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 上頁 下頁 |
徽宗朝道學 |
|
大觀元年二月己未,御筆批:「道士序位令在僧上,女冠在尼上。」 二年三月庚申,詔以《金篆靈寶道場儀範》四百二十六部降天下有道觀處,令守令選道士依按奉行。 五月辛亥,御筆:「道門近添試經,撥放年額。女冠舊止三十人,可增作七十人,內京畿三十人、諸路四十人。」 蔡絛《史補·道家者流》篇:政和初,上有疾,逾百日稍康。後一夕,夢有人召。上方其夢中,謂若昔在藩邸時,如赴哲廟宣召者。及至,乃一宮觀爾,即有道士二人為儐相焉。道至一壇上,諭上曰:「汝以宿命,當興吾教。」上再拜,受命而還,一儐相者複導上而去。及寤,作記良悉。嘗遣使示魯公,魯公時猶責居於杭也。始大修宮觀於禁中,即舊奉天神所在玉清和陽宮玉虛殿,羽人以歲時入內講齋醮事,親制《步虛樂章調》,其音聲焉,而道家遂謂上為赤明和陽天帝。然上肅祇神祇,所崇者祀事而已,亦未有少君、欒大者。 政和二年正月癸未,詔:「釋教修設水陸及禳道場,輒將道教神位相參者,僧尼以違制論。主首知而不舉,與同罪。著為令。」 三年十二月癸醜,詔:「天下應道教仙經,不以多寡,許官吏、道俗、士庶繳申,所屬附急遞投進。及所至,委監司郡守搜訪。」 四年正月戊寅,御筆:「置道階自六字先生至額外鑒義,品秩比視中大夫至將仕郎,凡二十六等,並無請給人從,及不許申乞恩例。」 三月辛卯,詔諸路監司:「每路通選宮觀道士十人,遣發上京,赴左右街道錄院講習科教聲贊規儀,候習熟,遣還本處。」 六年二月壬申,御筆:「道教改隸秘書省。」 十月甲申,詔:「誠感殿長生大帝君像,可遷赴天章閣西位鼎閣奉安。」 恐此時未有長生大帝君像,當考。王黼《宣和殿聖記》雲:「歲在丁酉,皇帝乃悟本長生大帝君。」丁酉,蓋政和七年也,更須詳考之。蔡絛《史補》政和七年有「林靈素出。靈素,溫州人也。少從浮屠學,以無行,為所在貶惡。久之,去為道士。左街道策徐知常引之,以附會諸閹,始曰神霄玉清王,上帝之長子,主南方,號長生大帝君。既下降於世,乃以其弟主東方青華帝君,領神霄之治。天有九霄,而神霄為最高,其治曰府,故青華帝君亦曰判府天尊。而靈素乃其府仙卿,曰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又目一時大臣要人皆仙府卿吏,若魯公,曰左九仙伯;鄭居中、劉正夫等,若童貫諸巨閹,率有名位。王黼時為內相,乃曰文華吏,盛章、革、時迭為天府,乃曰仙岳伯氏。時主進奉,乃曰園苑寶華吏。又謂上寵妃劉氏曰九華玉真安妃也。天子心獨喜其事,乃賜號通真先生。初,劉虞二王先生皆為上禮,然有神怪事,多出自方士也。及靈素至,乃以其事歸之於上,而曰己獨佐之。每自號小吏佐治,故上下莫有攻其非者。然靈素實無術,徒敢大言。是時上興道教,將十年獨思,未有一厭服群下者,數以語近幸,於是神降事起矣。」 七年正月乙未,御筆:「自今應天下道士,與免階墀迎接,衙府宮觀,科配借索,騷擾郡官,監察司相見,依長老法。」癸醜,秘書省奏:「據左右街道籙院申,恭依聖旨指揮,將所降道教五宗再行條具,立為永式。第一天尊之教,以道德為宗,元始天尊為宗師;第二真人之教,以清淨為宗,太上玉晨天尊為宗師;第三神仙之教,以變化為宗,太上老君為宗師;第四正一之教,以誠感為宗,三天法師靜應真君為宗師;第五道家之教,以性命為宗,南華真人為宗師。至於上清通真、達靈神化之道,感降仙聖,不系教法之內,為高上之道,教主道君皇帝為宗師。」詔依所奏左右街道籙院印行。 二月甲子,詔:「通真先生林靈素于道籙宮宣諭青華帝君降臨事,左右街道籙傅希烈等皆作記上之。」 傅希烈等略曰:「逮夜漏向醜,香風颯至,除有赤光,大如彈丸,東流空中,上下往來,既離複合。已而電光四出,雷聲隱然,環珮之音,近在咫尺,一室恍如白晝。仰瞻繪像,俄失所在,特絹素空存而已。二天人躡空乘雲,冉冉而下,其一絳服玉冠,天顏和豫,蓋教主道君皇帝也。其一上下青衣,儼若青華帝君之狀。又前導一人,貌與通元先生張虛白無少異焉。從者朱紫,不可悉計,迤邐由西而行。」又曰:「考之仙版,青華帝君,實高上神霄玉清王之弟也。仰惟教主道君皇帝以神霄玉清之尊降神出明,應帝王之興起,雖動而不失其所謂至靜,雖為而實未嘗為,故其通真接靈,澹然獨與神明居者,若辛卯歲之夢兆、癸巳歲之示見,創見希有,中外已悉。聞而知之,至於今日。坐堂奧之上,而神飛玉京;來仙境之真,而跡凝禁禦,則或未之聞也。」 辛未,御筆:「天下天甯萬壽觀改作神霄玉清萬壽宮。如小州、軍、監無道觀,以僧寺充,即不得將天慶觀改。仍于殿上設長生大帝君、青華帝君聖像。」 四月庚申,御筆:「朕每澄神,默朝上帝,親受宸命,訂正訛俗。朕乃昊天上帝元子,為大霄帝君。睹中華被浮屠之教,盛行焚指、煉臂、捨身,以求正覺,朕甚憫焉,遂哀懇上帝,願為人主,令天下歸於正道。帝允所請,令弟清華帝君權朕大霄之府。朕夙夜驚懼,尚慮我教所訂未周。卿等表章,冊朕為教主道君皇帝。只可教門章疏用,不可令天下混用。」 五月癸卯,改玉清和陽宮為玉清神霄宮。 七月丁亥,御筆:「如有僧徒歸心道門,願改作披戴為道士者,許赴輔正亭陳訴,立賜度牒紫衣。」 八月丙辰,宣和殿大學士蔡攸奏:「莊、列、亢桑、文子,皆著書以傳後世,有唐號為經,並列藏室。國朝始加莊、列、南華沖虛之號,以其書入國子學,而亢桑子、文子未聞頒行。乞取其書,于秘書省精加讎定,列于國子之籍,與莊、列並行。」從之。 十二月辛未,御筆:「太上老君所著《道德經》,世以諸子等稱,未稱尊崇之禮。可改為《太上混元上德皇帝道德真經》。」 重和元年四月辛巳,道籙院上:「看詳釋經六千餘卷,內詆謗道、儒二教,惡談毀詞,分為九卷,乞取索焚棄,仍存此本,永作證驗。又通真達靈先生林靈素上《釋經詆誣道教議》一卷,乞頒降施行。」並從之。 八月戊午,朝散郎、新知兗州王純奏:「乞令學者治禦注《道德經》,間於其中出論題。」從之。辛酉,手詔:「《史記·老子傳》升於列傳之首,別為一帙,《前漢·古今人表》敘列於上聖,其舊本並行改正。昨所注《道德經》,可視仿唐制,命大臣分章句書寫,刻石於神霄玉清萬壽宮。」庚午,御筆:「道無乎不在,在儒以治國,在士以修身,未始有異,殊途同歸。前聖後聖,若合符節。由漢以來,析而異之,黃老之學,遂與堯、舜、周、孔之道不同,故世流於末俗,不見大全,道由是以隱,千有餘歲矣。朕作新之,究其本始于黃帝,老子、堯、舜、周、孔之教偕行於今日。可令天下學校諸生,于下項經添大小一經,各隨所願分治。大經:《黃帝內經》、《道德經》,小經:《莊子》、《列子》。自今學道之士,應入學並令州縣勘會保明,不經刑責、不犯十惡奸盜及違八行之人,許入州縣學教養,並依見行學法。所習經以《黃帝內經》、《道德經》為大經,《莊子》、《列子》為小經外,兼通儒書,俾合為一道。大經:《周易》,小經《孟子》。其在學中選人增置士名,分入官品:元士、高士、大士、上士、良士、居士、逸士、隱士、志士。每歲試經撥放及有度牒合披戴者並依舊外,唯須在學一年,方許披戴。州縣學道之士,初入學為道徒,試中升貢,同稱貢士。升貢到京入辟雍,試中上舍,並依貢士法。三歲大比,許襴鞹就殿試,當別降策問,庶得有道之士,以稱招延。元士以下資任請給,各隨品,依品官法。唯人從不差兵士、役人,止于宮觀人內量差,其敘位在本品之下。應天下神霄玉清萬壽宮、天慶觀知及副知,將來有闕,並以學校登科人充,其餘宮觀亦依此。志士以上,令禮部置名籍差注,並如吏部法。自興道教,異人間至,深慮山林高蹈之士,尚多有之。可令監司訪之縣,縣下耆保,各具所管地方有無高上之士,依八行法,以禮延入學,並以名聞。或不願入學,監司、郡守親駕給券馬、人船,差官伴送赴闕。又不願,即具奏聽旨,當賜璽書招聘。高上之士,多隱于卒伍、工隸、僕廝之類,或身自犯刑責以逃世離俗,令延納招聘,一無所問,仰並以名聞。」辛未,資政殿大學士、知陳州鄧洵武奏:「乞選擇道藏經數十部先次鏤板,頒之州郡,道籙院看詳取旨施行。」又乞禁士庶婦女輒入僧寺。詔令吏部申明行下。 九月丙戌,大學辟雍各差通《內經》、《莊子》、《列子》二人為博士。 閏九月乙亥,給事中趙野奏:「乞諸州添置道學博士,擇本州官兼充。」從之。丙子,尚書省言:「已降御筆處分,道徒升貢,三歲大比,許襴鞹就殿試。欲令禮部依文士給號被,候唱名,初入仕並補志士,道職已上取旨,並賜褐服。高者依文士。」從之。 十月壬辰,資政殿學士、知陳州鄧洵仁奏:「本州學系籍學生止有九十一人,而一兩月間,士之勸誘人道學,及內外舍生願換道徒者,將與儒士等,委是本州州學教授當職官推行有方。提舉學事置司在本州,遵承詔旨,同共葉力奉行。州學內舍生宋瑀願換道學。內舍生本人系故翰林學士宋祁之孫,已兩預貢舉,行藝清修,自來留心道學。舊有撰到《道論》十篇,乃近撰《神霄玉清宮萬壽雅》一篇,謹具繳進呈。」御筆:「宋瑀特與志士,仍許赴將來殿試。」庚子,御筆:「道徒止許道士及無妻人入學充道士,服本服、餘服、博帶、幅巾,其襴鞹指揮勿行。」癸卯,上禦寶籙宮,傳度玉清神霄秘籙會者八百人。 十一月己酉,御筆:「道流入官,自一命以上至視品中大夫,宜正名辯禮,以為次遷之格。而文階近列有館閣之聯,亦宜仿此定制,以待瑰瑋高妙不次撥擢之人。今以太虛大夫至金壇郎,同文臣中大夫至迪功郎為道階;以侍晨為待制;以受經同修撰;至直閣,為道職道階,以年勞遷授道職,如文臣隨官帶職之制,不限常格,授惟其人,無則闕之。」 十二月丙申,御筆:「莊周、列禦寇所著書與《太上真經》並行,方之孔門,不在孟軻、揚雄下。其令神霄玉清萬壽宮使司議所以褒顯之,設像並配太上祠。」壬寅,御筆:「道士簡格:褐衣銀木,紫衣香木或槐木,師號以上象牙。」 宣和元年正月乙卯,手詔:「應寺院屋宇、田產常住,一切如舊,永不改革。有敢議者,以違御筆論。其服飾、其名稱、其禮、其言,並改從中國,佛號大覺金仙,余為仙人、士之號。僧稱德士,寺為宮,院為觀,即住持之人為知宮觀事。不廢其教,不害其禮而已。言念四方萬里之遙,其徒之眾,不悉茲意。可令每路監司一員聽其事,郡守、僚佐召集播告,鹹使知之。」御筆:「天下僧尼已改宮觀,其銅鈸、銅像、塔等,按《先天紀》,鈸乃黃帝戰蚩尤之兵器,自不合用。可通行天下,應僧尼寺院並士庶之家,于逐路已改宮觀監司處,限十日送納,不得隱匿毀棄,類聚斤重,具數奏聞。」御筆:「僧已降詔改為德士,所有僧籙司,可改作德士司;左右街道籙院,可改作道德院。德士司隸屬道德院,蔡攸通行提舉。天下州、府僧正司,可並力德士司。」己未,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庚申,詔:「已降指揮,鐃、鈸、佛像等,限十日納官,可除鐃、鈸依已降指揮,佛像並存留,依所錫敕號添用冠服,遍行天下。」辛酉,御筆:「德士冠並依道流見戴諸色冠樣,止不飾日月星辰。除有官職者,許服皂襈、紫道服,執牙簡,餘已有紫衣人,並紫道服,褐衣改銀褐道服,皆木簡,並稱姓氏。舊有師號者仍舊。在京自三月一日依此,外州軍候指揮到日,限一季改易。」御筆:「寺院已改為宮觀,諸陵佛寺改為明真宮,臣庶墳寺改兩字,下用黃。籙院自合設禮,合掌和南不審,並改作擎拳稽首。賜天尊服,仍改塑菩薩、羅漢,並改道服冠簪。佛封大覺金仙,文殊菩薩封安惠文靜大士,普賢菩薩封安樂妙靜大士,泗州大聖封巨濟大士,雙林傳大士封應化大士,初祖達摩封元一大士,二祖封同慧大士,三祖封善明大士,四祖封靈慧大士,五祖封靜心大士,六祖封德明大士,永覺、速覺封全德大士。經文合改佛稱金仙,菩薩稱仙人,羅漢稱無漏,金剛稱力士,僧伽稱修善。銅像不納,並許改塑。僧已降詔為德士,所有寺院撥放、試經、進疏、度牒,並改作披戴為德士。」戊辰,尚書省言:「改易佛菩薩、羅漢等像及經文指揮,乞權且寢罷。」詔:「改易止為令後。」又申明行下,尋詔別聽旨。壬申,御筆:「羅漢已改為無漏和尚,猶未加封爵。可封比應士。」 五月丁巳,御筆手詔:「釋氏改服易名,盡從華俗,不廢其教,翕然成風。然習之者不知道妙,未稱一道德、同風俗之意。今後應德士,並許入道學,依道士法。其德士宮觀、知副已上職掌有闕,非試中人,不在選舉差補之限。其德童遇試,經撥放,並習《混元道德》或《靈寶度人》一經。庶人無殊習,道通為一,以副勸獎之盛。」戊午,御筆:「禁以二月十五日真元節集眾為金仙涅槃會。」 六月甲申,封莊周為微妙元通真君,列禦寇為致虛觀妙真君。 二年正月甲子,御筆:「儒、道合而為一,其道學自合廢。」 《實錄》只書「甲子罷道學」,本紀因之。止如此書亦可。道學遽罷必有故,當考。蔡絛《道家者流》一篇亦不載。 十月癸巳,詔:「僧尼昨改德士、女德日,有未會批改度牒人,特與放罪,許依近降指揮,改換新式度牒。」詔外路僧尼複用鐃鈸,令於在京官司收買。 三年七月庚午,御筆:「三京置女道籙、副道籙各一員,節鎮置道正、副各一員,餘州置道正一員。」從蔡攸奏請也。 十月丙辰,禦寶籙宮、神霄宮,親授王黼等《元一六陽神仙秘籙》及《保仙秘籙》,仍許黼等拜表稱謝。 十一月甲子,御筆:「提舉道籙院見修《道史表》,不須設《紀》,斷自天地始分,以三清為首。三皇而下帝王之得道者,以世次先後,列于《紀》、《志》,為十二篇。傳分十類。」又詔:「自漢至五代為《道史》,本朝為《道典》。」 四年三月丙子,詔諸路提舉神霄宮,監司解發有道行、能行天心正法及拜章有應驗道士,逐路各三兩人,赴提學、道籙院審察取旨。 五年十一月癸亥,詔國子監刊印禦注《沖虛至德真經》頒之學者,從祭酒蔣存誠等奏請也。 十年十月庚寅,御筆:「道官可自大夫以上並帶職人,並令封至朝官,許蔭贖私罪為官戶。」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