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舊唐書 | 上頁 下頁
音樂志一(2)


  永徽二年十一月,高宗親祀南郊,黃門侍郎宇文節奏言:「依儀,明日朝群臣,除樂懸,請奏《九部樂》。」上因曰:「《破陣樂舞》者,情不忍觀,所司更不宜設。」言畢,慘愴久之。顯慶元年正月,改《破陣樂舞》為《神功破陣樂》。二年,太常奏《白雪》琴曲。先是,上以琴中雅曲,古人歌之,近代已來,此聲頓絕,雖有傳習,又失宮商,令所司簡樂工解琴笙者修習舊曲。至是太常上言曰:「臣謹按《禮記》、《家語》雲: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是知琴操曲弄,皆合於歌。又張華《博物志》雲:『《白雪》是大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曲名。』又楚大夫宋玉對襄王雲:『有客於郢中歌《陽春白雪》,國中和者數十人。』是知《白雪》琴曲,本宜合歌,以其調高,人和遂寡。自宋玉以後,迄今千祀,未有能歌《白雪曲》者。臣今准敕,依於琴中舊曲,定其宮商,然後教習,併合於歌。輒以禦制《雪詩》為《白雪》歌辭。又按古今樂府,奏正曲之後,皆別有送聲,君唱臣和,事彰前史。輒取侍臣等奉和雪詩以為送聲,各十六節,今悉教訖,並皆諧韻。」上善之,乃付太常編於樂府。六年二月,太常丞呂才造琴歌《白雪》等曲,上制歌辭十六首,編入樂府。

  六年三月,上欲伐遼,于屯營教舞,召李義府、任雅相、許敬宗、許圉師、張延師、蘇定方、阿史那忠、于闐王伏闍、上官儀等,赴洛城門觀樂。樂名《一戎大定樂》。賜觀樂者雜彩有差。麟德二年十月,制曰:「國家平定天下,革命創制,紀功旌德,久被樂章。今郊祀四懸,猶用干戚之舞,先朝作樂,韜而未伸。其郊廟享宴等所奏宮懸,文舞宜用《功成慶善》之樂,皆著履執拂,依舊服袴褶、童子冠。其武舞宜用《神功破陣》之樂,皆被甲持戟,其執纛之人,亦著金甲。人數並依八佾,仍量加簫、笛、歌鼓等,並于懸南列坐,若舞即與宮懸合奏。其宴樂內二色舞者,仍依舊別設。」上元三年十一月敕:「供祠祭《上元舞》,前令大祠享皆將陳設。自今已後,圓丘方澤,大廟祠享,然後用此舞,餘祭並停。」

  儀鳳二年十一月六日,太常少卿韋萬石奏曰:「據《貞觀禮》,郊享日文舞奏《豫和》、《順和》、《永和》等樂,其舞人著委貌冠服,並手執籥翟。其武舞奏《凱安》,其舞人並著平冕,手執干戚。奉麟德二年十月敕,文舞改用《功成慶善樂》,武舞改用《神功破陣樂》,並改器服等。自奉敕以來,為《慶善樂》不可降神,《神功破陣樂》未入雅樂,雖改用器服,其舞猶依舊,迄今不改。事既不安,恐須別有處分者。」以今月六日錄奏,奉敕:「舊文舞、武舞既不可廢,並器服總宜依舊。若懸作《上元舞》日,仍奏《神功破陣樂》及《功成慶善樂》,並殿庭用舞,並須引出懸外作。其安置舞曲,宜更商量作安穩法。並錄《凱安》六變法象奏聞。」萬石又與刊正官等奏曰:

  謹按《凱安舞》是貞觀中所造武舞,准《貞觀禮》及今禮,但郊廟祭享奏武舞之樂即用之。凡有六變:一變象龍興參野,二變象克靖關中,三變象東夏賓服,四變象江淮寧謐,五變象獫狁讋伏,六變複位以崇,象兵還振旅。謹按《貞觀禮》,祭享日武舞惟作六變,亦如周之《大武》,六成樂止。按樂有因人而作者,則因人而止。如著成數者,數終即止,不得取行事賒促為樂終早晚,即禮雲三闋、六成、八變、九變是也。今禮奏武舞六成,而數終未止,既非師古,不可依行。其武舞《凱安》,望請依古禮及《貞觀禮》,六成樂止。

  立部伎內《破陣樂》五十二遍,修入雅樂,只有兩遍,名曰《七德》。立部伎內《慶善樂》七遍,修入雅樂,只有一遍,名曰《九功》。《上元舞》二十九遍,今入雅樂,一無所減。每見祭享日三獻已終,《上元舞》猶自未畢,今更加《破陣樂》、《慶善樂》,兼恐酌獻已後,歌舞更長。其雅樂內《破陣樂》、《慶善樂》及《上元舞》三曲,並望修改通融,令長短與禮相稱,冀望久長安穩。《破陣樂》有象武事,《慶善樂》有象文事。按古六代舞,有《雲門》、《大鹹》、《大夏》、《大韶》,是古之文舞;殷之《大濩》,周之《大武》是古之武舞。依古義,先儒相傳,國家以揖讓得天下,則先奏文舞。若以征伐得天下,則先奏武舞。望請應用二舞日,先奏《神功破陣樂》,次奏《功成慶善樂》。

  先奉敕於圓丘、方澤、太廟祠享日,則用《上元》之舞。臣據見行禮,欲于天皇酌獻降複位已後,即作《凱安》,六變樂止。其《神功破陣樂》、《功成慶善樂》、《上元》之舞三曲,待修改訖,以次通融作之,即得與舊樂前後不相妨破。若有司攝行事日,亦請據行事通融。

  從之。

  三年七月,上在九成宮鹹亨殿宴集,有韓王元嘉、霍王元軌及南北軍將軍等。樂作,太常少卿韋萬石奏稱:「《破陣樂舞》者,是皇祚發跡所由,宣揚宗祖盛烈,傳之於後,永永無窮。自天皇臨馭四海,寢而不作,既緣聖情感愴,群下無敢關言。臣忝職樂司,廢缺是懼。依禮,祭之日,天子親總干戚以舞先祖之樂,與天下同樂之也,今《破陣樂》久廢,群下無所稱述,將何以發孝思之情?」上矍然改容,俯遂所請,有制令奏樂舞。既畢,上欷歔感咽,涕泗交流,臣下悲淚,莫能仰視。久之,顧謂兩王曰:「不見此樂,垂三十年,乍此觀聽,實深哀感。追思往日,王業艱難勤苦若此,朕今嗣守洪業,可忘武功?古人雲:『富貴不與驕奢期,驕奢自至。』朕謂時見此舞,以自誡勖,冀無盈滿之過,非為歡樂奏陳之耳。」侍宴群臣咸呼萬歲。

  調露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則天禦洛城南樓賜宴,太常奏《六合還淳》之舞。長壽二年正月,則天親享萬象神宮。先是,上自製《神宮大樂》,舞用九百人,至是舞于神宮之庭。景龍二年,皇后上言:「自妃主及五品以上母妻,並不因夫子封者,請自今遷葬之日,特給鼓吹。宮官亦准此。」侍御史唐紹上諫曰:「竊聞鼓吹之作,本為軍容,昔黃帝涿鹿有功,以為警衛。故掆鼓曲有《靈夔吼》、《雕鶚爭》、《石墜崖》、《壯士怒》之類。自昔功臣備禮,適得用之。丈夫有四方之功,所以恩加寵錫。假如郊祀天地,誠是重儀,惟有宮懸,本無案架。故知軍樂所備,尚不洽於神祇;鉦鼓之音,豈得接於閨閫。准式,公主王妃已下葬禮,惟有團扇、方扇、彩帷、錦障之色。加至鼓吹,歷代未聞。又准令,五品官婚葬,先無鼓吹,惟京官五品,得借四品鼓吹為儀。令特給五品已上母妻,五品官則不當給限。便是班秩本因夫子,儀飾乃複過之,事非倫次,難為定制,參詳義理,不可常行。請停前敕,各依常典。」上不納。延載元年正月二十三日,制《越古長年樂》一曲。

  玄宗在位多年,善音樂,若宴設酺會,即禦勤政樓。先一日,金吾引駕仗北衙四軍甲士,未明陳仗,衛尉張設,光祿造食。候明,百僚朝,侍中進中嚴外辦,中官素扇,天子開簾受朝。禮畢,又素扇垂簾,百僚常參供奉官、貴戚、二王后、諸蕃酋長,謝食就坐。太常大鼓,藻繪如錦,樂工齊擊,聲震城闕。太常卿引雅樂,每色數十人,自南魚貫而進,列於樓下。鼓笛雞婁,充庭考擊。太常樂立部伎、坐部伎依點鼓舞,間以胡夷之伎。日旰,即內閑廄引蹀馬三十匹,為《傾杯樂曲》,奮首鼓尾,縱橫應節。又施三層板床,乘馬而上,抃轉如飛。又令宮女數百人自帷出擊雷鼓,為《破陣樂》、《太平樂》、《上元樂》。雖太常積習,皆不如其妙也。若《聖壽樂》,則回身換衣,作字如畫。又五坊使引大象入場,或拜或舞,動容鼓振,中於音律,竟日而退。玄宗又於聽政之暇,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音響齊發,有一聲誤,玄宗必覺而正之。號為皇帝弟子,又雲梨園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園。太常又有別教院,教供奉新曲。太常每淩晨,鼓笛亂髮于太樂署。別教院廩食常千人,宮中居宜春院。玄宗又制新曲四十餘,又新制樂譜。每初年望夜,又禦勤政樓,觀燈作樂,貴臣戚裡,借看樓觀望。夜闌,太常樂府縣散樂畢,即遣宮女于樓前縛架出眺,歌舞以娛之。若繩戲竿木,詭異巧妙,固無其比。天寶十五載,玄宗西幸,祿山遣其逆党載京師樂器樂伎衣盡入洛城。尋而肅宗克復兩京,將行大體,禮物盡闕。命禮儀使太常少卿於休烈使屬吏與東京留台領,赴於朝廷。詔給錢,使休烈造伎衣及大舞等服,於是樂工二舞始備矣。

  乾元元年三月十九日,上以太常舊鐘磬,自隋已來所傳五聲,或有差錯,謂於休烈曰:「古者聖人作樂,以應天地之和,以合陰陽之序。和則人不夭劄,物不疵癘。且金石絲竹,樂之器也。比親享郊廟,每聽樂聲,或宮商不倫,或鐘磬失度。可盡供鐘磬,朕當於內自定。」太常進入,上集樂工考試數日,審知差錯,然後令再造及磨刻。二十五日,一部先畢,召太常樂工,上臨三殿親觀考擊,皆合五音,送太常。二十八日,又于內造樂章三十一章,送太常,郊廟歌之。貞元三年四月,河東節度使馬燧獻《定難曲》。禦麟德殿,命閱試之。十二年十二月,昭義軍節度使王虔休獻《繼天誕聖樂》。十四年二月,德宗自製《中和舞》,又奏《九部樂》及禁中歌舞。伎者十數人,布列在庭,上禦麟德殿會百僚觀新樂詩,仍令太子書示百官。貞元十六年正月,南詔異牟尋作《奉聖樂舞》,因韋皋以進。十八年正月,驃國王來獻本國樂。

  大和八年十月,宣太常寺,准《雲韶樂》舊用人數,令於本寺閱習進來者。至開成元年十月,教成。三年,武德司奉宣索《雲韶樂縣圖》二軸,進之。

  大和三年八月,太常禮院奏:

  謹按凱樂,鼓吹之歌曲也。《周官大司樂》:「王師大獻,則奏凱樂。」注雲:「獻功之樂也。」又《大司馬》之職,「師有功,則凱樂獻於社。」注雲:「兵樂曰凱。」《司馬法》曰:「得意則凱樂,所以示喜也。」《左氏傳》載晉文公勝楚,振旅凱入。魏、晉已來鼓吹曲章,多述當時戰功,是則歷代獻捷,必有凱歌。太宗平東都,破宋金剛,其後蘇定方執賀魯,李勣平高麗,皆備軍容凱歌入京師。謹檢《貞觀》、《顯慶》、《開元禮》書,並無儀注。今參酌今古,備其陳設及奏歌曲之儀如後。

  凡命將征討,有大功獻俘馘者,其日備神策兵衛於東門外,如獻俘常儀。其凱樂用鐃吹二部,笛、篳篥、簫、笳、鐃、鼓,每色二人,歌工二十四人。樂工等乘馬執樂器,次第陳列,如鹵簿之式。鼓吹令丞前導,分行於兵馬俘馘之前。將入都門,鼓吹振作,迭奏《破陣樂》等四曲。《破陣樂》、《應聖期》兩曲,太常舊有辭。《賀朝歡》、《君臣同慶樂》,今撰補之。《破陣樂》「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咸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應聖期》:「聖德期昌運,雍熙萬宇清。乾坤資化育,海嶽共休明。辟土忻耕稼,銷戈遂偃兵。殊方歌帝澤,執贄賀升平。」《賀朝歡》:「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君臣同慶樂》:「主聖開昌曆,臣忠奏大猷。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候行至太社及太廟門,工人下馬,陳列於門外。按《周禮大司樂》注雲:「獻于祖。」《大司馬》雲:「先凱樂獻於社。」謹詳禮儀,則社廟之中,似合奏樂。伏以尊嚴之地,鐃吹嘩歡,既無明文,或乖肅敬。今請並於門外陳設,不奏歌曲。候告獻禮畢,複導引奏曲如儀。至皇帝所禦樓前兵仗旌門外二十步,樂工皆下馬徐行前進。兵部尚書介胄執鉞,於旌門內中路前導。《周禮》:「師有功,則大司馬左執律,右秉鉞,以先凱樂。」注雲:「律所以聽軍聲,鉞所以為將威。」今吹律聽聲,其術久廢,惟請秉鉞,以存禮文。次協律郎二人,公服執麾,亦于門下分導。鼓吹令、丞引樂工等至位立定。太常卿于樂工之前跪,具官臣某奏事,請奏凱樂。協律郎舉麾,鼓吹大振作,遍奏《破陣樂》等四曲。樂闋,協律郎偃麾,太常卿又跪奏凱樂畢。兵部尚書、太常卿退。樂工等並出旌門外訖,然後引俘馘入獻及稱賀如別儀。別有獻俘馘儀注。俟俘囚引出方退。

  請宣付當司,編入新禮,仍令樂工教習。

  依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