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 上頁 下頁
神宗朝通使高麗


  熙寧三年,高麗入貢。

  四年十月癸亥,知制誥王益柔以草高麗答詔非工,罷直學士院。

  七年二月癸未,高麗國王徽表求醫、蔔、畫、塑四工,以教國人。詔羅極於四色人內募願行者,各擇三兩人赴闕。庚寅,詔國子監許賣九經、子、史諸書與高麗國使人。

  元豐元年正月辛未,命安燾假左諫議大夫、史館修撰為高麗國信使,林希假右正言、直昭文館副之。先是,權知高麗國王徽比年遣使朝貢,上嘉其勤誠,待遇良厚,故遣燾等使其國。

  三月辛巳,命太常博士、秘閣校理陳睦假起居舍人、直昭文館,為高麗國信副使,代林希,希謫監杭州樓店務。以上批「聞希雖迫懼朝命,不敢終辭,然形貌憂鬱不少舒。且高麗望中國使人久矣,苟一見希顏狀如此,甚非所以使彼、識達朝廷眷顧遣使通好之意。今雖已啟行,理終未便,宜遣人代之」故也。丁亥,詔使高麗涉海新舟並賜號,其一曰淩虛致遠安濟神舟,其次曰靈飛順濟神舟。

  十一月己醜,直學士院錢藻撰進遣押醫官賜高麗國王王徽詔。上批:「宜令許將、孫洙更各撰一本以進。」尋命洙為翰林學士。禦史何正臣言:「安燾、陳睦使高麗日,以所得市馬易銀,及於高麗界使人索驛料算直,害義辱命,啟侮外夷。望案治其罪,追所與恩命。仍詔高麗,諭以使者失職之狀,以慰遠人。」詔劄與燾、睦令知。

  二年五月辛卯,賜明州及定海縣高麗貢使館名曰樂賓,亭名曰航濟。

  十一月甲午,明州言高麗貢使乞市坐船。詔以靈飛順濟神舟借之。又言:明州象山縣尉張中嘗以詩遺高麗貢使。詔中沖替。

  三年二月丙申,詔大行太皇太后靈駕發引日,聽高麗使陪位。並館伴所言:「高麗使柳洪等乞遇奉慰入寺觀燒香,比群臣服黑帶。」從之,仍以帶賜之。戊申,高麗使柳洪以國王之命,貢日本國所造車,賜詔答之。洪以禮「諸侯不貢車」,不敢與貢物同進,而館伴使以聞。詔許之,乃進。

  四年十二月己巳,高麗進奉使崔恩齊等百三十五人見,賜物有差。癸酉,高麗國王與二府、親王書。詔:「親王、二府土物,令受而不答,止以書謝。應臣僚答高麗國王書,差著作郎林希具草進呈,送禦書院以精紙寫。付使人回。」

  五年正月丙午,詔:「在先朝時,金人常至登州賣馬。後聞金人馬行道徑已屬高麗,隔絕,歲久不至。今朝廷與高麗遣使往來,可降詔國王諭旨,金人如願以馬與中國為市,宜許假道。」後金人卒不至。

  二月丁卯,史館修撰曾鞏言:「竊考舊史,高句驪自朱蒙得紇升骨城居焉,號曰高句驪,因以高為氏。曆漢至唐,高宗時,其王高藏失國內徙。聖曆中,藏子德武為安東都督,其後稍自為國。元和之末,嘗獻樂工,自此不復見於中國。五代同光、天成之際,高麗王高氏複來貢,而失其名。長興三年,乃稱權知國事王建遣使奉貢,因以建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伯,弟治,治弟誦,誦弟詢相繼立。蓋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傳二十一君而失國。其後複自為國,而名及世次興廢之本末,與夫王建之所治。皆不可考。王氏自建至伯四王皆傳子;自治至詢三王皆傳弟。詢自天聖八年來貢,至熙寧三年今王徽來貢,其不見於中國者,蓋四十有四年。今陛下神聖文武,聲教之盛,東漸海外,徽所遣使,方集闕下。蓋高句驪文字之國,其使者宜知其國之君長興壞本末,名及世次。欲乞詔諭典客之臣,問自德武之東也,其後何以能複其國?何以複失之?嘗傳幾君?其名及世次可數否?王建之所以興者何縣?其興也,自建始與?抑建之先已有興者與?自天聖至熙寧四年四十三年之間,而徽複見於中國,其繼詢而立者歟?豈其中間複自有繼詢者歟?徽於詢為何屬?如其言可論次,足以補舊史之闕,明陛下德及萬里,殊方絕域,前世有不能致者,慕義來庭,故能究知四裔之事,非聲教之所被者,遠不能及此。」詔下,畢仲衍以所與使人崔思齊、李子成語來上。其所知不詳。于鞏論著也,所可紀者,新羅、百濟內亂,王建遂合三韓易高氏姓。誦于治為遠宗;王徽,詢之子也。又雲:高氏聖曆、元和間事皆有記錄,三韓自有史。元和中獻樂兩部,蓋唐樂卿樂也。上曰:「他邦歸附中國者固亦不少,如高麗,其俗尚文,其國王頗識禮義,雖遠在海外,尊事中朝,未嘗少懈。朝廷賜予禮遇,皆在諸國之右。近日進伶人十數輩。」且雲:「夷樂無足取者,止欲潤色國史爾。」安燾等出使,其國中館伴乃與上節人從庭下相揖,蓋以其國主與燾均禮故也。

  六年九月庚戌,詔:「高麗國王王徽,率令明州就本州或定海縣擇廣大僧寺,以僧三十七人作道場,一月罷散。」又作水陸一會。徽立凡三十餘年,其境東南臨海,西北接契丹金國黑水。自王建並新羅、百濟之地,至此蓋百七十餘年。王居蜀莫,郡曰開州,號開城府,新羅曰東州,號樂浪府,為東京。王居東,北二十日行百濟曰金州,號金馬郡。南十二日行扶餘舊地,曰公州,號扶餘郡;又南二十日行平壤,曰鎬州,為西京。鴨綠江為西北徼。東所臨海水絕青,下視十丈。大凡海至高麗界則清。入登州,經千里長沙即濁,地寒多山。國王出平地,嘗乘車駕牛,或以馬涉山險乃騎。官有中書省、中樞院平章事、參知政事、中樞使、翰林學士、知制誥,大抵仿中朝。國子監四門學,學者至六千餘人。三歲一貢舉,進士詩、賦、論,明經試一大經、一小經,進士夜試,給燭三,為蠟八兩,燭盡不就即退。榜放五十人,書有《東觀漢記》。百官以米為俸,或給田,授罷隨官增減,致仕乃已。貿易亦用米而不用錢。不禁民釀酒。兵出於民,番衛王府。國人好佛法。開城府有寺七十余區,興王寺僧千五百人,官給田三百結。俗以田四方、方四百步為一結。田結收二百苫,苫為鬥十五,正與中國一石等。天聖以來,使由登州入;熙寧以後,皆道明州,言登州路皆沙磧,不可行。其自明州還,遇便風,四日兼夜抵黑山,已望見其國境。以黑山入島嶼安行,便風七日至京口,陸行兩驛至開州。

  十二月壬申,上批:「祭奠高麗國使楊景略等奏辟李之儀書狀官。聞之儀雖諳達吏方,隨器可使,然文章之稱,不著士論。緣高麗倍喜文,中夏詞格,乃彼所視效。宜得問學博洽、用字整秀者,乃稱茲選。可召赴中書擬月書狀進呈。吊慰蕃辟官准此。」

  七年正月壬戌,詔:「高麗王子僧統從其徒三十人來遊學,非入貢也。其令禮部別定儐勞之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