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書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 上頁 下頁
真宗政跡


  至道三年十二月。國初罷節鎮統支郡,以轉運使領諸路事。其合、別未有定制。京西或為兩路;河北既分南路,又分東西路;陝西分為陝西河北、西南兩路,又為陝府西北路;淮南分為西路;江南分為東、西路;荊湖兩路或通置一使;兩浙或為東北路,其西南路實兼福建;劍南初曰西川,後分峽路,西川又分東、西路,尋並之。是歲,始定為十五路,一曰京東路,二曰京西路,三曰河北路,四曰河東路,五曰陝西路,六曰淮南路,七曰江南路,八曰荊湖南路,九曰荊湖北路,十曰兩浙路,十一曰福建路,十二曰西

  川路,十三曰峽路,十四曰廣南東路,十五曰廣南西路。

  咸平二年三月戊辰,荊湖南、北路始置兩使。

  凡租稅,有穀、帛、金鐵、物產四類。穀之品七,一曰粟,二曰稻,三曰麥,四曰黍,五曰稌,六曰菽,七曰雜子。布帛絲綿之品十,一曰羅,二曰綾,三曰絹,四曰紗,五曰絁,六曰綢,七曰雜折,八曰絲線,九曰綿,十曰帛。金鐵之品四,一曰金,二曰銀,三曰鐵臘,四曰銅鐵。物產之品六,一曰六畜,二曰齒革翎毛,三曰茶鹽,四曰竹木麻草萏茭,五曰果藥油紙薪炭漆蠟,六日雜物。至道末,歲收穀二千一百七十一萬七十余石,錢四百六十五萬貫,絹一百六十二萬餘疋,綢絁二十七萬二千餘疋,絲線一百四十一萬餘兩,綿五百一十七萬餘兩,茶四十九萬斤,芻茭三千萬圍,蒿二百六十八萬圍,薪二十八萬束,炭五十萬秤,鵝翎雜翎六十一萬餘莖,箭于八十七萬隻,黃蠟三十余萬斤,此皆逾十萬數者,他不復紀。

  咸平二年七月,宰相張齊賢請給外任官職田。詔三館、秘閣檢討故事,申定其制,以官莊及遠年逃田充,悉免其稅。佃戶以浮客充,所得課租均分,如鄉戶例。州縣長吏給十之五,自餘差給。其兩京大藩府四十頃,次藩鎮三十五頃,防禦、團練州三十頃,中上刺史州二十頃,下州及軍、監十五頃,邊遠小州、上縣十頃,中縣八頃,下縣七頃。轉運使、副使十頃,兵馬都監、監押、寨主、厘務官、錄事參軍、判司農寺,比通判、幕職之數而均給之。初,三司欲令職田戶依例輸納,虞部郎中杜鎬等言:推尋故事,歷代並無輸稅之文。乃止。

  三年十二月。河北、河東強壯,自五代時瀛、霸諸州已有之。是歲,始詔河北民家二丁、三丁籍一,四丁、五丁籍二,六丁、七丁籍三,八丁以上籍四為強壯,五百人為指揮,置指揮使。百人為都,置正副都頭二人、節級四人。所在置籍。擇善射者第補校長,聽自置。馬勝甲者,蠲其戶役。尋募其勇敢團結附大軍為柵官,給鎧甲。

  此據《兩朝兵志》,《實錄》無之。團結勇敢附大軍,《志》又在明年,今亦附見。

  四月九月庚寅,詔陝西民家出一丁,號保毅軍,給資糧,與正兵分戍守城壘,遣禦史吳蒨與轉運使同主其事。凡得六萬八千七百九十五人。其緣邊軍士先選中者,並升為禁軍,號保捷。

  咸平元年,初置秦州極邊保毅,事見年末吳蒨奏所請保毅軍數。《實錄》在明年正月己酉,今並書。

  景德二年七月甲子,詔複置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博通墳典達於教化、才識兼茂明於體用、武足安邊洞明韜略、運籌決勝軍謀宏遠、才任邊寄等科,令尚書吏部傳告諸路,許文武群臣、草澤隱逸之士來應,委中書門下先加考試,如器業可觀,具名聞奏。時上謂寇准等曰:「方今文武多士,豈無材識優異未升進者耶?至於將帥之佐,尤難得人。前代試以制策,觀其能否,用求實材,亦為國之遠圖也。」因出唐朝制科之目,采其六用之。

  三年正月,始置常平倉。先是,言事者以為水旱災沴有備無患,古有常平倉,今可複置。請於京東西、河東、陝西、江淮、兩浙計戶口多少量留上供錢,自千至二萬貫,令轉運使每州擇清幹官主之,專委司農寺總領,三司無得輒用。每歲夏秋,准市估加錢收糴。貴則減價出糶,俟十年有增羨,則以本錢還三司。詔三司集議,請如所奏,而緣邊不增置。於是司農官吏創廨舍,藏籍帳,度支別置常平倉案,大率萬戶歲余萬石,止于五萬石,或三年以上不經糶,則回充糧廩,別以新粟補之。

  四年七月癸巳,複置諸路提點刑獄官。先是,上出筆記六事,指其一謂王旦曰:「勤恤民隱,遴柬庶官,朕無日不念也。所慮四方刑獄官吏未盡得人,一夫受冤,即召災沴。今軍民事務雖有轉運使,且地遠無由知。先帝常選朝臣為諸路提點刑獄,今可複置,仍以使臣副之。」先命中書、樞密院擇官具名進內。上曰:「河北、陝西地控邊要,尤須得人,取性度平和有執守者。」故親選太常博士陳綸、李及,自餘擬名以聞,咸引對於長春殿,遣之所至,專察視內禁審詳案牒,州郡不得迎送。聚會所部,每旬具囚系犯,由訊鞠次第申報,常檢舉催督。在系久者,即馳往案問。出入人罪者,移牒覆勘,劾官吏以聞。諸色詞訴逐州斷遣不當、已經轉運使披斷未允者,並收接施行。官吏貪濁弛慢者,具名以聞。敢有庇匿,並當加罪。仍借緋紫,以三年為任,增給緡錢如轉運使之數。內出御前印紙為曆,書其績效,中書、樞密院集其名,代還考課,議功行賞。如刑獄枉濫、不能摘舉官吏曠弛、不能彈奏務從畏避者,置以深罪。

  八月壬寅。自罷兵之後,議者頗以國馬煩耗,歲費縑繒,雖市得尤眾,而損失亦多。知樞密院事陳堯叟獨謂:「群牧之設,國家巨防。今愚淺之說以馬為不急之務,則士卒亦當遣而還農也。」作《群牧議》以獻,勒石大名監。乙巳,制群牧制置使,命堯叟兼之。堯叟初為群牧使,及掌樞密,即罷其任。於是內侍副都知閻承翰為都監。堯叟自陳職居近密,而與承翰聯事,合避物議。上曰:「國馬戎事之本,宜得大臣總領,不可避也。」堯叟尋以本司事多,請但署檢,其帖牒委使、副、判官印署施行。從之。尋又增置判官之員。

  增置判官在九月丁亥,今並書之。

  咸平元年七月。先是,有詔諸路課民種桑棗。廣西轉運使陳堯叟上言曰:「臣所部諸州,土風本異,田多山石,地少桑蠶。昔雲八蠶之綿,諒非五嶺之俗。度其所產,恐在安南。今其民除耕水田外,地利之博者,惟麻耳。麻苧所種,與桑柘不殊。既成宿根,旋擢新幹矣。枝葉裁茂則刈獲是聞,周歲之間三收其苧。複因其本十年不衰,始離田疇,即可紡績。然布之出,每端止售百錢,蓋織者眾而市者少故也。有遺利而民艱資。今臣以國家軍須所急布帛為先,因勸諭部民廣植麻苧,以錢鹽折變收市之。未及二年,已得三十七萬餘疋。自朝廷克平交廣,布帛之供,歲止及萬,較今所得,何止十倍其多?今樹藝之民相率競勸,杼柚之功日以滋廣。欲自今許以所種麻苧頃畝折桑棗之數,諸縣令、佐依例書曆為課,民以布赴官賣者,免其算稅。如此則布帛上供,泉貨下流,公私交濟,其利甚溥。」詔從之。

  二年四月。先是,左正言耿望知襄州,建議襄陽縣有淳河,舊作堤截水入官渠,溉民田三千頃;宜城縣有蠻河,溉田七百頃,又有屯田三百餘頃。請于舊地兼括荒田,置營田上、中、下三務,調夫五百築堤,仍集鄰州兵,每務二百,荊湖市牛七百頭分給之。上曰:「屯田之廢久矣,苟如此,亦足為勸農之始。」今望躬按視。即以望為右司諫、直史館、京西轉運使,與副使朱台符並兼本路制置營田事。是歲,種稻三百餘頃。望初請以大理寺丞武程總營田務事。程上疏言其不便,詔移程於它郡,別選官代之,俟異日務成,較其利害,取進止,行賞罰焉。汝州舊有洛陽南務,遣內園兵士種稻。雍熙中,以所收薄,且擾人,廢之賦貧民。於是從台符之請複置。募民二百餘戶,自備耕牛,就置團長,京朝官專掌之,墾六百頃,導汝水澆溉,歲收二萬三千石。

  耿望除右司諫、直史館、京西轉運使,與副使朱台符兼制置營田,乃此月丙子。今並書之月末。耿望,未見。

  十月。先是,福建路不置惠民倉。庫部員外郎成肅以為遠俗尤宜存撫,請增置焉。戊午,詔從肅請。丙午,令諸路轉運司申淳化惠民之制,歲豐熟則增價以糴,饑歉則減直而出之。

  大中祥符二年十一月丙辰,上作文武七條,賜文臣任轉運使以下至知縣者,武臣任部署以下至巡檢者。賜幕職州縣監務官《戒勵敕》。上謂宰臣曰:「群臣奏事,朕以職業戒之,因念漢制刺史以六條,武臣有諸葛亮七戒。朕今參求要道,以儆勵君臣。又思先朝以《儒行篇》賜近臣,今可以並賜一軸。」

  咸平二年五月丁酉,以殿中丞鄄城馬元方權戶部判官,從戶部使陳恕所奏也。元方嘗建言:「方春民乏絕時,請預給庫錢,約至夏秋,令輸絹於官。公私便之。」朝廷因下其法于諸道,今預買絹蓋始此。

  《馬元方傳》:戶部使陳恕奏元方為戶部判官,元方言:「方春民貧,請貸庫錢。至夏秋,令以絹輸官。」行之,公私果便,因下其法諸路。按:元方以戶部判官在咸平二年五月,後知徐州,景德元年十一月為梓州路轉運使。本傳、附傳皆同。範鎮《東齋記》雲:太宗時,馬元方為三司判官。建言:「方春民乏絕時,預給庫錢貸之。至夏秋,令輸絹於官。預買絹蓋始於此。」鎮所記與《元方傳》同,今從之。王辟之《澠水燕談》獨雲:祥符初,王旭知潁州,因歲饑,出庫錢貸民,約蠶熟,千輸一縑。其後李士衡行之陝西,民以為便。今行天下,於歲首給之,號「和買絹」。或曰:預買始於旭也,今不取。又按「實錄」,大中祥符三年閏二月己未,河北轉運使李士衡言:本路給諸軍帛七十萬,民間罕有緡錢。常預假於豪民,出倍稱之息,及期則輸賦之外,先償逋員,以是工機之利愈薄。請令官司預給帛錢,俾及時輸送,則民獲利而官亦足用。從之。仍令優與其直。士衡正傳、附傳皆雲:因詔推其法於天下。范仲淹作《李士衡神道碑》亦雲:為河北轉運使,建言:民乏泉貨,每春取絹直於豪戶,其息必倍。本道歲給諸軍帛七十萬疋,不足則市於民。請使民預受其直,則公私交濟。制從之。今行于諸道。蓋馬元方任三司實創此議,雖布其法于諸道,有即奉行者,亦未有即奉行者。及李士衡在河北,複以為請,始行于河北,然諸道亦未遍。其後左藏、內藏庫災,又特行於京東西。范仲淹所謂「今行于諸道」者,蓋指景祐間也。行於京東西,乃祥符九年春。

  大中祥符四年六月甲子,監察禦史張廓上言:「天下曠土甚多,請依唐宇文螎所奏,遣官檢括土田。」上曰:「此事未可遽行。然今天下賦稅不均,富者地廣租輕,貧者地蹙租重,由是富者益富,貧者益貧,茲大弊也。」王旦等曰:「田賦不均,誠如聖旨。但改定之法,亦須馴致。或命近臣專領,委其擇人,令自一州一縣條約之,則民不擾而事必集矣。」

  天禧四年九月,詔翰林侍讀學士張知白、玉清昭應宮副使林特、三司使李士衡、龍圖閣學士陳堯諮、樞密直學士薛映、李及、馬元方、張士遜、兵部侍郎馬亮、給事中李應機、王隨、右諫議大夫段煜各舉常參官堪錢谷任使者二人。工部尚書晁迥、翰林學士楊億、劉筠、晏殊、龍圖閣直學士呂夷簡、戶部侍郎李維、知制誥李諮、宋綬、張師德各舉文譽優長履行清潔者二人。給事中樂黃目、孫奭、右諫議大夫趙稹、龍圖閣待制李虛己、李行簡、少府監薛顏、太常少卿趙湘各舉可守大藩者二人。知制誥祖士衡、錢易、知雜禦史劉煜、直龍圖閣魯宗道、馮元各舉堪禦史者二人。諸路轉運使副、勸農使各舉幕職州縣官堪知縣者二人。限十日內具名以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