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明史 | 上頁 下頁
賜諡


  親王例用一字;郡王二字,文武大臣同。與否自上裁。若官品未高而侍從有勞,或以死勤事者,特賜諡,非常例。洪武初,有應得諡者,禮部請旨,令禮部行翰林院擬奏。弘治十五年定制,凡親王薨,行撫、按,郡王病故,行本府親王及承奉長史,核勘以奏,乃議諡。文武大臣請諡,禮部取旨,行吏兵部考實跡。禮部定三等,行業俱優者為上,頗可者為中,行實無取者為下,送翰林院擬諡。有應諡而未得者,撫、按、科道官以聞。

  按明初舊制,諡法自十七字至一字,各有等差。然終高帝世,文臣未嘗得諡,武臣非贈侯伯不可得。魯、秦二王曰荒、曰湣。至建文諡王禕,成祖諡胡廣,文臣始有諡。迨世宗則濫及方士,且加四字矣。定例,三品得諡,詞臣諡「文」。然亦有得諡不止三品,諡「文」不專詞臣者,或以勳勞,或以節義,或以望實,破格崇褒,用示激勸。其冒濫者,亦間有之。

  萬曆元年,禮臣言:「大臣應得諡者,宜廣詢嚴核。應諡而未請者,不拘遠近,撫、按、科道舉奏,酌議補給。」十二年,禮臣言:「大臣諡號,必公論允服,毫無瑕疵者,具請上裁。如行業平常,即官品雖崇,不得概予。」帝皆從之。三十一年,禮部侍郎郭正域請嚴諡典。議奪者四人:許論、黃光升、呂本、范廉;應奪而改者一人:陳瓚;補者七人:伍文定、吳悌、魯穆、楊繼宗、鄒智、楊源、陳有年。閣臣沈一貫、朱賡力庇呂本,不從其議。未幾,禦史張邦俊請以呂柟從祀孔廟,而論應補諡者,雍泰、魏學曾等十四人。部議久之,共匯題先後七十四人,留中不發。天啟元年,始降旨俞允,又增續請者十人,而邦俊原請九人不與。正域所請伍文定等亦至是始定。凡八十四人。其官卑得諡者,鄒智、劉台、魏良弼、周天佐、楊允繩、沈煉、楊源、黃鞏、楊慎、周怡、莊鷫、馮應京皆以直諫,孟秋、張元忭、曹端、賀欽、陳茂烈、馬理、陶望齡皆以學行,張銓以忠義,李夢陽以文章,魯穆、楊繼宗、張朝瑞、朱冠、傅新德、張允濟皆以清節,楊慎之文憲,莊鷫之文節,則又兼論文學雲。

  三年,禮部尚書林堯俞言:「諡典五年一舉,自萬曆四十五年至今,蒙恤而未諡者,九卿台省會議與臣部酌議。」帝可之。然是時,遲速無定。六年,禮科給事中彭汝楠言:「耳目近則睹記真,宜勿逾五年之限。」又謂:「三品以上為當予諡,而建文諸臣之忠義,陶安等之參帷幄,葉琛等之殉行間,皆宜補諡。」事下禮部,以建文諸臣未易輕擬,不果行。至福王時,始從工科給事中李清言,追諡開國功臣李善長等十四人,正德諫臣蔣欽等十四人,天啟慘死諸臣左光鬥等九人,而建文帝之弟允熥、允熞、允𤐤,子文奎,亦皆因清疏追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