八寸六分三厘。三十日丙午,景一丈一尺七寸八分三厘。用庚戌、丙午景相減,以乙巳、丙午天相減,推之,亦同。此取至前後一百七十八日景。

  推十六年己卯歲夏至。

  四月十九日乙未,景一丈二尺三寸六分九厘五毫。二十日丙申,景一丈二尺二寸九分三厘五毫。至五月十九乙丑,景一丈二尺二寸六分四厘。以丙申、乙丑景相減,餘二分九厘五毫為晷差,進二位;以乙未、丙申景相減,得七分六厘為法』除之,得三十八刻;加相距日二千九百刻,半之,加半日刻,百約,得十五日;餘以十二乘之,百約。得二時,餘以十二收之,得二刻;命初起距日丙申算外,得辛亥日寅正二刻為夏至。此取至前後十五日景。

  三月二十一日戊辰,景一丈六尺三寸九分五毫。六月十六日壬辰,景一丈六尺九分九厘五毫。十七日癸巳,景一丈六尺三寸一分一厘。用戊辰、癸巳景相減,以壬辰、癸已景相減,准前法推之,亦合。此取至前後四十二日景。

  三月初二日己酉,景二丈一尺三寸五厘。至七月初七日壬子,景二丈一尺一寸九分五厘五毫。初八日癸醜,景二丈一尺四寸八分六厘五毫。用己酉、壬子景相減,以壬子、癸醜景相減,如前法推之,亦合。此取至前後六十一二日景。

  三月戊申朔,景二丈一尺六寸一分一厘。至七月初八日癸醜,景二丈一尺四寸八分六厘五毫。初九日甲寅,景二丈一尺九寸一分五厘五毫。用戊申、癸醜景相減,以癸醜、甲寅景相減,准前法推之,亦同。此取至前後六十二三日景。

  二月十八日乙未,景二丈六尺三分四厘五毫。至七月二十一日丙寅,景二丈五尺八寸九分九厘。二十二日丁卯,景二丈六尺二寸五分九厘。用乙未、丙寅景相減,以丙寅、丁卯景相減,如前法推之。亦同。此取至前後七十五六日景。

  二月三日庚辰,景三丈二尺一寸九分五厘五毫。至八月初五日庚辰,景三丈一尺五寸九分六厘五毫。初六日辛巳,景三丈二尺二分六厘五毫。用前庚辰與辛巳景相減,以後庚辰、辛巳景相減,如前推之,亦同。此取至前後九十日景。

  正月十九日丁卯,景三丈八尺五寸一厘五毫。至八月十八日癸巳,景三丈七尺八寸二分三厘。十九日甲午,景三丈八尺三寸一分五毫。用丁卯、甲午景相減,以癸巳、甲午景相校,如前推之,亦同。此取至前後一百三四日景。

  推十六年己卯歲冬至

  十月二十四日戊戌,景七丈六尺七寸四分。至十一月二十五日己巳,景七丈六尺五寸八分。二十六日庚午,景七丈六尺一寸四分二厘五毫。用戊戌、己巳景相減,餘一寸六分為晷差,進二位;以己巳、庚午景相減,餘四寸三分七厘五毫為法;除之,得三十六刻;以相減距日三千一百刻,餘三千六十四刻;半之,加五十刻,百約,得一十五日;餘以十二乘之,百約,為時滿五十,又進一時,共得十時;餘以十二收之為刻,得二刻;命初起距日戊戌算外,得癸醜日戌初二刻冬至。此取至前後十五六日景。

  十月十八日壬辰,景七丈四尺五分二厘五毫。十九日癸巳,景七丈四尺五寸四分五度。二十日甲午,景七丈五尺二分五厘。至十一月二十八日壬申,景七丈五尺三寸二分。二十九日癸酉,景七丈四尺八寸五分二厘五毫。十二月甲戌朔,景七丈四尺三寸六分五厘。初二日乙亥,景七丈三尺八寸七分一厘五毫。用甲午、癸酉景相減,癸巳、甲午景相減,如前推之,亦同。若以壬申、癸酉景相減為法,推之亦同。此取至前後十八九日景。

  若用癸巳與甲戌景相減,以壬辰、癸巳景相減,推之;或癸巳、甲午景相減,推之;或用甲、戌癸酉景相減,推之;或甲戌、乙亥景相減,推之;或以壬辰、乙亥景相減,用壬辰、癸已景相減,推之,並同。此取至前後二十日景。

  十月十六日庚寅,景七丈三尺一分五厘。十二月初三日丙子,景七丈三尺三寸二分。初四日丁醜,景七丈二尺八寸四分二厘五毫。用庚寅、丁醜景相減,以丙子、丁醜景相減,推之,亦同。此取至前後二十三日景。

  十月十四日戊子,景七丈一尺九寸二分二厘五毫。十五日己醜,景七丈二尺四寸六分九厘。十二月初五日戊寅,景七丈二尺二寸七分二厘五毫。用己醜、戊寅景相減,以戊子、己醜景相減,推之,或用己醜、庚寅相減,推之,亦同。此取至前後二十四日景。

  十月初七日辛巳,景六丈七尺七寸四分五厘。初八日壬午,景六丈八尺三寸七分二厘五毫。初九日癸未,景六丈八尺九寸七分七厘五毫。十二月十二日乙酉,景六丈八尺一寸四分五厘。用壬午、乙酉景相減,以辛巳、壬午相減,推之,壬午、癸未景相減,推之,亦同。此取至前後三十一日二景。

  十月乙亥朔,景六丈三尺八寸七分。十二月十八日辛卯,景六丈四尺二寸九分七厘五毫。十九日壬辰,景六丈三尺六寸二分五厘,用乙亥、壬辰景相減,以辛卯、壬辰景相減,推之,亦同。此取至前後三十八日景。

  九月二十二日丙寅,景五丈七尺八寸二分五厘。十二月二十八日辛醜,景五丈七尺五寸八分。二十九日壬寅,景五丈六尺九寸一分五厘。用丙寅、辛醜景相減,以辛醜、壬寅景相減,推之,亦同。此取至前後四十七八日景。

  九月二十日甲子,景五丈六尺四寸九分二厘五毫。至十二月二十九日壬寅,景五丈六尺九寸一分五厘。至十七年正月癸卯朔,景五丈六尺二寸五分。用甲子、癸卯相減。壬寅、癸卯景相減,推之,亦同。此取至前後五十日景。

  ——右以累年推測到冬夏二至時刻為准,定擬至元十八年辛巳歲前冬至,當在己未日夜半後六刻,即醜初一刻。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