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清史稿 | 上頁 下頁
戊戌六君子傳


  楊深秀,字儀村,本名毓秀,山西聞喜人。少穎敏,諳中西算術。同治初,以舉人入貲為刑部員外郎。假歸,值晉大饑,閻敬銘銜命籌賑,深秀條上改革差徭法,困少蘇。光緒十五年,成進士,就本官遷郎中,轉禦史。嘗言:「時勢危迫,不革舊無以圖新,不變法無以圖存。」

  二十四年,俄人脅割旅順、大連灣。深秀力請聯英、日拒之,詞甚切直。時朝廷銳意行新政,而大臣恒多異議。深秀乃與徐致靖先後疏請定國是,又以取士之法未善,請參酌宋、元、明舊制,釐正文體,下其議於禮部,尚書許應騤心非之,未奏也。會議經濟特科務減額,於是深秀合宋伯魯彈其阻撓。上令應騤自陳,奏上,劾康有為夤緣要津,請罷斥,詞連深秀,上不之詰也。禦史文悌劾深秀傳佈有為所立保國會,並暴有為交通內外狀,德宗責以代D人R報B複,反獲咎。深秀益感奮,連上書請設譯書局,派王公遊歷各國,並定遊學日本章程,皆報可。又請試庶官,日番二十人,料簡貞實,而汰其庸愚罷老不諳時務者,繇是廷臣益側目。湖南巡撫陳寶箴圖治甚急,中蜚語,深秀為剖辨之,上以特旨褒寶箴,寶箴乃得行其志。

  八月,政變,舉朝惴惴,懼大誅至,獨深秀抗疏請太后歸政。方疏未上時,其子黻田苦口諫止,深秀厲聲叱之退。俄被逮,論棄市。

  深秀性鯁直,嘗面折人過,以此叢忌。官台諫十閱月,封事二十餘上,稿不具存,惟獄中詩三章流傳於世。著有虛聲堂稿、聞喜縣新志。

  ***

  楊銳,字叔嶠,四川綿竹人。少俊慧,督學張之洞奇其才,招入幕。肄業尊經書院,年最少,嘗冠其曹。優貢朝考得知縣。之洞督兩廣,從赴粵。光緒十一年,舉順天鄉試,考取內閣中書。

  二十四年,之洞薦應經濟特科。又以陳寶箴薦,與劉光第、譚嗣同、林旭並加四品卿,充軍機章京,參新政。召見,銳面陳興學、練兵為救亡策,稱旨。七月,禮部主事王照上封事,尚書許應騤等格不奏。上聞,震怒,盡褫尚書侍郎六人革職,朝臣皆不自安。上手詔密諭銳雲:「近日朕仰觀聖母意旨,不欲退此老耄昏庸大臣而進英勇通達之人,亦不欲將法盡變。朕豈不知中國積弱不振,非力行新政不可?然此時不惟朕權力所不及,若強行之,朕位且不能保。爾與劉光弟、譚嗣同、林旭等詳悉籌議,必如何而後能進用英達,使新政及時舉行,又不致少拂聖意,即具奏,候朕審擇,不勝焦慮之至!」銳複奏言:「太后親挈大位授之皇上,皇上宜以孝先天下,遇事將順。變法宜有次第,進退大臣不宜太驟。」上是之。

  已而太后再訓政,諸言新政者皆予重誅。銳既下獄,自揣實無罪,謂即訊不難白,次日,遽詔與光第等同棄市。宣統改元,銳子慶昶繳手詔於都察院,請代奏,始傳於世。

  ***

  劉光第,字裴村,四川富順人。光緒九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治事精嚴,因讞獄忤長官,遂退而閉戶勤學,絕跡不詣署。家素貧,而性廉介,非舊交,雖禮饋弗受。獨與楊銳善。通周官、禮及大小戴禮記。其應召也,亦以陳寶箴薦,然非其素志,將具疏辭,川人官京朝者力勸之。一日,召見,力陳時危民困,外患日迫,亟宜虛懷圖治,上稱善。惟時言路宏啟,臣民奏事日數百計,光第竟日批答,簽識可否,以待上裁。退語所親曰:「吾終不任此,行當亟假歸矣!」未一月而禍作,光第自投獄。臨刑,協辦大學士剛毅監斬,光第詫曰:「未訊而誅,何哉?」令跪聽旨,光第不可,曰:「祖制,雖盜賊,臨刑呼冤,當複訊。吾輩縱不足惜,如國體何!」剛毅默不應,再詢之,曰:「吾奉命監刑耳,他何知?」獄卒強之跪,光第崛立自如。楊銳呼曰:「裴村,跪!跪!遵旨而已。」乃跪就戮。著有介白堂詩文集。

  ***

  譚嗣同,字複生,湖南瀏陽人。父繼洵,湖北巡撫。嗣同少倜儻有大志,文為奇肆。其學以日新為主,視倫常舊說若無足措意者。繼洵素謹飭,以是頗見惡。嗣同乃游新疆劉錦棠幕,以同知入貲為知府,銓江蘇。陳寶箴撫湖南,嗣同還鄉佐新政。梁啟超倡辦南學會,嗣同為之長。屆會期,集者恒數百人,聞嗣同慷慨論時事,多感動。

  光緒二十四年,召入都,奏對稱旨,擢四品卿、軍機章京。四人雖同被命,每召對,嗣同建議獨多。上欲開懋勤殿,設顧問官,令嗣同擬旨,必載明前朝故事,將親詣頤和園請命太后。嗣同退謂人曰:「今乃知上絕無權也!」時榮祿督畿輔,袁世凱以監司練兵天津。詔擢世凱侍郎,召入覲。嗣同嘗夜詣世凱有所議。明日,世凱返天津。越晨,太后自頤和園還宮,收政權。啟超避匿日本使館,嗣同往見之,勸嗣同東遊。嗣同曰:「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卒不去。未幾,斬於市。著有仁學及莽蒼蒼齋詩集等。

  唐才常,字佛塵。少與嗣同齊名,稱「瀏陽二生」,兩湖學堂高材生也。聞嗣同死,憂憤,屢有所謀,每言及德宗,常泣下。二十六年,兩宮出狩,才常陰結富有會謀舉事,號勤王,將攻武、漢。被獲,慷慨言無所隱,請就死,遂殺之。

  ***

  林旭,字暾谷,福建侯官人。年十九,舉本省鄉試第一。後試禮部,值中日構釁,糾同試者上書論時事,不報。入貲為內閣中書。時康有為倡言變法,先于京師立粵學會,以振厲士氣,而蜀學、浙學、陝學、閩學諸會繼之。旭為閩學會領袖,又充保國會會員。榮祿先為福州將軍,雅好閩士,及至天津,延旭入幕。俄以奏保人才召見,操土語,上不盡解。退繕摺,上稱善,遂命與譚嗣同等同參機務,詔諭多旭起草。及變起,同戮於市,年二十有四。著有晚翠軒詩集。妻沈葆楨孫女,聞變,仰藥不死,以毀卒。

  ***

  康廣仁,名有溥,以字行,有為弟。少從兄學。有為上書請改革,廣仁謂當先變科舉,庶人才可出。其後罷鄉會試、制藝,而歲科試未變,廣仁激勵言官抗疏論之,得旨俞允。於是廣仁語有為:「今科舉既廢,宜且南歸興學專教育,俟養成多數有用才,數年後乃可雲改革也。」有為不忍去。及初聞變,廣仁複趣有為歸。有為走,廣仁被逮。在獄言笑自若,臨刑猶言曰:「中國自強之機在此矣!」

  ***

  論曰:戊戌變法,德宗發憤圖強,用端棻等言,召用新進。百日維新,中外震仰,黨爭遽起,激成政變。銳、光第、嗣同、旭及深秀、廣仁同日被禍,世稱「六君子」,皆悲其志。內爭不已,牽及外交。其後遂釀庚子排外之亂,終致危亡。此亦清代興衰一大關鍵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