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料 > 名臣碑傳琬琰集 | 上頁 下頁 |
◆吳充墓誌銘 |
|
▼吳正憲公充墓誌銘〔李清臣〕 熙甯、元豐間,天子本道德以製作憲度,官共其事,吏食其力,兵閑教令,民順職業,後先小大,治有條次。已而年穀屢登,府庫羨溢,風俗醇樸,四夷賓服。有相臣充實左右天子,協濟文武,自初暨厥終,靡不在事。歲已未秋,病不能朝,天子遣中人將太醫診治有間,時慶壽宮違豫,上憂恐,奔走群祀,大赦罪人。十月乙卯,太皇太后遺詔出公欲赴臨,詔止之。公聞上哀毀過度,耿耿不食,複請入對。上使諭指:「卿羸苶,強起疾動,則平復益遲,當體此意。」公奏曰:「臣受國厚恩,不得班慶壽殿伏哭盡哀,又不得望見陛下顏色,慰解聖意,臣抱恨死不瞑矣。」乃許成服,大慰。前一夕,習步履拜跪,力不勝僕地,即拜章言:「臣不幸,犬馬之疾寖以弗瘳,臣自度不復任陛下政事,罷相位,歸骨丘墓。」手詔慰諭,還其奏,章七上弗已。 明年春,肩輿歸第,遂拜觀文殿大學士、西太乙宮使。四月甲午朔,公薨聞,天子嗟悼,為再罷朝臨奠,涕濡禦衣,訪諸孤所欲,諸孤稱遺戒,毋幹朝廷以私。上益悲憐其志,遣使賜龍腦香、水銀以殮,特贈司空兼侍中,錄其子孫七人家。以《行狀》上太常請諡,太常合博士議,皆曰:「公在法應諡。公少立挺特,華髮愕愕,不苟不妄,動中繩准。與世寡合,而蚤為英宗所識,不營援助,而出於主上自擢。事君盡其心,不以已之利害易所守。方盛明之時,洞照群下,有如太陽正中,萬物呈露,曲直短長,弗藏毛芥。公道是先,端人是使。而公立朝更東西府幾十年,恩禮始終,無少衰缺。逮其歿,士大夫追評指數,無得而疵,正而可法,非公誰哉?宜諡正憲。」眾應曰:「然。」 將葬,吳氏孤又謂李清臣曰:「自先公總史事,君嘗為屬,子其銘。」清臣再拜跪曰:「公德義勞烈,實應銘法。」 謹按: 有吳君子,延陵季劄之後,是生相國,字沖卿。其先為建州蒲城人,肇緒自劄,而子孫散居南方,顯微下曆千餘載。至公之曾祖進忠,不仕唐末。祖諒明儒學,教授鄉里。皇考待問,登咸平進士第,官至尚書禮部侍郎,老于家。公初繇父蔭補太廟齋郎,兄正肅公育及次兄京、方,皆科選高等知名,而公試武成王廟,亦第一,學者誦其文辭。 明年中第,曆濠州鐘離縣尉、應天府穀熟主簿,召直講國子監,秩登州蓬萊縣令,兼吳王宮教授。他官往往喜燕惰,與宗室狎習,公齒少,獨正色飭厲自首,弗與雜坐笑語。宗室加嚴憚,更為辟除,聽事施講,坐聽所誦說。英宗在藩邸,心已奇之。正肅公知開封府,公以嫌解宮職,作宗室六箴上奏,仁宗命分錄賜南北宮。英宗得之,書為屏以置坐側。又獻所為文,授集賢校理、知太常禮院。正肅迎親在長安,公求通判河中府。父喪,服除,複知禮院,權判尚書吏部南曹,自大理寺丞再遷為太常博士。歐陽文忠公判流內銓,張俅、胡宗堯例改京官,批旨以二人常犯法,並循資。明日引對,與文忠公立殿陛,公即奏「宗堯所坐薄,且更赦去官,於法當遷。」仁宗諭所以然。 會文忠仇家奏宗堯父宿顯近,疑有司用宿故授宗堯。文忠出知同州。公上疏辨直,文忠複留修《唐史》,而公以此改知禮院。溫成皇后葬,宰相護喪,太常屬僚多守禮異議,主吏迎官長意,用印紙行文書為私便,不關屬僚。公即移文開封府按治。會禦史亦有言,宰相謂公諷之,出知高郵軍。數月,仁宗特召還,判太僕寺,改群牧判官,賜五品服,徙開封府推官。舊制,用軍將分典八廂,寓系罪人,或賕請弗至,則械置空舍,距閉飲食。公始奏置使臣察廂事。徙三司戶部判官,遷尚書祠部員外郎、知陝州。至則擿猾吏傍緣公事為奸者置於法,裁符廚傳,饋送將迎,皆有程序,曰:「州當大道,太守用民力買譽過客邪?」軍士過,或病不能就道,以官舍寄留,飭醫師護視,較失亡有罰,以尠死者,徙京西路轉運使。 唐州流人自占曠土,貸與五百萬,為買牛錢,約豐歲償官。仁宗遺制優賞。作治永昭陵。京西財賦褊迫,州縣莫知所出,公優柔調度,民不知勞。密縣稅輸管城,人久便安之,守臣請輸河南,眾憚費愁恐,前本道使者不為言,公論列乃如舊。妖人李浩挾術惑眾,逐之。貴人子弟有亡賴犯法者亡所貸,部中清靜。英宗即位,恩遷兵部,徙淮南路。大理寺丞譚宗道縱妻楊氏轢蹙其同產妺,至於死,州庇覆不治。公得其狀以奏,詔流江南。遷工部郎中,又徙河南路,賜三品服。道由京師,前此英宗數訪公所在,及對,加勉勞。 半歲,召為三司鹽鐵副使。上即位,恩遷刑部,擢知制誥,糾察在京刑獄。面諭:「先帝知卿久,因道所以任用之意。」公頓首稱謝。時君卿遷官,當草制,公奏君卿蒙恩太亟,上為降一等,面擢知諫院,判國子監,兼判太府寺,與修《英宗實錄》,詳定轉對封章,提舉集禧觀事。上言「朝士親歿,或槁葬數十年,宜限年使葬。」遂著於令。河北水災地震,為同安撫使,繕城郭,宇倉廥,恤流亡,逐不善,更薦引其廉良,民心始安。 還朝,中書進擬公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詔以他官代之,留不行。以親嫌辭諫職,改知審官院,權判尚書禮部,管勾都水監。實錄成,遷右司郎中、權三司使公事。邠州守訟解池鹽法非是,詔詳決利害,公區別條奏,法得不廢。召入翰林為學士,權三司使,進拜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居位數年,詔諭中書,稱其「盡瘁事國。」拜尚書工部侍郎、檢校太傅、樞密使、群牧制置使。京城騎馬,嘗以三月出牧,八月還廄,廢田十余萬頃。牧卒患苦鄉曲,馬以暴露歲月,遂乃議募民耕,取其租食馬。自是罷出牧配卒,遇寒月,令所在留役使,須仲春乃上道,全活者眾。 又請十惡非死罪許原赦,勸其自新。置武學,收召謀勇,以養將帥之材。合禁兵疲老者為數營,居於城中,擇文臣第差役及建募巡檢兵,曰:「土人知道蹊徑,且無服勤戍也。」凡進畫圖,慮恩省湛密,同列服其精審曲當,事多施行者。王荊公辭位,拜公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初請置局修仁宗、英宗史,命公提舉,乃為凡例以進,賜對天章閣。又言:「賜功臣號,本唐艱難時以寵慰武士,大臣豈宜用此?」及建置義倉,皆從其請。 十年,為南郊大禮使,因言「親祠太廟在仲冬,是為烝祭,而功臣不預配享,郊主禋燎而不先燔柴。」議《禮》者以公說為是。時天下大法已定,內外晏然,事關大體,多人主親決。公退食,雖對家人,未嘗講朝廷事。其陟降左右,措置機務,進退人才,至於詔令已下,人始知之,亦莫知其誰何贊助,議所主出。然論者見其君臣相與之間,禮意篤備,而一時更制,効見太平,則知宰相必有以當上心,而其事業不待言陳而可見也。 公家自正肅公貴,曾祖已贈太師,祖贈中書令,皇考贈太保。及公為丞相,皆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封周、夏、秦國公。祖妣陳氏,亦自吳國太夫人更漢國,祖妣葛氏自越更唐國,妣李氏自楚更衛國。 公娶李氏,右諫議大夫宥之女,封鄭國夫人。 子男三:安詩,國子博士;安持,太常博士、權群牧判官;安時,太常寺奉禮郎,早卒。 女四:長適殿中丞歐陽發,次適尚書都官員外郎呂希績,次適光祿寺丞夏伯卿,次承事郎、秘閣校理文及甫。 孫男六:儲、偃、侔、仰、偓、僎。侔,大理評事,余皆守秘書省校書郎。 公學術通洞古今,其文章論議簡潔無長語,以經為師,有《遺槁》五十卷。享年六十,元豐三年十一月丙申,葬開封府開封縣新裡鄉大邊村之原。 銘曰: 惟氏勾吳,源自太伯。季子不侯,夷衍厥澤。 系系仍仍,重雲累曾。逮公之先,始徙於閩。 考遷京邑,世益以振。公生而異,亭凝粹秀。 考共弟順,發聲自幼。道學德物,取用有餘。 弗倚弗跂,中正之居。惟聖天子,有偉製作。 匪我相臣,孰與究度。法令蔪蔪,膏惠油油。 兵閑士教,農敏於疇。天子聖矣,相則吳公。 帝念厥勤,靳罷崇終。隧土不騫,篆石不勒。 後千斯年,人有遺則。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