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明史 | 上頁 下頁
歷代帝王陵廟


  洪武三年,遣使訪先代陵寢,仍命各行省具圖以進,凡七十有九。禮官考其功德昭著者,曰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唐堯,虞舜,夏禹,商湯、中宗、高宗,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漢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宣帝、光武、明帝、章帝,後魏文帝,隋高祖,唐高祖、太宗、憲宗、宣宗,周世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孝宗、理宗,凡三十有六。各制袞冕,函香幣。遣秘書監丞陶誼等往修祀禮,親制祝文遣之。每陵以白金二十五兩具祭物。陵寢發者掩之,壞者完之。廟敝者葺之。無廟者設壇以祭。仍令有司禁樵采。歲時祭祀,牲用太牢。

  四年,禮部定議,合祀帝王三十五。在河南者十:陳祀伏羲、商高宗,孟津祀漢光武,洛陽祀漢明帝、章帝,鄭祀周世宗,鞏祀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在山西者一:滎河祀商湯。在山東者二:東平祀唐堯,曲阜祀少昊。在北平者三:內黃祀商中宗,滑祀顓頊、高辛。在湖廣者二:酃祀神農,甯遠祀虞舜。在浙江者二:會稽祀夏禹、宋孝宗。在陝西者十五:中部祀黃帝,咸陽祀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宣王,漢高帝、景帝,咸甯祀漢文帝,興平祀漢武帝,長安祀漢宣帝,三原祀唐高祖,醴泉祀唐太宗,蒲城祀唐憲宗,涇陽祀唐宣宗。歲祭用仲春、仲秋朔。於是遣使詣各陵致祭。陵置一碑,刊祭期及牲帛之數,俾所在有司守之。已而命有司歲時修葺,設陵戶二人守視。又每三年,出祝文、香帛,傳制遣太常寺樂舞生齎往所在,命有司致祭。其所祀者,視前去周宣王,漢明帝、章帝,而增祀媧皇于趙城,後魏文帝于富平,元世祖於順天,及宋理宗於會稽,凡三十六帝。後又增祀隋高祖于扶風,而理宗仍罷祀。又命帝王陵廟所在官司,以春秋仲月上旬,擇日致祭。

  六年,帝以五帝、三王及漢、唐、宋創業之君,俱宜於京師立廟致祭,遂建歷代帝王廟於欽天山之陽。仿太廟同堂異室之制,為正殿五室:中一室三皇,東一室五帝,西一室夏禹、商湯、周文王,又東一室周武王、漢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漢高祖、唐太祖、宋太祖、元世祖。每歲春秋仲月上旬甲日致祭。已而以周文王終守臣服,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遂寢其祀,增祀隋高祖。

  七年,令帝王廟皆塑袞冕坐像,惟伏羲、神農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冕服。八月,帝躬祀於新廟。已而罷隋高祖之祀。

  二十一年,令每歲郊祀,附祭歷代帝王於大祀殿。仍以歲八月中旬,擇日遣官祭於本廟,其春祭停之。又定每三年遣祭各陵之歲,則停廟祭。是年,詔以歷代名臣從祀,禮官李原名奏擬三十六人以進。帝以宋趙普負太祖不忠,不可從祀。元臣四傑,木華黎為首,不可祀孫而去其祖,可祀木華黎而罷安童。既祀伯顏,則阿術不必祀。漢陳平、馮異,宋潘美,皆善始終,可祀。於是定風後、力牧、皋陶、夔、龍、伯夷、伯益、伊尹、傅說、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李晟、曹彬、潘美、韓世忠、岳飛、張浚、木華黎、博爾忽、博爾術、赤老溫、伯顏,凡三十七人,從祀於東西廡,為壇四。初,太公望有武成王廟。嘗遣官致祭如釋奠儀。至是,罷廟祭,去王號。

  永樂遷都,帝王廟遣南京太常寺官行禮。嘉靖九年,罷歷代帝王南郊從祀。令建歷代帝王廟於都城西,歲以仲春秋致祭。後並罷南京廟祭。十年春二月,廟未成,躬祭歷代帝王于文華殿,凡五壇,丹陛東西名臣四壇。禮部尚書李時言:「舊儀有賜福胙之文。賜者自上而下之義,惟郊廟社稷宜用。歷代帝王,止宜雲答。」詔可。

  十一年夏,廟成,名曰景德崇聖之殿。殿五室,東西兩廡,殿后祭器庫,前為景德門。門外神庫、神廚、宰牲亭、鐘樓。街東西二坊,曰景德街。用八月壬辰親祭。帝由中門入,迎神、受福胙、送神各兩拜。嗣後歲遣大臣一員行禮,四員分獻。凡子、午、卯、酉祭於陵寢之歲,則停秋祭。

  二十四年,以禮科陳棐言,罷元世祖陵廟之祀,及從祀木華黎等,複遷唐太宗與宋太祖同室。凡十五帝,從祀名臣三十二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