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料 > 名臣碑傳琬琰集 | 上頁 下頁
◆範雍神道碑


  ▼範忠獻公雍神道碑〔範鎮〕

  資政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贈太子太傅忠獻範公既沒之十九年,其子宗賢始以公之行狀與故範文正公所為銘文,求文於鎮以為碑。景祐中,公將赴洛陽,鎮適受命為新安主簿,一見於京師。其後不與公接,獨得其平生行已大略于士大夫之傳,以為公天資忠孝,篤善好學,通敏有籌略,以是起縣主簿,至樞密副使。曆事二帝,皆知其賢,而公亦以此屢用。公幾於先事建言朝廷,欲奮厲有所立,故常得位志行,而卒不克。其在延州,所以守禦應敵者未有遺策,而大將劉平右元孫敗于外,城幾不守,而公亦坐是左遷。故君子以為公之所欲為者甚壯,而上亦非不用公,遭時不幸,故止於此。然劉、石之敗,非公延州不守。而公之去延州也,範文正公承其後,得公之事為詳。及公之沒而志其墓,則推其功為能全延州以捍關中者。其於不幸之中,猶能有立如此,此鎮所聞於人者,而考之於其行狀、墓銘,又得其世次出入始終之詳。

  公諱雍,字伯純,其先太原人。曾祖諱仁恕,事後唐為校書郎,從孟氏辟于井門,卒與俱入蜀,遂相之。以老,授太子太保,終於家。及公之貴,累贈太保。祖考諱從龜,事蜀為刑部侍郎,入朝終於左屯衛大將軍,累贈太傅。考諱德隆,以太傅蔭為供奉官,累贈太師、中書令。妣韓氏,封安康郡太夫人,追封京兆郡。生三子,公最少。十歲而孤,夫人質衣為資,使公就學。

  公幼而警悟,咸平三年舉進士,釋褐補洛陽主簿,再調錢塘尉,改筠州從事。秩滿,除大理寺丞、知建州崇安縣,遷殿中丞、知端州。還朝,獻所著文二十卷,進太常博士。初,公為洛陽主簿,張公詠過洛,聞其所為,賢之,書公姓名屏風,遇人輒以識否為問。至是,張公鎮淮陽,即引公為倅。未行,會寇萊公出守洛陽,奏公為留守通判,詔從萊公辟。二公于天下士少所推與,而爭欲得公為僚,朝廷以此知公可用。尋召判三司開坼司,改尚書屯田員外郎。

  天禧中,河決滑台,齊、魯皆被其害。朝廷發兵萬人塞之,不給,則命調發丁夫,邑官荷校督役嚴甚,山東騷然。上患之,使宰相與三司使擇可行者,皆以公為能。詔除京東轉運副使。公至,以為「民愁無聊,今急之愈怨,作愈不力,不如一寬之,與民緩期。」民皆奮曰:「公長者,無敢後。」先期而河堤成,即拜度支員外郎、河北轉運使。

  舊制,以重估募民入粟于邊,而縣官常苦其費。公視德、博間民有餘穀,乃斂諸州緡錢,以平價就糴,而官自漕致于邊,至今以為便。是時,陝西邊食不足,農民皆遠輸塞上,朝廷以為憂,徙公轉運本路。公建議以池鹽募民入粟于邊,而農得以休。就遷兵部員外郎,召拜戶部副使,尋改度支副使。未幾,拜工部郎中、天章閣待制,充陝西都轉運使。逾年召還,提舉京百司。會環、原州屬羌叛寇邊,遣公安撫。公親見其酋長,諭以逆順利害,即皆首服,願守約束如舊。還,拜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以奉使契丹還,加龍圖閣直學士。公為三司使,號稱職,上知其才,擢拜樞密副使。

  歲余,丁太夫人憂,詔以給事中起複視事。籍田禮畢,遷禮部侍郎。時玉清昭應宮災,宮之西北隅有數小殿存者。章獻太后有意修復,兩府廉封,太后悲泣久之,曰:「幸有存者。」公揣知其意,即抗言:「先帝朝以此空府庫,今一夕為灰燼,天意可見。如幸其存而復興,民將不堪。臣以為存不如亡。」群公皆助之,太后意解,曰:「不復勞人矣。」上說,翼日詔諭中外。

  明道二年,以戶部侍郎知陝州。逾月,改京兆府。是歲,諸道旱蝗疾疫,關中尤甚。公自減廩食,以為民先,富人皆爭出財助官貸,活數萬人,躬自撫視,至染疾不悔。移鎮河陽。公既屢受任陝西,出入邊徼,知元昊且反,而朝廷未有以待者,遂自河陽上書陳邊事,得召見,獻策六。進吏部侍郎、資政殿學士,出守西京。既而元昊果反,天子思其言,即拜振武軍節度使、知延州。公以為,「延州西夏咽喉,而戍兵寡弱,若賊並兵急攻,延州不守,則關輔舉危,非厚集兵以待之不可。」乃累上章乞師,朝廷不甚以為意。

  一旦,元昊引兵十余萬,破李士彬等,徑至城下。會大將石元孫領兵出境上,守者才數百人,老幼皆登城,公以身先之。賊圍愈急,使召統帥劉平于慶州。平領軍來援,合元孫兵與賊夜戰,王師不利,二帥陷沒,城中大恐。公慨然曰:「我死國足矣,民何罪?」禱于州南嘉嶺山之神,會暮大雪,賊暴露不能軍,乃引去,城卒以完。

  朝廷聞之,封其神靈顯公,然公卒以是左遷戶部侍郎、知安州。吏民相率守闕,訟公無罪,天子亦知之,故一歲間起公至吏部侍郎、知河中府。未行,改京兆府,且許朝覲,複資政殿學士,兼四路糧草。至鎮歲余,以邊食足而民不勞,加尚書左丞,進大學士,複守西京。有盜起襄、鄧間,流及汝、洛,朝廷以屬公。公命討且降之,盡獲。是歲,許、汝大蝗,獨不入境。

  守洛三年,拜禮部尚書。

  慶曆六年正月丁亥,以疾薨於位,享年六十有八。

  上為廢朝,贈賻加等。以其年三月丙申,葬于洛陽金谷鄉宣武裡之先原。

  公初娶魏氏,追封巨鹿郡夫人。再娶臧氏,始封遂甯郡夫人,改封仁壽郡。

  子六人:長曰宗傑,尚書兵部員外郎、直史館、陝西轉運使、三路制置解鹽使,先公一年而亡;次曰宗良、宗衍,並守將作監主簿;曰宗古,未仕,皆早亡;曰宗師、宗賢,並為大理寺丞。

  女七人,其三人亡,次適眉州防禦使高繼宣,次適光祿寺丞吳安度,次適尚書屯田員外郎唐諲,次適屯田員外郎韓繹。

  孫八人:宗本,尚書虞部員外郎;子開,國子博士;子明,尚書虞部員外郎;子儀,太子右贊善大夫;子諒,大理寺丞;子奇,光祿寺丞;子淵,大理評事;子正,未仕。

  公性篤學,至老且貴不廢,有集五十卷。其在樞府,嘗繪《尚書四代圖》以進,所嘗薦舉者,後皆至公卿,世以為知人。大將狄青初為散直,肄麾下,坐法當斬,公貸之,卒為名將。平居無事,常欲為久遠計,尤惡輕作苟止。自陝西休兵,議者皆以兵宂宜汰,而行之不以漸。公知人心不厭密疏,以為急而用之,緩而棄之,後無以複用人,乃止。及病且革,聞朝廷有事于田狩,猶拜疏不已。凡四任洛陽,始為邑佐,構亭于縣南,父老思之,名曰「範亭」雲。銘曰:

  嗟我範公,其先太原。從主於蜀,崎嶇艱難。
  遭時不祥,再世不顯。集為我公,碩大光明。
  初仕於洛,有駿厥聲。時之望人,惟寇與張。
  公之所從,為彼得喪。用公京東,東人以紓。

  用公河朔,邊廩告餘。公在關中,帝不西顧。
  化鹽為糧,農不釋畝。公還京師,羌叛於西。
  公出西撫,羌拜其馬。召還三司,屢試有成。
  公在樞府,亹亹六年。自陝徙雍,複臨河陽。

  羌飽必叛,以詔天子。公言卒效,寄以西鄙。
  二帥殞顛,城賴公全。公斥不訴,民為號冤。
  天子知之,旋踵用公。繼守三鎮,有光於終。
  天錫之報,子孫滿前。以沒元身,克多歷年。
  嗚呼賢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