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遼史 | 上頁 下頁
大樂


  自漢以來,因秦、楚之聲置樂府。至隋高祖詔求知音者,鄭譯得西域蘇祗婆七旦之聲,求合七音八十四調之說,由是雅俗之樂,皆此聲矣。用之朝廷,別于雅樂者,謂之大樂。晉高祖使馮道、劉煦冊應天太后、太宗皇帝,其聲器、工官與法駕,同歸於遼。

  聖宗統和元年,冊承天皇太后,童子弟子隊樂引太后輦至金鑾門。

  天祚皇帝天慶元年上壽儀:皇帝出東閣,鳴鞭,樂作;簾卷,扇開,樂止。太尉執台,分班,太樂令舉麾,樂作;皇帝飲酒訖,樂止。應坐臣僚東西外殿,太樂令引堂上,樂升。大臣執台,太樂令奏舉觴,登歌,樂作;飲訖,樂止。行臣僚酒遍,太樂令奏巡周,舉麾,樂作;飲訖,樂止。太常卿進禦食,太樂令奏食遍,樂作;《文舞》入,三變,引出,樂止。次進酒,行臣僚酒,舉觴,樂作;皇帝入西閣,樂止。次進食,食遍,樂作;《武舞》入,三變,引出,樂止。扇合,簾下,鳴鞭樂作;皇帝入西閣,樂止。

  大樂器:本唐太宗《七德》、《九功》之樂。武后毀唐宗廟,《七德》、《九功》樂舞遂亡,自後宗廟用隋《文》、《武》二舞。朝廷用高宗《景雲》樂代之,元會,第一奏《景雲》樂舞。杜佑《通典》已稱諸樂並亡。唯《景雲》樂舞僅存。唐末、五代板蕩之餘,在者希矣。遼國大樂,晉代所傳。雜禮雖見坐部樂工左右各一百二人,蓋亦以《景雲》遺工充坐部;其坐、立部樂,自唐已亡,可考者唯《景雲》四部樂舞而已。

  玉磬
  方響
  搊箏
  築
  臥箜篌
  大箜篌
  小箜篌
  大琵琶
  小琵琶
  大五弦
  小五弦
  吹葉
  大笙
  小笙
  觱篥
  簫
  銅鈸
  長笛
  尺八笛
  短笛
  ——以上皆一人。

  毛員鼓
  連鞀鼓
  貝
  ——以上皆二人,餘每器工一人。

  歌二人。

  舞二十人,分四部:

  《景雲》舞八人
  《慶雲》樂舞四人
  《破陣》樂舞四人
  《承天》樂舞四人

  大樂調:雅樂有七音,大樂亦有七聲,謂之七旦:一曰娑陀力,平聲;二曰雞識,長聲;三曰沙識,質直聲;四曰沙侯加濫,應聲;五曰沙臘,應和聲;六曰般贍,五聲;七曰俟利箑,斛牛聲。自隋以來,樂府取其聲,四旦二十八調為大樂。

  娑陀力旦:

  正宮
  高宮
  中呂宮
  道調宮
  南呂宮
  仙呂宮
  黃鐘宮

  雞識旦:

  越調
  大食調
  高大食調
  雙調
  小食調
  歇指調
  林鐘商調

  沙識旦:

  大食角
  高大食角
  雙角
  小食角
  歇指角
  林鐘角
  越角

  般涉旦:

  中呂調
  正平調
  高平調
  仙呂調
  黃鐘調
  般涉調
  高般涉調

  ——右四旦二十八調,不用黍律,以琵琶弦葉之。皆從濁至清,迭更其聲,下益濁,上益清。七七四十九調,餘二十一調失其傳。蓋出九部樂之《龜茲部》雲。

  大樂聲:各調之中,度曲協音,其聲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近十二雅律,于律呂各闕其一,猶雅音之不及商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