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清史稿 | 上頁 下頁
樂制(1)


  清代樂制,有中和韶樂、丹陛大樂、中和清樂、丹陛清樂、導迎樂、鐃歌樂、禾辭桑歌樂、慶神歡樂、宴樂、賜宴樂、鄉樂,器則隨所用而各異,悉依樂部次第,臚列而備舉之。所獲藩屬樂器,列于宴樂,古所未詳,尤不可略。然第志其名稱形制而已,若夫尺度聲律,則有司存。

  中和韶樂,用於壇、廟者,鎛鐘一,特磬一,編鐘十六,編磬十六,建鼓一,篪六,排簫二,塤二,簫十,笛十,琴十,瑟四,笙十,搏拊二,柷一,敔一,麾一。先師廟,琴、簫、笛、笙各六,篪四,餘同。巡幸祭方嶽,不用鎛鐘、特磬,琴、簫、笛、笙各四,瑟、篪各二,餘同。用於殿陛者,簫四,笛四,篪二,琴四,瑟二,笙八,餘同。

  鎛鐘,范金為之,凡十二,應十二律。其制皆上徑小,下徑大,縱徑大,橫徑小。乳三十六。兩角下垂。十二鐘各虡,大小異制。黃鐘之鐘,兩欒高一尺八寸二分二釐,甬長一尺零八分,以次遞減至應鐘之鐘,兩欒高九寸六分,甬長五寸六分八釐。黃鐘之鐘,十一月用之;大呂之鐘,十二月用之;太簇之鐘,正月用之;夾鐘之鐘,二月用之;姑洗之鐘,三月用之;仲呂之鐘,四月用之;蕤賓之鐘,五月用之;林鐘之鐘,六月用之;夷則之鐘,七月用之;南呂之鐘,八月用之;無射之鐘,九月用之;應鐘之鐘,十月用之。鐘之簨虡凡四,皆塗金、上簨左右刻龍首,脊樹金鸞,咮銜五采流蘇,龍口亦如之,下垂至趺。中簨有業,鏤雲龍。附簨結黃絨紃以懸鐘。左右兩虡,承以五采伏獅。下為趺,趺上有垣,鏤山水形。黃鐘、大呂、太簇三虡尺度同,夾鐘、姑洗、仲呂三虡尺度同,蕤賓、林鐘、夷則三虡尺度同,南呂、無射、應鐘三虡尺度同,用時不並陳,如以黃鐘為宮,則祗懸黃鐘之鐘。餘月仿此。

  特磬,以和闐玉為之,凡十二,應十二律。其制為鈍角矩形,長股謂之鼓,短股謂之股,皆兩面為雲龍形,穿孔系紃而懸之。十二磬各虡,大小異制。黃鐘之磬,股長一尺四寸五分八釐,鼓長二尺一寸八分七釐。以次遞減,至應鐘之磬,股長七寸六分八釐,鼓長一尺一寸五分二釐。愈小者質愈厚,黃鐘之磬,厚七分二釐九豪,遞增至應鐘之磬,厚一寸二分九釐六豪。黃鐘之磬,十一月用之;大呂之磬,十二月用之;太簇之磬,正月用之;夾鐘之磬,二月用之;姑洗之磬,三月用之;仲呂之磬,四月用之;蕤賓之磬,五月用之;林鐘之磬,六月用之;夷則之磬,七月用之;南呂之磬,八月用之;無射之磬,九月用之;應鐘之磬,十月用之;磬之簨虡亦四,惟上簨左右刻鳳首,趺飾臥鳧,白羽朱喙。十二磬不並陳,當月則懸其一,與鎛鐘同。

  編鐘,范金為之,十六鐘同虡,應十二正律、四倍律,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各有倍律。陰陽各八。外形橢圓,大小同制,惟內高、內徑、容積各不同。實體之薄厚,以次遞增。第一倍夷則之鐘,體厚一分三釐三豪,至第十六應鐘之鐘,體厚二分八釐四豪。簨虡塗金,上簨左右刻龍首,中、下二簨俱刻朵雲,系金鉤懸鐘。兩虡承以五采伏獅,下為趺,鏤山水形。

  編磬,以靈壁石或碧玉為之,十六磬同虡,應十二正律、四倍律,與編鐘同。陰陽各八。皆為鈍角矩形,大小同制。股長七寸二分九釐,鼓長一尺九分三釐五豪,惟實體之薄厚,以次遞增。第一倍夷則之磬,厚六分六豪八絲,至第十六應鐘之磬,厚一寸二分九釐六豪。簨虡制同編鐘,惟上簨左右刻鳳首,趺飾臥鳧,白羽朱喙。

  建鼓,木匡冒革,貫以柱而樹之。面徑二尺三寸四釐,匡長三尺四寸五分七釐,匡半穿方孔,貫柱上出擎蓋,下植至趺。蓋上穹下方,頂塗金,上植金鸞為飾。承鼓以曲木,四歧抱匡,趺四足,各飾臥獅。擊以雙桴,直柄圓首,凡鼓桴皆如之。

  篪二,皆截竹為質,間纏以絲,橫吹之。一孔上出為吹口,五孔外出,一孔內出,又二孔並間下出為出音孔。管末有底,中開一孔,吹孔上留竹節以閉音。一姑洗篪,徑八分七釐,自吹口至管末,九寸九分五釐九豪,陽月用之。一仲呂篪,徑八分三釐二豪,自吹口至管末,九寸五分二釐五豪,陰月用之。

  排簫,比竹為之,其形參差象鳳翼。十六管,陰陽各八,同徑殊長。上開山口單吹之,無旁出孔。自左而右,列二倍律、夷則,無射。六正律以協陽均。自右而左,列二倍呂,南呂,應鐘。六正呂以協陰均。管面各鐫律呂名,納於一櫝,而齊其吹口。櫝用木,形如幾,虛其中以受管。

  塤有二,燒土為之,形皆橢圓如鵝子,上銳下平。前四孔,後二孔,頂上一孔,以手捧而吹之。一黃鐘塤,內高二寸二分三釐,腹徑一寸七分一釐七豪,底徑一寸一分六釐八豪,陽月用之。一大呂塤,內高二寸一分三釐三豪,腹徑一寸六分四釐二豪,底徑一寸一分一釐七豪,陰月用之。

  簫二,截竹為之,皆上開山口,五孔前出,一孔後出,出音孔二,相對旁出。一姑洗簫,徑四分三釐五豪,自山口至出音孔,長一尺五寸八分四釐二豪,陽月用之。一仲呂簫,徑四分一釐六豪,自山口至出音孔,長一尺五寸一分五釐二豪,陰月用之。

  笛二,截竹為之,皆間纏以絲,兩端加龍首龍尾。左一孔,另吹孔,次孔加竹膜,右六孔,皆上出。出音孔二,相對旁出。末二孔,亦上出。一姑洗笛,徑四分三釐五豪,自吹孔右盡,通長一尺二寸五分一釐七豪,陽月用之。一仲呂笛,徑四分一釐六豪,自吹孔右盡,通長一尺一寸九分七釐二豪,陰月用之。

  琴,面用桐,底用梓,髤以漆。前廣、後狹、上圓、下方、中虛。通長三尺一寸五分九釐。底孔二,上曰龍池,下曰鳳池。腹內有天地二柱,天柱圓,當肩下;地柱方,當腰上。凡七弦,皆朱。第一弦一百八綸,第二弦九十六綸,第三弦八十一綸,第四弦七十二綸,第五弦六十四綸,第六弦五十四綸,第七弦四十八綸。軫七,徽十三。其飾岳山焦尾用紫檀,徽用螺蚌,軫結黃絨紃,承以髤漆幾。

  瑟體用桐,髤以漆,前廣、後狹、面圓、底平、中高、兩端俯。通長六尺五寸六分一釐。底孔二,是為越。前越四出,後越上圓下平。凡二十五弦,弦皆二百四十三綸。中一弦黃,兩旁皆朱。設柱和絃,柱無定位,各隨宮調。弦孔飾螺蚌,承以髤金幾二。

  笙二,截紫竹為管,環植匏中,匏或以木代之。管皆十七,束以竹,本豐末斂,管本近底削半露竅。以薄銅葉為簧,點以蠟珠,其上各按律呂分開出音孔。匏之半施橢圓短嘴,昂其末。中為方孔,別為長嘴如鳳頸,置於短嘴方孔中。末為吹口,氣從吹口入,鼓簧成音。小笙制如大笙而小,亦十七管,惟第一、第九、第十六、第十七管不設簧,有簧者凡十三管,餘均與大笙同。

  搏拊,如鼓而小。面徑七寸二分九釐,匡長一尺四寸五分八釐。匡上施金盤龍二,銜小金鐶,以黃絨紃系之,橫置趺上。用時懸于項,擊以左右手。每建鼓一擊,則搏拊兩擊以為節。

  柷,以木為之,形如方鬥,上廣下狹,三面正中各隆起為圓形以受擊,一面中為圓孔以出音。以趺承之,擊具曰止。

  敔,以木為之,形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齟齬刻,以趺承之。鼓之以籈,以竹為之,析其半為二十四莖,於齟齬上橫轢之。

  麾,黃帛為之,繡九曲雲龍。上飾藍帛,繡紅日,日中繡中和字。上繡三台星,左北斗,右南斗。帛上下施橫木,上鏤雙龍,下為山水形,皆髤金。朱杠,上曲為龍首以懸麾,麾舉樂作,麾偃樂止。

  丹陛大樂,凡禦殿受賀及宮中行禮皆用之。其器:戲竹二,大鼓二,方響二,雲鑼二,簫二,管四,笛四,笙四,杖鼓一,拍板一。簫、笛、笙同中和韶樂。

  戲竹,析竹為之,凡二,各五十莖。髤朱,承以塗金壺盧,下有柄,亦髤朱。人各執其一,立丹陛上,合則樂作,分則樂止。戲音與麾同,其用亦與麾同。

  大鼓,木匡冒革,面徑三尺六寸四分五釐,匡高三尺二寸四分。腹施銅膽,面髤黃,繪五采雲龍。匡髤朱,繪交龍,匡半金鐶四。承以髤朱架,架有鉤,以鉤鐶平懸之。架高六尺,鼓者藉蹈以擊之。

  方響,以鋼為之,形長方,十六枚同虡,應十二正律、四倍律,與編鐘、磬同。形質皆同。惟以薄厚為次。倍夷則之厚,三分三豪四絲,遞增至應鐘之厚,六分四釐八豪。後面近上三分之一皆為橫脊,竅其上端,系以黃絨紃,懸於虡而斜倚之,擊以小鋼槌。各部樂皆同,惟馬上凱歌樂分用其八,人各一枚,擎而擊之。

  雲鑼,範銅為之,十枚同架,應四正律、六半律,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四正律,半黃鐘至半無射六半律。皆四旁穿竅,以黃絨紃系於架,中四,左右各三,合三行為九宮形,其一上出。以薄厚為次,下右應姑洗之律,厚二釐五豪二絲。遞增至最上,應半無射之律,厚五釐九豪八絲。

  管即頭管,以堅木或骨角為之,大小各一,皆前七孔後一孔,管端設蘆哨,入管吹之。大管以姑洗律管為體,徑二分七釐四豪,哨下口至末,長五寸七分六釐。小管以黃鐘半積同形管為體,徑二分一釐七豪,哨下口至末,長五寸六分二豪。皆間束以絲,兩端以象牙為飾。

  杖鼓,上下二面,鐵圈冒革,複楦以木匡,細腰。匡高一尺九寸四分四釐、腰徑二寸八分八釐,兩端徑各八寸一分,上下面徑各一尺二寸九分六釐。面匡俱髤黃,繪五采雲龍,緣以綠皮掩錢。上下邊綴金鉤各六,以黃絨紃交絡之。腰加束焉。腰飾綠皮焦葉文。以髤朱竹片擊之。

  拍板,以堅木為之,左右各三片。近上橫穿二孔,以黃絨紃聯之,合擊以為節。

  中和清樂,用於冊尊典禮,宴饗進饌,除夕、元夕張燈亦用之。其器:雲鑼二,笛二,管二,笙二,杖鼓一,手鼓一,拍板一。笛、笙同中和韶樂,雲鑼、管、板同丹陛大樂。

  杖鼓同丹陛大樂而小,或半之,或為三之二。

  手鼓,木匡冒革,面徑九寸一分二豪,腰徑一尺二分四釐。以柄貫匡,持而擊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