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明史 | 上頁 下頁
宋訥傳


  (許存仁、張美和、聶鉉、貝瓊 附)

  宋訥,字仲敏,滑人。父壽卿,元侍御史。訥性持重,學問該博。至正中,舉進士,任鹽山尹,棄官歸。洪武二年,徵儒士十八人編《禮》、《樂》諸書,訥與焉。事竣,不仕歸。久之,用四輔官杜斅薦,授國子助教。以說經為學者所宗。十五年超遷翰林學士,命撰《宣聖廟碑》,稱旨,賞賚甚厚。改文淵閣大學士。嘗寒附火,燎脅下衣,至膚始覺。帝制文警之。未幾,遷祭酒。時功臣子弟皆就學,及歲貢士嘗數千人。訥為嚴立學規,終日端坐講解無虛晷,夜恒止學舍。十八年複開進士科,取士四百七十有奇,由太學者三之二。再策士,亦如之。帝大悅。制詞褒美。助教金文徵等疾訥,構之吏部尚書余熂,牒令致仕。訥陛辭,帝驚問,大怒,誅熂、文徵等,留訥如故。訥嘗病,帝曰:「訥有壽骨,無憂也。」尋愈。帝使畫工瞷訥,圖其像,危坐,有怒色。明日入對,帝問:「昨何怒?」訥驚對曰:「諸生有趨踣者,碎茶器。臣愧失教,故自訟耳。且陛下何自知之?」帝出圖。訥頓首謝。

  長子麟,舉進士,擢禦史,出為望江主簿。帝念訥老,召還侍。二十三年春,訥病甚,乃止學舍。麟請歸私第,叱曰:「時當丁祭,敢不敬耶!」祭畢,舁歸舍而卒,年八十。帝悼惜,自為文祭之。又遣官祭於家,為治葬地。文臣四品給祭葬者,自訥始。正德中。諡文恪。

  訥嘗應詔陳邊事,言:「海內乂安,惟沙漠尚煩聖慮。若窮追遠擊,未免勞費。陛下為聖子神孫計,不過謹邊備而已。備邊在乎實兵,實兵在乎屯田。漢趙充國將四萬騎,分屯緣邊九郡,而單于引卻。陛下宜於諸將中選謀勇數人,以東西五百里為制,立法分屯,布列要害,遠近相應。遇敵則戰,寇去則耕。此長策也。」帝頗採用其言。訥既卒,帝思之。官其次子複祖為司業,誡諸生守訥學規,違者罪至死。

  明開國時即重師儒官。許存仁、魏觀為祭酒,老成端謹;訥稍晚進,最蒙遇。與訥定學規者,司業王嘉會、龔斅。三人年俱高,鬚髮皓白,終日危坐,堂上肅然。而張美和、聶鉉、貝瓊等皆名儒,當洪武時,先後為博士、助教、學錄,以故諸生多所成就。魏觀事別載。

  嘉會,字原禮,嘉興人。以薦征,累官國子監司業。十六年,亦以老請歸,優詔留之。年八十卒,賻恤甚厚。

  許存仁。名元,以字行,金華許謙子也。太祖素聞謙名,克金華,訪得存仁。與語大悅,命傅諸子。擢國子博士。嘗命講《尚書·洪范休咎征》之說。又嘗問《孟子》何說為要。存仁以行王道、省刑、薄賦對。吳元年擢祭酒。存仁出入左右垂十年,自稽古禮文事,至進退人才,無不與論議。既將議即大位,而存仁告歸。司業劉丞直曰:「主上方應天順人,公宜稍待。」存仁不聽,果忤旨。僉事程孔昭劾其隱事,遂逮死獄中。

  張美和,名九韶,以字行,清江人。能詞賦。元末,累舉不仕。洪武三年,以薦為縣學教諭。後遷國子助教,改翰林院編修。致仕歸,帝親為文賜之。複與錢宰等並征,修《書傳》,既成,遣還。

  聶鉉,字器之,美和同邑人。洪武四年進士。為廣宗丞,疏免旱災稅。秩滿入覲,獻《南都賦》及《洪武聖德詩》。授翰林院待制,改國子助教,遷典籍。與美和同賜歸。十八年複召典會試,欲留用之。乞便地自養。令食廬陵教諭俸,終其身。

  貝瓊,字廷琚,崇德人。性坦率,篤志好學,年四十八,始領鄉薦。張士誠屢辟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既成,受賜歸。六年以儒士舉,除國子助教。瓊嘗慨古樂不作,為《大韶賦》以見志。宋濂之為司業也,建議立四學,並祀舜、禹、湯、文為先聖。太祖既絀其說,瓊複為《釋奠解》駁之,識者多是瓊議。與美和、鉉齊名,時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瓊學行素優,將校武臣皆知禮重。十一年致仕,卒。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