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清史稿 | 上頁 下頁
陳恭尹傳


  陳恭尹,字元孝,順德人。父邦彥,明末殉國難,贈尚書。恭尹少孤,能為詩,習聞忠孝大節。棄家出遊,賦姑蘇懷古諸篇,傾動一時。留閩、浙者七年。一日,父友遇諸塗,責之曰:「子不歸葬,奈何徒欲一死塞責耶!」恭尹泣謝之,乃歸。既葬父增城,遂渡銅鼓洋訪故人于海外。久之歸,主何衡家。與陶窳、梁無技及衡弟絳相砥礪,世稱「北田五子」。已,複遊贛州,轉泛洞庭,再游金陵,至汴梁,北渡黃河,徘徊大行之下。於是南歸,築室羊城之南以詩文自娛,自稱羅浮布衣。

  恭尹修髯偉貌,氣幹沉深。其為詩激昂頓挫,足以發其哀怨之思。自言平生文辭多取諸胸臆,僕僕道塗,稽古未遑也。卒,年七十一。著獨漉堂集。王隼取恭尹詩合屈大均、梁佩蘭共刻之,為嶺南三家集。

  大均,字介子,番禺人。初名紹隆,遇變為僧,中年返初服。工詩,高渾兀奡,有翁山詩文集。

  佩蘭,字芝五,南海人。童時日記數千言。順治十四年鄉試第一,又三十一年始成進士,年六十矣。佩蘭夙負詩名。既選庶吉士,館中推為祭酒。不一年假歸,裡居十五載。會詔飭詞臣就職,複入都。逾月散館,以不習國書罷歸。結蘭湖社,與同邑程可則,番禺王邦畿、方殿元及恭尹等稱「嶺南七子」。有六瑩堂集。

  可則,字周量。順治九年會試第一。以磨勘停殿試歸,益恣探經史。十七年,始應閣試,授內閣中書,累遷兵部郎中。出知桂林府,以敏幹稱。其官都下,與宋琬、施閏章、王士祿、士禎、陳廷敬、沈荃、曹爾堪輩為文酒之會,吳之振合刻八家詩選。可則詩曰海日堂集。

  殿元,字蒙章。康熙三年進士。曆知剡城、江寧等縣。置祭田以贍兄弟,而自攜長子還、次子朝僑寓蘇州。父子皆有詩名。所稱「嶺南七子」,並其二子數之也。殿元著九穀集;還,靈州集;朝,勺園集。

  佩蘭之友又有南海吳文煒,字山帶。十歲工詩,兼善繪事。時初效長吉體,務為險語取快。康熙三十二年舉人。計偕,卒於旅舍。有金茅山堂集,恭尹為之序。

  王隼,字蒲衣,番禺人。父邦畿,明副貢生。隱居羅浮,嶺南七子之一也。有耳鳴集。隼七歲能詩。慕道術,早歲棄家入丹霞,尋入匡廬,居太乙峰,六七年始歸。性喜琵琶,終日理書卷,生事窘不顧,惟取琵琶彈之。琵琶聲急,即其窘益甚。著大樗堂集。妻潘,女瑤湘,並工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