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衛斯理全集 > 眼睛 | 上頁 下頁 |
七 |
|
在警衛部隊還未曾趕到之前,總控制室偶然可以在未曾掛上的電話之中,聽到礦坑中發出來的聲音。 他們先聽到,慘叫聲停止了,射水聲也停止了,只剩下濃重的喘氣聲。事後,許多接近蔡根富的人辨認過錄音帶中的那種喘息聲,都認為那是蔡根富所發出來的。 本來,根據喘息聲來辨認是誰發出來,很不科學,但是在喘息聲中,還夾雜著幾個簡單音節的語言,這幾個簡單的音節,可以肯定是蔡根富所發出來的,可是語言專家也無法認出他是在講些甚麼。 到這時為止,也就是說,在道格工程師他們一行多人,還未曾到達之前,除了蔡根富一人之外,聽不到其餘人的聲音。可以假定的情形是:除蔡根富一人之外,其餘的人全部死了。而在七分鐘之後,總控制室在未掛斷的電話之中又聽到聲音,證明這個推測,因為那時,道格工程師和他所帶領的其餘人等,一到達了一四四小組的礦坑之後,總控制室就聽到了一連串的驚呼聲,接著,便是道格工程師驚叫:「蔡,你發瘋了,你──這些人全是你殺──」 可憐的道格工程師,他的話並沒有說完,就被一下慘叫聲所代替,隨著道格工程師的慘叫聲,又是一連串的慘叫聲,其中有一位礦務局的官員高叫:「別殺我!別殺我!」可是他只叫了兩下,就沒有了聲息。 這時,整個總控制室都緊張起來,告急電話,不斷打到警衛室,而且,緊急的紅色燈號亮起,下降用的升降機立時被封閉,不准任何人使用──警衛人員除外,而且,最底層的礦坑,在緊急令下封閉,連接近一四四小組礦坑的其他坑道中,工作的工人和工程師,也奉命疏散。 總控制室的人員,還想在未掛斷的電話中聽到甚麼,但是卻再也沒有聲音傳出來。 在一四四小組的礦道中所發生的事,究竟經過情形怎麼樣,雖然有許多「耳聞者」,而且所傳出的聲音,有錄音帶記錄了下來,可供無數次重播研究,但是,唯一的目擊者,卻只有蔡根富一人,其餘的人──包括一四四小組的礦工,和道格工程師那一干人,全死了。 估計在道格工程師等人遇難後的一分鐘,首批警衛人員──值班隊長和三名警衛員,便到了現場。兩名久經訓練的警衛人員,一看到現場的情形,就昏了過去。即使是警衛隊長,事後也要服食鎮靜劑,才能維持正常。 警衛隊長當時就作出了一個十分明智的決定:立即封鎖現場,不讓任何人進入。 清理慘案現場的工作,就由他們四人進行,也就是說,除了他們四人之外,只有蔡根富,看到過現場的情形。警衛隊長的這個決定,經過礦務局、內政部和警察總監的批准,因為現場的情形,實在太恐怖了,絶對不適宜任何人看到,看到的人,一定畢生難忘,會在心中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而影響其日後的生活。他們四個人,不幸已經看到了現場的情形,所以就由他們四個人負責到底。 警衛隊長的決定極其勇敢和負責,在案子發生後的一個星期,三個警衛員都不可遏制地酗酒,以致要被送入精神病中心治療。隊長本身,由於接連幾天的不能進入睡眠狀態,精神變得極度頹唐。 當本刊記者訪問隊長時,隊長神情憔悴,雙眼佈滿紅絲,正接受醫生的治療。 本刊記者請他敘述現場的情形,被在場的醫生所制止。但是,蔡根富要受審,在法庭上,隊長一定要出庭供述他所看到的情形。可是事情出乎意料之外,本案開審之際,法庭批准了警衛隊長和那三位隊員不出庭的要求。法庭並且宣佈,他們的供詞不重要。蔡根富殺人證據確鑿,而且不進行自辯。所以,罪名毫無疑問成立。 本刊記者千方百計,想和隊長以及那三位隊員接觸,但內政部和軍方,都已將他們送到了所謂「安全地點」,不准任何人再與他們接觸。 整件慘案的經過,神秘莫測,疑點重重。為甚麼一個一直正常的人,忽然之間,成了兇手?為甚麼蔡根富只是請道格工程師去,而道格工程師一說之下,會有那麼多人跟著去──在職務上,他們是完全不必要到一四四小組的礦坑去,當然是由於道格工程師的話,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那麼,道格工程師又講了些甚麼? 一切問題,本來只要問蔡根富就可以解決,可是他偏偏不開口,一個字也不說,案發之後,他沒有說過一句話! 蔡根富的不發一言,使得最精明的審問人員也束手無策。司法部一位傑出的官員──奧干古達先生,曾經在監獄中和蔡根富同處七日,希望可以聽到他講點甚麼和案情有關的,可是也失敗了。 奧干古達只聽到蔡根富用簡單的音節,喃喃自語著同一句話。這句話,就是總控制室的工作人員聽到過他和沉重的喘息聲所一起發出來的。語言專家經過再三研究,無法明白他這句話的意義。 這件案子,轟動全國,蔡根富被定了罪、被判死刑之後,忽然寫了一封短信,交給了監獄官員,信用中文寫,經過專家翻譯,信的內容,是聲稱他自己沒有罪。信將會由司法部寄給他唯一的親人──他的叔叔。 蔡根富自稱清白,這使整件案子更增神秘色彩,高層人員可能知道若干秘密,例如現場的情形究竟如何之類,但肯定不會公佈,普通人可能永遠不能明白真相。而且,內政部曾勸諭所有報章,不要過分渲染其事,本刊的這篇報導,有違內政部的諭示,我們希望,它不但能和外國讀者見面,也能和本國的讀者見面,任何人,都有權知道事實的真相! 在我翻譯完了這篇報導之後,我對這篇報導已經看了十七八遍。我注意到,這篇報導的執筆人,用的字眼,都十分小心,盡可能做到客觀,幾乎沒有一點主觀的意見、沒有主觀的想像和像是創作小說的描述。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