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清史稿 | 上頁 下頁
英和傳


  英和,字煦齋,索綽絡氏,滿洲正白旗人,尚書德保子。少有俊才,和珅欲妻以女,德保不可。乾隆五十八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遷侍讀。嘉慶三年,大考二等,擢侍讀學士。洎仁宗親政。知其拒婚事,嘉焉,遂鄉用,累遷內閣學士。五年,授禮部侍郎,兼副都統。六年,充內務府大臣,調戶部。以不到旗署為儀親王所糾,罷副都統。七年,直南書房。扈蹕木蘭,射鹿以獻,賜黃馬褂。授翰林院掌院學士。九年,帝幸翰林院,賜一品服,加太子少保,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時詔稽巡幸五台典禮,英和疏言教匪甫平,民未蘇息,請俟數年後再議,上嘉納之。尋自請獨對,論大學士劉權之徇情Q欲Y保薦軍機章京袁煦,上不悅,兩斥之。遂罷直書房、軍機,降太僕寺卿。曆內閣學士,理藩院、工部侍郎。

  數奉使出按事,河東鹽課歸入地丁,而蒙古鹽侵越內地,命偕內閣學士初彭齡往會巡撫察議。疏言:「非禁水運不能限制蒙鹽,非設官商不能杜絕私販。請阿拉善鹽祗由陸路行銷,河東鹽仍改商運。吉蘭泰鹽池所產亦招商運辦。」事詳鹽法志。兼左翼總兵,複為內務府大臣。十二年,偕侍郎蔣予蒲查南河料物加價,議准增添,仍示限制,從之。複直南書房。十三年,命暫在軍機大臣上行走,調戶部、武英殿。進高宗聖訓廟號有誤,坐降調內閣學士。尋遷禮部侍郎。十八年,隨扈熱河,會林清逆黨為變,命先回京署步軍統領。擒林清于黃村西宋家莊,實授步軍統領、工部尚書。滑縣平,複太子少保。

  十九年。將開捐例,廷議不一。偕大學士曹振鏞等覆議,獨上疏曰:「理財之道,不外開源節流。大捐為權宜之計,本朝屢經舉行。但觀前事,即知此次未必大效。竊以開捐不如節用,開捐暫時取給,節用歲有所餘。請嗣後謁陵,或三年五年一舉行,民力可紓。木蘭秋獮,為我朝家法,然蒙古迥迥昔比,亦請間歲一行,于外藩生計所全實大。各處工程奉旨停止,每歲可省數十萬至百余萬不等。天下無名之費甚多,苟於國體無傷,不得任其糜費。即如裁撤武職名糧,未必能禁武官不役兵丁,而驟增養廉百余萬,應請敕下部臣詳查正項經費外,歷年增出各款,可裁則裁,可減則減,積久行之,國計日裕。至開源之計,不得以事涉言利,概行斥駁。新疆歲支兵餉百數十萬,為內地之累,其地金銀礦久經封閉,開之而礦苗旺盛,足敷兵餉;各省礦廠,亦應詳查興辦。又戶部入官地畝,請嚴催升科,于國用亦有裨益。」疏入,詔以名糧巳飭覈辦,開礦流弊滋多,仍依眾議,豫工事例遂開。是歲調吏部,覆命暫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二十五年,宣宗即位,命為軍機大臣,調戶部。宣宗方銳意求治,英和竭誠獻替。面陳各省府、州、縣養廉不敷辦公,莫不取給陋規,請查明分別存革,示以限制。上采其言,下疆吏詳議,而中外臣工多言其不可,詔停其議,遂罷直軍機,專任部務。道光二年,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年,仁宗實錄成,加太子太保。五年,洪澤湖決,阻運道,河、漕交敝,詔籌海運,疆臣率拘牽成例,以為不可。英和奏陳海運、折漕二事為救時之計,越日複上疏,略謂:「河、漕不能兼顧,惟有暫停河運以治河,雇募海船以利運,而任事諸臣未敢議行者,一則慮商船到津,難以交卸;一則慮海運既行,漕運員弁、旗丁、水手難以安插。」因陳防弊處置之策甚悉。詔下各省妥議,仍多諉為未便,惟江蘇巡撫陶澍力行之,撥蘇、松、常、鎮、太五屬漕米,以河船分次海運。六年八月,悉數抵天津,上大悅,詔嘉英和創議,予議敘,特賜紫韁以旌異之。

  張格爾犯回疆,英和疏陳進兵方略,籌備軍需,並舉長齡、武隆阿可任事,多被採用。七年,奏商人請于易州開採銀礦,詔斥其冒昧。調理藩院,罷南書房、內務府大臣。未幾,坐家人增租擾累,出為熱河都統。八年,命勘南河工程。回疆平,複太子少保。授寧夏將軍,以病請解職,允之。

  初,營萬年吉地于寶華峪,命英和監修,嘗從容言漢文帝薄葬事,上稱善,議於舊制有所裁省,工竣,孝穆皇后奉安,優予獎敘。至是地宮浸水,譴責在事諸臣。詔以英和始終其事,責尤重,奪職,籍其家。逮訊,得開工時見有石母滴水,僅以土攔,議設龍鬚溝出水,英和未允狀,讞擬大辟,會太后為上言不欲以家事誅大臣,乃解發黑龍江充當苦差,子孫並褫職。十一年,釋回,複予子孫官。二十年。卒,贈三品卿銜。

  英和通達政體,遇事有為,而數以罪黜。屢掌文衡,愛才好士。自其父及兩子一孫,皆以詞林起家,為八旗士族之冠。子奎照,嘉慶十九年進士,曆官至禮部尚書、軍機大臣,緣事奪職,複起為左都禦史;奎耀,嘉慶十六年進士,官至通政使,後為南河同知。奎照子錫祉,道光十五年進士,曆翰林院侍講學士,後官長蘆鹽運使。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