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清史稿 | 上頁 下頁
升泰傳


  升泰,字竹珊,卓特氏,蒙古正黃旗人。入貲為員外郎,銓戶部。出知山西汾州府,有政聲。回寇擾境,錄守城功,晉道員,除河東道。曆浙江按察使、雲南布政使。光緒七年,賞副都統銜,充伊犁參贊大臣,尋授內閣學士。明年,署烏魯木齊都統,與俄羅斯定阿爾泰山邊界。俄人遇事齟齬,升泰執原議不稍讓。始受約束。

  十三年,改充駐藏幫辦大臣。時藏人築卡隆阿,為印度所敗。上命辦事大臣文碩令藏人撤卡。文碩謂為藏地,無可撤,嚴旨責焉,以升泰代之。而藏人誓復仇,頓兵帕克裡,將痛擊印軍。升泰搜集乾隆五十三年舊檔,哲孟雄受偪廓爾喀,達賴以日納宗給之,以雅拉、木支兩山為界,持示藏人。藏人曰:「地雖予哲,今哲通英,宜收回。」升泰數止之,不從。英使願媾和,朝旨令升泰赴邊界與印官議約。十四年,印軍收哲全境。藏兵又敗咱利,亞東、朗熱並失。隙愈深,群思報復,升泰數嚴止之,仍不從。會天寒,印官趣升泰赴議,而藏人請代索哲孟雄、布魯克巴侵地,否則傾眾一戰。升泰仍百計諭藏僧,戒藏番毋妄動。及至邊,布部長遣兵千七百人護衛。升泰慮為英口實,謝去,並乞印綬封典,升泰允代請諸朝。既與英政務司保爾會於納蕩,索藏償兵費。升泰曰:「哲為藏屬,索費無名。」英人又在布境及後藏幹壩修路,藏人益大震。英官要求甚奢,升泰力折之,藏人漸就範。升泰數要英撤兵,英不可。升泰以大雪封山,運糧無所,退駐仁進岡。英人既掠哲地,複羈其部長土尕朗思,置之噶倫繃,招印度、廓爾喀遊民墾荒。廷議以哲事無從挽救,慮梗藏議,諭升泰勿問。

  藏、哲舊界,本在雅拉、支木。後商人往來咱利,為新辟捷徑。升泰議以咱利山分藏、哲界,以符前案。其印、哲界在日喜曲河,擬約中注明。哲部長母挈兩孫赴升泰營泣訴,丐中朝作主,升泰無如何。英人又欲易置其部長,升泰力阻之。土尕朗思謂願棄此居春丕,升泰弗許,慮英責言也。

  十五年春,藏兵撤退。升泰請總署達英使,電印軍速撤。逮既撤,而英人猶久不訂約。升泰上疏略謂:「聞藏人言:『與有仇之英議和,不若與無仇之俄通好。』設藏番果與通款,英、俄必互相猜忌,後患方長。乞告英使,電趣印督速定藏約。」又言:「與英初次會議,英人欲至藏貿易。告以番情疑詐,始許退至江孜。力言再四,又許退至帕隘。臣力諭藏番,通商萬不能免,始出結遵辦。今英慮他國援以為請,忽議中止。在藏人固所深願,在俄人亦不能有所干求。惟日後防範宜嚴,未可再涉疏懈。入夏至今,曠日持久,請敕總署牒英使速議結。」

  十六年,以升泰為全權大臣,與印督定約八款,自布坦交界支莫摯山起,至廓爾喀邊界止,分藏、哲界,哲境歸英保護,所謂藏印條款是也,語詳邦交志。十八年,卒於仁進岡。事聞,優詔賜恤。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