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遠東朝鮮戰爭 | 上頁 下頁
一六八


  同年的11月18日,出席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郭沫若,向大會提出了五項建議,主張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實現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但沒有得到美國方面的任何反應。1951年1月11日,美方突然向中國方面提出「停戰談判」的建議,並且通過了美國操縱的「聯合國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提出了解決朝鮮問題的五項意見。但是,由於這明顯是美軍在第三次戰役中受到重大損失之後的緩兵之計,美方的建議沒有回答中國方面關於一攬子解決包括中國臺灣問題和中國加入聯合國問題在內的原則要求,因此中國方面予以了拒絕,同時提出了真正能夠和平解決朝鮮和遠東問題的計劃,可這時美軍已經在朝鮮戰場上開始了反擊,軍事上的傾利令美方又一次放棄了可能的談判機會。

  到了1951年2月1日,在美國的操縱下,聯合國竟然通過了「中國是侵略者」的決議案,正如周恩來所說的,這一決議案的通過露骨地證明「美國政府及其幫兇是要戰爭不要和平,而且堵塞了和平解決的途徑」。此時的杜魯門,不僅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大門關上了。而且操縱聯合國又連續通過了對中國實施禁運等議案,這使中國方面打消了一切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念頭,開始做長期戰爭的準備。

  規模空前的第五次戰役結束了,雙方投入的兵力都已超過了百萬。戰線終於在三八線上穩定下來的時候,內外交困的杜魯門想坐下來談判了。可這時杜魯門才發現由他自己關死的門再想打開實在是太難了,正如國務卿文奇遜所說的那樣:「於是我們就像豬拘一樣到處尋找能和中國方面取得信息交流的線索。」

  艾奇遜首先指示在巴黎玫瑰宮的查爾斯。波倫向蘇聯駐德國的管制委員會主席弗拉基米爾。西蒙諾夫進行試探,而對方好像就是無法領會一樣地沒有反應。

  美國駐聯合國使團的歐內斯特。格羅斯和托馬斯。科裡,在聯合國大廈內努力向蘇聯駐聯合國的代表們表示親近,但是,試探似乎剛有點眉目的時候,《紐約時報》不知道從什麼地方搜集了一些「美國要在朝鮮戰爭問題上和談」的零星跡象發表了,美國國內頓時謠傳四起,令正受到麥卡錫主義困擾的美國政府趕快出面「闢謠」,原來剛剛略有所悟的蘇聯人也躲開了。

  傷透腦筋的艾奇遜決定直接尋找中國方面的線索。他通過美國——瑞典——莫斯科的渠道極其秘密地試探了一下,還是沒有效果。於是,他派人到香港去,採用的是中央情報局慣用的某些手段,千方百計地力求找到一條通往北京的「外交」之路,而美國準備在香港進行接觸的人的名單正是中央情報局提供的,是四個「可能的中間人」。

  艾奇遜想通過「中間人」向中國方面傳達的「信息」令人回味,這些「信息」後來在歷史的發展中竟然部分地被印證了——美國方面力圖使中國方面相信這樣的道理:中、美兩國應該和解。因為「蘇聯才是兩國的共同敵人」。舉的例子就是美國在中國內戰期間沒有「袒護」國民黨一方,特別是美國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最初是拒絕為逃亡的蔣介石政權提供保護的。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是個有著在中國工作經歷的「中國通」,他認為,新中國在建國初期,由於政治上的需要,存在一種「尋找一個外部敵人的心理需要」是可以理解的,但這個角色不幸落在了美國人的頭上。其實中國人不應該在反對美國的問題上「與蘇聯人站在一起」,朝鮮戰爭肯定會令中、美兩國都感到痛苦。如果雙方建立一種「一定距離的關係」,那麼,「蘇聯肯定會成為中國的外部敵人」,那樣,美國和中國公開改善關係就是「合乎邏輯的事了」。20年之後,當美國總統尼克松在中國北京的首都機場與周恩來總理握手的時候,中國和蘇聯剛剛在中蘇邊境一個叫做珍寶島的地方激戰過。

  但是,艾奇遜在香港的行動同樣沒有取得效果,原因是中央情報局所提供的「可能的中間人」的身份「值得懷疑」,美國政府感到讓他們去傳達信息「太沒把握」。最後,艾奇遜派出的人僅僅把一些信息拐彎抹角地向「毛澤東的一個遠親」傳達了,拿馬歇爾的話說,這些努力好像是「把一封信塞進瓶子裡放到舊金山附近的大海裡去」,指望這樣做中國方面就能夠得到信息,簡直是太渺茫的事了。

  最後,艾奇跡終於選擇到了一個人,他就是喬治。凱南。

  艾奇遜認為凱南是個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了。

  喬治。凱南是美國國務院的蘇聯問題顧問,當時他正在休長假,在普林斯頓大學寫著一本關於美蘇關係的著作,因此他不算是美國外交界的正式現職成員。況且凱南和蘇聯人的關係很不錯,至少蘇聯人不認為凱南是那種滿嘴謊話的外交人士。

  艾奇遜讓凱南立即到華盛頓來,當面給他交代任務,讓他和蘇聯駐聯合國大使雅可夫。馬立克取得聯繫。

  艾奇遜對凱南說的話與他對去香港尋找線索的情報人員說的話完全相反:告訴蘇聯人,美蘇兩國好像正在走向對抗,美國

  認為兩國都不希望出現這種情況,兩國不要被中國人牽著鼻子走,根據目前朝鮮戰場的戰線位置,現在正是停火的好時候。

  凱南立即給馬立克寫了一封信,信上詢問是否能夠「以私人的身份近期去拜訪他」。有點出乎凱南的預料,幾個小時之後馬立克就打來電話,要求凱南去長島的別墅與他「共進午餐」。

  於是,凱南和馬立克,兩個敵對大國的高級外交官員見面了。凱南流利的俄語令他們的交談不需要翻譯,而且交談是在一種「朋友式」的氣氛下進行的。

  經過寒暄之後,凱南說:「我們兩國在朝鮮問題上似乎正走向一場很危險的衝突,這肯定不是美國在朝鮮行動的目的,我們也很難相信這是蘇聯的希望。」

  老練的馬立克立即明白他的這位「老朋友」幹什麼來了。

  他反問:「既然你們認識到這種危險,難道不能改變一下你們的政策嗎?」

  凱南說:「是中國人的行為導致了這種危險。」

  馬立克毫不含糊,立即反駁。他再次重申,是美軍逼近鴨綠江才迫使中國軍隊出兵朝鮮的,並且歷數了朝鮮戰爭爆發以來中國方面多次提出和平解決問題的誠意和美國方面無理拒絕的事實,他認為美國軍隊對臺灣的干涉和阻止中國進入聯合國是美國人犯的最大的錯誤。

  凱南對馬立克的話一概不反駁,他牢牢記著他此行的目的。

  當他提出制止危險蔓延的惟一辦法恐怕是戰爭雙方指揮官坐下來談判時,馬立克眯著狡猾的眼睛說,蘇聯不是戰爭的任何一方。

  凱南認為與這樣一個典型的外交家不說實話怕是要永遠這樣繞下去了,於是他決定乾脆說出來算了:「美國準備在聯合國或在任何一個委員會或用其他任何方式與中國共產黨人會面,討論結束朝鮮戰爭的問題。」

  馬立克立即逼上去:「那麼,必須討論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中國臺灣地位和中國加入聯合國的問題。」

  凱南表示,這些問題不在他的職權範圍之內。

  會面就這樣結束了。

  令凱南又一次預料不到的是,幾天以後,馬立克主動邀請他,並且表示,蘇聯願意看到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顯然,馬立克是請示了蘇聯政府才表這個態的。

  幾天以後,金日成走進北京毛澤東的書房。這是經由蘇聯人傳達過來的信息所引起的具體的反應。毛澤東、金日成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毛澤東表示,如能再多殲滅美軍的一些部隊再談比現在可能會好一些;但是,如果能在談判中涉及「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等問題,美國的談判意圖不宜拒絕。

  6月23日,馬立克在聯合國新聞部舉辦的「和平的代價」廣播節目中發表了著名的「馬立克演說」。

  聯合國自開創以來,就成立了一個用於公共事務方面的廣播節目,每個成員國都可以使用這個節目,但是,以前蘇聯人從沒有使用過。當馬立克要求給他安排演說時間時,聯合國人員都感到將有什麼大事要發生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