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清史稿 | 上頁 下頁
戴震傳


  戴震,字東原,休寧人。讀書好深湛之思,少時塾師授以說文,三年盡得其節目。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實事求是,不主一家。與郡人鄭牧、汪肇龍、方矩、程瑤田、金榜從婺源江永遊,震出所學質之永,永為之駭歎。永精禮經及推步、鐘律、音聲、文字之學,惟震能得其全。

  性特介。年二十八補諸生,家屢空,而學日進。與吳縣惠棟、吳江沈彤為忘年友。以避仇入都,北方學者如獻縣紀昀、大興朱筠,南方學者如嘉定錢大昕、王鳴盛,余姚盧文弨,青浦王昶,皆折節與交。尚書秦蕙田纂五禮通考,震任其事焉。

  乾隆二十七年,舉鄉試,三十八年,詔開四庫館,徵海內淹貫之士司編校之職,總裁薦震充纂修。四十年,特命與會試中式者同赴殿試,賜同進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學受知,出入著作之庭。館中有奇文疑義,輒就諮訪。震亦思勤修其職,晨夕披檢,無間寒暑。經進圖籍,論次精審。所校大戴禮記、水經注尤精核。又於永樂大典內得九章、五曹算經七種,皆王錫闡、梅文鼎所未見。震正訛補脫以進,得旨刊行。四十二年,卒於官,年五十有五。

  震之學,由聲音、文字以求訓詁,由訓詁以尋義理。謂:「義理不可空憑胸臆,必求之于古經。求之古經而遺文垂絕,今古懸隔,必求之古訓。古訓明則古經明,古經明則賢人聖人之義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義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訓、義理而二之,是古訓非以明義理,而義理不寓乎典章制度,勢必流入于異學曲說而不自知也。」

  震為學精誠解辨,每立一義,初若創獲,乃參考之,果不可易。大約有三:曰小學,曰測算,曰典章制度。

  其小學書有六書論三卷,聲韻考四卷,聲類表九卷,方言疏證十卷。漢以後轉注之學失傳,好古如顧炎武,亦不深省。震謂:「指事、象形、諧聲、會意四者為書之體,假借、轉注二者為書之用。一字具數用者為假借,數字共一用者為轉注。初、哉、首、基之皆為始,邛、吾、台、予之皆為我,其義轉相注也。」又自漢以來,古音浸微,學者于六書之故,靡所從入。顧氏古音表,入聲與廣韻相反。震謂:「有入無入之韻,當兩兩相配,以入聲為之樞紐。真至仙十四韻,與脂、微、齊、皆、灰五韻同入聲;東至江四韻及陽至登八韻,與支、之、佳、咍、蕭、宵、肴、豪、尤、侯、幽十一韻同入聲;浸至凡九韻之入聲,則從廣韻,無與之配。魚、虞、模、歌、戈、麻六韻,廣韻無入聲,今同以鐸為入聲,不與唐相配。而古音遞轉及六書諧聲之故,胥可由此得之。」皆古人所未發。

  其測算書原象一卷,迎日推策記一卷,句股割圜記三卷,曆問一卷,古曆考二卷,續天文略三卷,策算一卷。自漢以來,疇人不知有黃極,西人入中國,始雲赤道極之外又有黃道極,是為七政恒星右旋之樞,詫為六經所未有。震謂:「西人所雲赤極,即周髀之正北極也,黃極即周髀之北極璿璣也。虞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蓋設璿璣以擬黃道極也。黃極在柱史星東南,上弼、少弼之間,終古不隨歲差而改。赤極居中,黃極環繞其外,周髀固已言之,不始於西人也。」

  震所著典章制度之書未成。有詩經二南補注二卷,毛鄭詩考四卷,尚書義考一卷,儀經考正一卷,考工記圖二卷,春秋即位改元考一卷,大學補注一卷,中庸補注一卷,孟子字義疏證三卷,爾雅文字考十卷,經說四卷,水地記一卷,水經注四十卷,九章補圖一卷,屈原賦注七卷,通釋三卷,原善三卷,緒言三卷,直隸河渠書一百有二卷,氣穴記一卷,藏府算經論四卷,葬法贅言四卷,文集十卷。

  震卒後,其小學,則高郵王念孫、金壇段玉裁傳之;測算之學,曲阜孔廣森傳之;典章制度之學,則興化任大椿傳之:皆其弟子也。後十餘年,高宗以震所校水經注問南書房諸臣曰:「戴震尚在否?」對曰:「已死。」上惋惜久之。王念孫、段玉裁、孔廣森、任大椿自有傳。

  金榜,字輔之,歙縣人。乾隆二十九年召試舉人,授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三十七年一甲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散館後,養屙讀書不復出,卒於家。師事江永,友戴震,著禮箋十卷,刺取其大者數十事為三卷,寄朱珪,珪序之,以為詞精義核。榜治禮最尊康成,然博稽而精思,慎求而能斷。嘗援鄭志答趙商雲:「不信亦非,悉信亦非。」曰:「斯言也,敢以為治經之大法。故鄭義所未衷者必糾正之,于鄭氏家法不敢誣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