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金史 | 上頁 下頁
右職吏員雜選(1)


  右職。省令史、譯史。皇統八年格,初考遷一重,女直人依本法外,諸人越進義,每三十月各遷兩重,百二十月出職,除正六品以下,正七品以上職官。正隆二年,更為五十月遷一重。初考,女直人遷敦武校尉,余人遷保義校尉,百五十月出職,系正班與從七品。若自樞密院台六部轉省者,以前已成考月數通算出職。大定二年,複以三十月遷一官,亦以百二十月出職,與正、從七品。院台六部及它府司轉省而不及考者,以三月折兩月,一考與從七,兩考正七品,三考與六品。三年,定格,及七十五月出職者,初上令,二中令,三下令,四、五錄事,六下令,七中令,八上令。百五十月出職者,初刺同、運判、推官等,二、三中令,四上令,回呈省。大定二十七年,制一考及不成考者,除從七品,須曆縣令三任,第五任則升正七品。兩考以上除正七品,再任降除縣令,三、四皆與正七品,第五任則升六品。三考以上者除六品,再任降正七品,三任、四任與六品,第五任則升從五品。

  省女直譯史。大定二十八年,制以見任從七、從八人內,勾六十歲以上者相視用之。明昌三年,取見役契丹譯史內女直、契丹字熟閑者,無則以前省契丹譯史出職官及國史院女直書寫,見任七品、八品、九品官充。

  省通事。大定二十年格,三十月遷一重,百二十月出職。一考兩考與八品,三考者從七品,餘與部令譯史一體免差。

  禦史台令史、譯史。皇統八年遷考之制,百二十月出職,正隆二年格,百五十月出職,皆九品,系正班。大定二年,百二十月出職,皆以三十月遷一官。其出職,一考、兩考皆與九品,三考與八品。明昌三年,截罷見役吏人,用三品職事官子弟試中者、及終場舉人本台試補者,若不足,於密院六部見役品官、及契丹品官子孫兄弟選充。承安三年,敕凡補一人必詢於眾,雖為公選,亦恐久漸生弊。況又在書史之上,不試而即用,本台出身門戶似涉太優,遂令除本台班內祗、令譯史名闕外,於試中樞密院令譯史人內以名次取用,不足,即于隨部班祗令譯史上名轉充。若須用終場舉人之闕,則令三次終場舉人,每科舉後與它試書史人同程試驗,榜次用之。女直十三人,內班內祗六人,終場舉人七人。漢人十五人,內班內祗七人,終場舉人八人。譯史四人,內班內祗二人,終場舉人二人。

  樞密院令史、譯史。令史。正隆二年,制遷考與省同,出職除系正班正、從八品。大定二十一年,定元帥府令譯史三十月遷一官,百二十月出職,一考、兩考與八品除授,三考與從七品。十四年,遂命內祗、並三品職事官承蔭人、與四品五品班祗、及吏員人通試,中選者用之。

  十六年,定一考、兩考者,初錄事、軍判、防判,再除上簿,三中簿,四同初,五、六下令,七、八中令,九、十上令。(二十六年,兩考者免下令一任。)三考以上,初上令,二中令,三下令,四錄事、軍防判(二十六年免此除),五下令(二十六年亦免此除),六、七中令,八上令。十七年,制試補緦麻袒免以上宗室郎君。又定制,三品職事子弟設四人,吏員二人。

  睦親府、宗正府、統軍司令譯史,遷考出職,與台部同。部令史、譯史,皇統八年格,初考三十月 遷一重,女直人依本格,餘人越進義,第二、第三考各遷一重,第四考並遷兩重,百二十月出職八品已下。正隆二年,遷考與省右職令史同,出職九品。大定二十一年,宗正府、六部、台、統軍司令史,番部譯史,元帥府通事,皆三十月遷一重,百二十月出職系班,一考、兩考與九品,三考已上與八品除授。十四年,以三品至七品官承蔭子孫一混試充,尋以為不倫,命以四品五品子孫及吏員試中者,依舊例補,六品以下不與。十五年,命免差使。十六年格, 一考兩考者,初除上簿,再除中簿,三下簿,四上簿,五錄事、軍防判,六、七下令,八、九中令,十上令。三考以上者,初除錄事、軍防判,再除上簿,三中簿,四如初,五下令(後免此除),六、七下令,八中令,九上令。按察司書吏,以終場舉人內選補,遷加出職同台部。

  凡內外諸吏員之制,自正隆二年,定知事孔目出身俸給,凡都目皆自朝差。海陵初,除尚書省、樞密院、禦史台吏員外,皆為雜班,乃召諸吏員于昌明殿,諭之曰:「爾等勿以班次稍降為歉,果有人才,當不次擢用也。」又定少府監吏員,以內省司舊吏員、及外路試中司吏補。

  大定二年,戶部郎中曹望之言:「隨處胥吏猥多,乞減其半。」詔胥吏仍舊,但禁用貼書。又命縣吏闕,則令推舉行止修舉為鄉里所重者充。三年,以外路司吏久不升轉,往往交通豪右為奸,命與孔目官每三十月則一轉,移於它處。七年,敕隨朝司屬吏員通事譯史勾當過雜班月日,如到部者並不理算。又詔吏人但犯贓罪罷者,雖遇赦,而無特旨,不許複敘。又命京府州縣及轉運司胥吏之數,視其戶口與課之多寡,增減之。十二年,上謂宰臣曰:「外路司吏,止論名次上下,恐未得人。若其下有廉慎、熟閑吏事,委所屬保舉。試不中程式者,付隨朝近下局分承應,以待再試。彼既知不得免試,必當盡心以求進也。」

  章宗大定二十九年,上封事者言:「諸州府吏人不宜試補隨朝吏員,乞以五品以上子孫試補。蓋職官之後清勤者多,故為可任也。」尚書省謂:「吏人試補之法,行之已久,若止收承蔭人,複恐不閑案牘,或致敗事。舊格惟許五品職官子孫投試,今省部試者尚少,以所定格法未寬故也。」遂定制,散官五品而任七品,散官未至五品而職事五品,其兄弟子孫已承蔭者並許投試,而六部令史內吏人試補者仍舊。泰和四年,簽河東按察司事張行信言:「自罷移轉法後,吏勢浸重,恣為豪奪,民不敢言。今又無朝差都目,止令上名吏人兼管經歷六案文字,與同類分受賄賂。吏目通曆三十年始得出職,常在本處侵漁,不便。」遂定制,依舊三十月移轉,年滿出職,以杜把握州府之弊。八年,以僉東京按察司事楊雲翼言,書吏書史皆不用本路人,以別路書吏許特薦申部者類試,取中選者補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