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中日長江大決戰 | 上頁 下頁


  陳誠認為該計劃在敵情判斷方面有十分精明正確之處。如:查敵國常備軍,可以用於最前線之兵力約九十三師團十六旅團,二百萬人左右。除去用於防禦蘇俄和受歐洲方面牽制,用於進攻我國的兵力最多只能使用三十至四十師團,即六十萬至八十萬人;敵因軍備及一切物質上均較我有優勢,並掌握絕對制海、制空權,故對我將採取積極之攻勢,而期速戰速決等等。

  但是,該作戰計劃在作戰方針和作戰指導要領方面,都主張處處設防,禦敵於國門之外。如甲案中的作戰方針規定:我國軍隊以捍衛國土確保民族獨立之自由,在山東半島經海州——長江下游,亙杭州灣迤南沿海岸,應根本擊滅敵軍登陸之企圖。在黃河迤北地區,應擊攘敵人于天津——北平——張家口之線。

  陳誠認為這不切合我國實際。提出了持久戰的戰略。他說:「我國因軍備落後,且未有充分作戰之準備,不宜實施速戰速決,也斷難取得速戰速勝之效果。我國長處在於國土廣大,人口眾多,經濟資源散佈各地,具有長期抗戰的條件。故我國對日本作戰之最高指導方針,不能不根據優劣相反之客觀條件,實施持久消耗戰略。在此項大方針下,對日作戰之具體運用,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為持久抵抗時期;第二期為敵我對峙時期;第三期為我總反攻時期。在抗戰第一時期,我軍對日軍之攻勢,僅作有限度之抵抗,爾後主動轉進,以消耗敵人戰鬥力,保存我軍主力。藉以空間換取時間,擴大戰場,分散敵軍兵力,以求達成早日阻止敵人的進攻,及建立長期抗戰力量之目的」。

  陳誠的見解甚合蔣介石之意。在這以後的八年抗戰中,持久戰三階段,後退、相持、大反攻;以空間換取時間等等口號都為蔣氏和國人的口頭禪,並作為中國軍隊抗戰的重要戰略方針,予以實施。

  接著蔣介石又說,原本只為掃除國府側背潛在危險,不想上海之敵十分兇悍,不但不能掃除,反致我軍陷入南北兩面作戰的不利境地,事到如今,上海之戰是繼續打下去還是毅然撤出戰鬥,以傾全力于華北戰場?

  在坐的其他將領主張,鑒於華北戰場的不斷擴大,應立即停止上海戰事。

  陳誠早已成竹在胸,對蔣介石說:「上海方面的的仗絕非能不能打的問題,而是必須打。怎樣打,亦即大打還是小打的問題。」

  蔣問他這是什麼意思。

  陳誠說:「北方戰場業已擺開。湯恩伯、衛立煌等部佔領八達嶺、南口一帶,給南下之敵側背插上一把利刃。日軍肯定是要南下的,因此,南口重地是他們在所必奪。而我軍亦在所必守。華北戰事的擴大已無法避免。敵從華北而來最為憂慮,華北一馬平川,千里太平原,利於日軍機械化部隊快速推進,速戰速決。華北日軍有關東軍和駐朝鮮方面軍作為後盾實力,調動方便,進出暢通,隨時可集中優勢兵力,長驅直入,若日軍在華北得勢,必以主力沿平漢路南下,直撲武漢。這樣,我華中部隊將被敵切斷後路,既無險可守,又無路可退。華中我軍則有被敵人一鼓而殲之的危險。」

  蔣介石問道:「照你看來,應如何辦。才能避免這一危機?」

  陳誠說:「日軍既然不肯放棄上海」,不如索性將計就計,擴大上海戰事,把北方的日軍吸引到南方來。我華中廣大地區,江河縱橫,水網澤國,機械化部隊展開困難,敵之鋒芒頓然銳挫,而我軍則盡可發揮其優勢。」

  蔣介石陰沉著臉,在巨大的地圖前凝視良久,突然兩眼雪亮,激昂叫道:「打!上海的這個,一定打!」

  陳誠道:「您若決心在上海大打,第一步必須儘快向上海增加兵力,要造成以絕對優勢兵力圍殲上海之敵的態勢,才能有效地吸引敵主力,將華北戰場轉移華中。」

  蔣介石一拳頭砸在地圖上的「上海」處。「增兵,把精銳主力都調上去!」

  2

  8月20日。

  蔣介石發佈命令,實行全國總動員,政府轉入戰時體制,以大本營取代軍委會。大本營最高首腦為陸海空軍大元帥,由蔣介百擔任。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其中上海、蘇南、浙江為第三戰區,由馮王祥將軍任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為副司令長官。淞戶戰場的浦東方面,由張發奎指揮;淞滬近郊方面,由張治中指揮;江防方面由陳誠指揮。

  轉瞬之間,由張治中負責的淞滬戰場,一下擴大為戰區,並迅速增加兵力達三十萬人。

  面對這一新的變化,一心想從華北向南推進的日軍中央統帥部感到有些莫名其妙,發出為什麼事變爆發以來,中國軍隊不再往華北增援,而在上海附近大量集結兵力的疑問。

  當優勢的中國軍隊對上海日軍形成包圍態勢之後,天皇和日軍統帥部都極為震怒,認為中國方面侮辱了帝國皇軍。天皇通過近衛首相發表「膺懲中國軍」的聲明,十分惱怒地聲稱:中國方面如此輕侮帝國,帝國隱忍已達極限,決心採取斷然措施,膺懲中國軍,促使南京政府反省。

  日本將向華北增兵改為向華中增兵,並將華北一部兵力轉調華中作戰。9月上旬,將駐紮于大連的天穀支隊、臺灣的重藤支隊增調上海;9月中旬,又向上海增派第3、第9、第13、第101師團,以及野戰重炮兵一個旅團,獨立野戰重炮兵一個聯隊,迫擊炮兵一個大隊和飛行團等部隊。

  至9月中旬,日軍在上海的兵力達十萬人以上,重炮三百多門,坦克戰車二百多輛,飛機三百餘架,大小艦隻七十餘艘,以陸海空軍在上海與中國軍隊進行立體決戰。

  9月21日。

  國民政府大本營發佈命令,調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赴華北組建第六戰區長官部,大本營大元帥蔣介石兼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親自指揮上海作戰。

  蔣介石再次向上海增加兵力,並將戰區劃分為左中右三個作戰集團:

  右翼作戰軍總司令:張發奎上將。指揮第8、第14兩個集團軍;
  中央作戰軍總司令:朱紹良上將。指揮第9集團軍和第17軍團;
  左翼作戰軍總司令:陳誠上將。指揮第15、第19兩個集團軍。

  此時,淞滬戰場中方已集結兵力達四十余萬,幾乎全為中央精銳部隊。

  為了更有效地吸引日軍,蔣介石還在部下的勸告和陪同下經常出現在上海前線指揮督戰。10月中旬的一天夜裡,蔣介石帶領第1預備軍司令長官李宗仁、大本營副參謀總長白崇禧等高級將領去淞滬前線。列車行至蘇州近郊,突遇幾十架日機轟炸,滿夭照明彈把夜空照耀如同白晝。列車成了敵機攻擊的目標,機車緊急刹車成功,蔣介石等人趕緊下車,鑽進站內,僥倖躲過了敵機才得以保全性命。可是,10月22日,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就沒這種僥倖了。宋氏乘一輛小車赴上海前線慰勞將士,車行途中,一群黑烏鴉似的日本飛機飛臨頂空,掃射轟炸,情形萬分危險。司機加大油門想從濃濃的硝煙中沖出險區,不料車速太快,車身猛地蹦出公路,連打幾個翻滾,只聽轟隆一聲巨響,車子在公路下擱了淺。宋美齡的肋骨被折斷好幾條,頭、臉、身子被撞得血肉模糊,昏死過去。同車前往的澳人顧問端納也受了重傷,動彈不得。

  前線將士對敵仇深如海,誓同侵略軍血戰到底。許多部隊在日軍重炮、飛機的轟炸,坦克的衝擊下,誓死寸土不讓。許多陣地被敵人的炮火摧毀殆盡,他們就將戰死的戰友屍體壘成工事,與日軍血戰。

  用武士道精神訓練出來的日本皇軍,不惜在危急時刻剖腹成仁。但當他們見了中國軍從這驚人的守土血戰精神,也無不為之驚恐失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