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清史紀事本末 | 上頁 下頁 |
例言 |
|
本書沿歷朝紀事本末之例,於前清一代,自初起以至退位二百餘年中事實,擇其有關係者分類條例,各予標題,共得八十卷。於凡敘述一事皆首尾完具,巨細靡遺,以備修正史者參考之資料,且以供學校及自修者研究之用。 各種紀事本末皆一依本事原文,不加修飾。張氏《西夏紀事本末》始雜取宋、遼、金、元諸史。谷氏《明史紀事本末》亦採集私家著述而成。今清史未出,本書大旨均取材于《東華錄》,而酌刪其系文匯參,以諸家通行可信之書,以成實錄。宣統一朝,則就近事之彰著耳目者,據實直書之間有篇幅稍繁者,以事實所關無省文也。 名從主人修史通例,本書於凡稱帝、稱諭、稱朕之處悉仍《東華錄》原文,惟滿清未入關以前或稱名、或稱主,歿時稱殂。 《東華錄》原書于滿清初起,侈陳仙女朱果諸靈跡,于諸帝誕生備載聰明神聖種種頌揚之詞,累牘連篇,適足貽譏大雅。本書于此等處嚴加芟薙,但敘其種族之緣起及政治之現象不惟意,存紀實,且以破除迷信鬼神,崇拜君主之習慣。 清初于修《明史》時,自神宗晚節,事涉邊疆者悉汰去不存,意在泯其朝貢稱臣之實跡。而永樂十年十月入貢,敕為建州左衛都督事見《明史·朝鮮傳》。萬曆十一年二月,封龍虎將軍,複給都督、敕書事見《東華錄》,今悉依原文書之。 諸私家記載崇禎甲申三月,李自成陷京師,皆大書明亡,此殊未當。清乾隆《通鑒輯覽》將成司事者於此亦即系以明亡,高宗不可且曰:「此偏私之見,朕實鄙之。」命於此處不得遽書明亡。今於是篇書題曰:「燕京獻賊」蓋本春秋大一統之義,且以別于南京、福京、滇京也。 世人習知吳、耿、尚為清室三藩,而楊氏《三藩紀事本末》則指明弘光、隆武、永曆三帝而言,實為大悖。昔南山戴氏之言曰:「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閩越,永曆之帝兩粵帝,滇黔,地方數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義豈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厓州?」清高宗亦謂弘光可比宋代建炎,隆武、永曆可比帝是、帝昺。命於《通鑒輯覽》以三帝終明代焉,即緬甸蠻邦,其王不允執送永曆,帝曰:「彼天之所立,中土之所載,況三帝在位時,呂宋,暹羅、琉球、安南諸國,每歲貢使不絕,歐羅巴人獻圖識,即其與清室誼為敵國,南北區分,交兵構釁無虛日,固未嘗如石晉之為契丹所立,南宋之稱臣納幣于金元也,乃猶藩之僭號之,於情理豈得謂協乎?」今紀述三帝事實題曰:「明南渡三帝」名稱正而書,法為不悖已。 內政外交關係蓋要,本書於清室內政各條遠如奪嫡、文字、宗室、大臣諸疑獄,近如政變、拳亂、立憲、內閣等事實均纂輯從詳,毫無諱飾。至於康乾以來之邊方用兵,道鹹以後之對外交涉,凡關於國際邊事者尤必元元本本悉著於篇。 向來奏報公牘之習慣,往往稱人民抵抗官吏者為匪、為逆,不知人民之暴動多由政治之未良。雖間有一二暴徒為少數人謀私利,並非救民水火者,要究不可以概論。本書於此等稱謂酌加改易,其有滿清舊時奏牘,對於外國亦或稱夷、稱寇者,尤無意識,茲特悉予厘正。 本書內間有義甚簡單,或止一人、一事,如乾隆之巡遊不息,和珅之尊寵用事,驟加兵額,收還鐵路等類,要皆系於清廷盛衰興亡之故,不容不設立專條,特為紀自纂《左傳》、通鑒紀事本末即多此例。 清世二百餘年之學術變遷最繁,關係最切,本書仿陳氏《元史紀事本末》之例,設「諸儒出處學問之概」一篇取其大節足稱。而學有益於人國者,以次匯錄其以曲學阿世,為社會人心之害者,亦於各節末附論之。 高氏《左傳紀事本末》輒附評論,李氏《遼金紀事本末》中夾箋釋,本書亦略仿其例,間參末議於事。訖其地理官爵譯音互歧者,逐一分注,惟是編者見間甚寡,參考複多,未備勉成茲編,恐多疏漏之處,所望請達者有以教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