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史籍 > 陳書 | 上頁 下頁
張譏傳


  張譏,字直言,清河武城人也。祖僧寶,梁散騎侍郎、太子洗馬。父仲悅,梁廬陵王府錄事參軍、尚書祠部郎中。譏幼聰俊,有思理,年十四,通《孝經》、《論語》。篤好玄言,受學于汝南周弘正,每有新意,為先輩推伏。梁大同中,召補國子《正言》生。梁武帝嘗於文德殿釋《乾》、《坤》文言,譏與陳郡袁憲等預焉,敕令論議,諸儒莫敢先出,譏乃整容而進,諮審循環,辭令溫雅。梁武帝甚異之,賜裙襦絹等,仍雲「表卿稽古之力」。

  譏幼喪母,有錯彩經帕,即母之遺制,及有所識,家人具以告之,每歲時輒對帕哽噎,不能自勝。及丁父憂,居喪過禮。服闋,召補湘東王國左常侍,轉田曹參軍,遷士林館學士。

  簡文在東宮,出士林館發《孝經》題,譏論議往復,甚見嗟賞,自是每有講集,必遣使召譏。及侯景寇逆,於圍城之中,猶侍哀太子于武德後殿講《老》、《莊》。梁台陷,譏崎嶇避難,卒不事景,景平,曆臨安令。

  高祖受禪,除太常丞,轉始興王府刑獄參軍。天嘉中,遷國子助教。是時周弘正在國學,發《周易》題,弘正第四弟弘直亦在講席。譏與弘正論議,弘正乃屈,弘直危坐厲聲,助其申理。譏乃正色謂弘直曰:「今日義集,辯正名理,雖知兄弟急難,四公不得有助。」弘直曰:「僕助君師,何為不可?」舉座以為笑樂。弘正嘗謂人曰:「吾每登座,見張譏在席,使入懍然。」高宗世,曆建安王府記室參軍,兼東宮學士,轉武陵王限內記室,學士如故。

  後主在東宮,集宮僚置宴,時造玉柄麈尾新成,後主親執之,曰:「當今雖複多士如林,至於堪捉此者,獨張譏耳。」即手授譏。仍令于溫文殿講《莊》、《老》,高宗幸宮臨聽,賜禦所服衣一襲。後主嗣位,領南平王府諮議參軍、東宮學士。尋遷國子博士,學士如故。後主嘗幸鐘山開善寺,召從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譏豎義。時索麈尾未至,後主敕取松枝,手以屬譏,曰「可代麈尾」。顧謂群臣曰「此即是張譏後事」。

  禎明三年入隋,終於長安,時年七十六。

  譏性恬靜,不求榮利,常慕閒逸,所居宅營山池,植花果,講《周易》、《老》、《莊》而教授焉。吳郡陸元朗、朱孟博、一乘寺沙門法才、法雲寺沙門慧休、至真觀道士姚綏,皆傳其業。

  譏所撰《周易義》三十卷,《尚書義》十五卷,《毛詩義》二十卷,《孝經義》八卷,《論語義》二十卷,《老子義》十一卷,《莊子內篇義》十二卷,《外篇義》二十卷,《雜篇義》十卷,《玄部通義》十二卷,又撰《游玄桂林》二十四卷,後主嘗敕人就其家寫入秘閣。

  子孝則,官至始安王記室參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