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舊唐書 | 上頁 下頁 |
經籍志下(12) |
|
《閻朝隱集》五卷 《蘇瑰集》十卷 《員半千集》十卷 《李乂集》五卷 《姚崇集》十卷 《丘悅集》十卷 《劉子玄集》十卷 《盧藏用集》二十卷 道士《江旻集》三十卷 沙門《曇諦集》六卷 沙門《惠遠集》十五卷 沙門《惠琳集》五卷 沙門《曇瑗集》六卷 沙門《亡名集》十卷 沙門《靈裕集》二卷 沙門《支遁集》十卷 《曹大家集》二卷 《鐘夫人集》二卷 劉臻妻《陳氏集》五卷 《左九嬪集》一卷 《臨安公主集》三卷 范靖妻《沈滿願集》五卷 徐悱妻《劉氏集》六卷 《文章流別集》三十卷(摯虞撰。) 《善文》四十九卷(杜預撰。) 《名文集》四十卷(謝沈撰。) 《文苑》一百卷(孔逭撰。) 《文選》三十卷(梁昭明太子撰。) 《文選》六十卷(李善注。) 又六十卷《公孫羅注。) 《文選音》十卷(蕭該撰。) 又十卷(公孫羅撰。) 《文選音義》十卷(釋道淹撰。) 《小詞林》五十三卷 《集古今帝王正位文章》九十卷 《文海集》三十六卷(蕭圓撰。) 《詞苑麗則》二十卷(康明貞撰。) 《芳林要覽》三百卷(許敬宗撰。) 《類文》三百七十七卷(庾自直撰。) 《文館詞林》一千卷(許敬宗撰。) 《賦集》四十卷(宋明帝撰。) 《皇帝瑞應頌集》十卷 《五都賦》五卷 《獻賦集》十卷(卞鑠撰。) 《上林賦》一卷(司馬相如撰。) 《幽通賦》一卷(班固撰,曹大家注。) 又一卷(項岱撰。) 《二京賦》二卷(張衡撰。) 《二京賦音》二卷(薛綜撰。) 《三都賦》三卷 《齊都賦》一卷(左太沖撰。) 《齊都賦音》一卷(李軌撰。) 《百賦音》一卷(褚令之撰。) 《賦音》二卷(郭微之撰。) 《三京賦音》一卷(綦毋邃撰。) 《木連理頌》二卷) 《靖恭堂頌》一卷(李暠撰。) 《諸郡碑》一百六十六卷 《雜碑文集》二十卷 《翰林論》二卷(李充撰。) 《雜論》九十五卷(殷仲堪撰。) 《設論集》三卷(劉楷撰。) 又五卷(謝靈運撰。) 《連珠集》五卷(謝靈運撰。) 《制旨連珠》四卷(梁武帝撰。) 又十一卷(陸緬撰。) 《贊集》五卷(謝莊撰。) 《七國敘贊》十卷 《吳國先賢贊論》三卷 《會稽先賢贊》四卷(賀氏撰。) 《會稽太守像贊》二卷(賀氏撰。) 《列女傳敘贊》一卷(孫夫人撰。) 《古今箴銘集》十三卷(張湛撰。) 《眾賢誡集》十五卷 《雜誡箴》上十四卷 《詔集區別》二十七卷(宋幹撰。) 《霸朝雜集》五卷(李德林撰。) 《古今詔集》三十卷(溫彥博撰。) 又一百卷(李義府撰。) 《聖朝詔集》三十卷(薛堯撰。) 《書集》八十卷(王履撰。) 《書林》六卷(夏赤松撰。) 《山濤啟事》三卷 《范寧啟事》十卷 《梁中書表集》二百五十卷 《薦文集》七卷 《宋元嘉策》五卷 《策集》六卷(謝靈運撰。) 《七林集》十二卷(卞氏撰。) 《七悟集》一卷(顏延之撰。) 《俳諧文》十五卷(袁淑撰。) 《弘明集》十四卷(釋僧祐撰。) 《廣弘明集》三十卷(釋道宣撰。) 《陶神論》五卷(釋靈祐撰。) 《婦人訓誡集》十卷(徐湛之撰。) 《婦人詩集》二卷(顏竣撰。) 《女訓集》六卷 《文釋》十卷(江邃撰。) 《文心雕龍》十卷(劉勰撰。) 《百志詩集》五卷(幹寶撰。) 《百國詩集》二十九卷(崔光撰。) 《百一詩》八卷(應璩撰。) 《百一詩集》二卷(李夔撰。) 《清溪集》三十卷(齊武帝命撰。) 《晉元氏宴會遊集》四卷(伏滔、袁豹、謝靈運等撰。) 《元嘉宴會遊山詩集》五卷 《元嘉西池宴會詩集》三卷(顏延之撰。) 《齊釋奠會詩集》二十卷 《文會詩集》四卷(徐伯陽撰。) 《文林詩府》六卷(北齊後主作。) 《西府新文》十卷(蕭淑撰。) 《詩集新撰》三十卷(宋明帝撰。) 《詩集》二十卷(宋明帝撰。) 《詩集抄》十卷(謝靈運撰。) 《詩集》五十卷(謝靈運撰。) 《詩集》二十卷(劉和撰。) 又一百卷(顏竣撰。) 《詩例錄》二卷(顏竣撰。) 《詩英》十卷(謝靈運撰。) 《古今詩苑英華集》二十卷(梁昭明太子撰。) 《續古今詩苑英華》二十卷(釋惠靜撰。) 《詩林英選》十一卷 《類集》一百一十三卷(虞綽等撰。) 《詩纘》十二卷 又《詞英》八卷 《六代詩集鈔》四卷(徐陵撰。) 《古今類序詩苑》三十卷(劉孝孫撰。) 《麗正文苑》二十卷(許敬宗撰。) 《古今詩類聚》七十九卷(郭瑜撰。) 《歌錄集》八卷 《漢魏吳晉鼓吹曲》四卷 《樂府歌詩》十卷 《太樂雜歌詞》三卷(荀勖撰。) 《太樂歌詞》二卷 《樂府歌詞》十卷 《樂府歌詩》十卷 《三調相和歌詞》三卷 《新撰錄樂府集》十一卷(謝靈運撰。) 《玉台新詠》十卷(徐陵撰。) 《回文詩集》一卷(謝靈運撰。) 《金門待詔集》十卷(劉允濟撰。) 《集苑》六十卷(謝琨撰。) 《集林》二百卷(劉義慶撰。) 《集鈔》四十卷 ——右集錄楚詞七家,帝王二十七家,太子諸王二十一家,七國趙、楚各一家,前漢二十家,後漢五十家,魏四十六家,蜀二家,吳十四家,西晉一百一十九家,東晉一百四十四家,宋六十家,南齊十二家,梁五十九家,陳十四家,後魏十家,北齊四家,週五家,隋十八家,唐一百一十二家,沙門七家,婦人七家;總集一百二十四家。凡八百九十二部,一萬二千二十八卷。 三代之書,經秦燔煬殆盡。漢武帝、河間王始重儒術,于灰燼之餘,拓纂亡散,篇卷僅而複存。劉更生石渠典校之書,卷軸無幾。逮歆之《七略》,在《漢藝文志》者,裁三萬三千九百卷。後漢蘭台、石室、東觀、南宮諸儒撰集,部帙漸增。董卓遷都,載舟西上,因罹寇盜,沉之於河,存者數船而已。及魏武父子,采掇遺亡,至晉總括群書,裁二萬七千九百四十五卷。及永嘉之亂,洛都覆沒,靡有孑遺。江表所存官書,凡三千一十四卷。至宋謝靈運造《四部書目錄》,凡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其後王儉複造書目,凡五千七十四卷。南齊王亮、謝朏《四部書目》,凡一萬八千一十卷。齊末兵火延燒秘閣,書籍煨燼。梁元帝克平侯景,收公私經籍歸於江陵,凡七萬餘卷。蓋佛老之書,計於其間。及周師入郢,鹹自焚煬。周武保定之中,官書裁盈萬卷。平齊所得,數止五千。及隋氏平陳,南北一統,秘書監牛弘奏請搜訪遺逸,著定書目,凡三萬餘卷。煬帝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國家平王世充,收其圖籍,溯河西上,多有沉沒,存者重複八萬卷。自武德已後,文士既有修纂,篇卷滋多。開元時,甲乙丙丁四部書各為一庫,置知書官八人分掌之。凡四部庫書,兩京各一本,共一十二萬五千九百六十卷。皆以益州麻紙寫。其集賢院禦書,經庫皆鈿白牙軸,黃縹帶,紅牙籤,史書庫鈿青牙軸,縹帶,綠牙籤,子庫皆雕紫檀軸,紫帶,碧牙籤,集庫皆綠牙軸,朱帶,白牙籤,以分別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