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遠東朝鮮戰爭 | 上頁 下頁
一六六


  突然,旁邊九連陣地上響起了密集的槍聲,美軍立刻出現慌亂。就在這一刻,隨著郭恩志的一聲呐喊,他第一個從懸崖上縱身跳了下去!緊接著,八連還活著的士兵們跟隨著他,紛紛跳下懸崖。

  懸崖下的美軍被這突然出現的情景嚇呆了,正不知所措,八連全連所剩的唯—一顆反坦克手雷被三班長扔向了美軍。爆炸聲未落,中國士兵們齊聲喊殺,向炸開的缺口沖去!

  天黑以後,當郭思志帶領他的士兵們回到營指揮所的時候,營長興奮之極:「你們以一個連的兵力在美軍的大規模進攻面前頑強阻擊了兩天,團長說要給你們請功!」

  第十九兵團的指揮官們不得不為前沿每一個陣地的反復得

  失而焦慮不安。在美軍不斷施加的壓力面前,一八八師的阻擊線在不斷地後退。雖然每退一步,都是經過批准的,為的是更多地消滅敵人,為的是爭取更多的時間,但是,畢竟可供機動防禦的縱深並不大。這裡的陣地都是高山斷崖,陣地在轉移的時候,已經出現多次戰士跳崖的情況了,這說明堅守陣地的官兵已在最大限度地延遲阻滯著美軍,他們不到最後的懸崖邊上決不放棄與美軍的糾纏。

  兵團指揮部又接到一個消息:在五六三團的陣地上,一個排被美軍孤立地包圍在陣地上!這個排本來是派出去打坦克的,子彈攜帶不多,現在,大批美軍士兵和數輛坦克已經從四面把這個排圍住,並開始了攻擊!

  好不容易和這個排接通了電話,只聽見副排長李秉群說了一聲「我們只剩下八個人」了,電話線就被美軍的炮火炸斷了。

  兵團指揮部開始為這八個中國士兵的命運而擔心!

  派出部隊前去接應,但陣地已經深陷於美軍的陣地裡,接近不了。

  惟一能夠判斷出的情況是,八個士兵中肯定有人還活著,因為在那個山頭上,槍聲和火光一直在持續……

  後來,槍聲停止了,火光熄滅了。

  那個山頭陣地的背後,是一道20多米深的懸崖。

  第六十三軍多次派人去尋找,結果是,只找到三個活著的人——士兵羅俊成、侯天佑摔成重傷後,往回爬,半路上被發現抬了回來,士兵翟國靈因為掛在懸崖上的樹上得以倖免,他在最後的時刻都沒把他的槍扔掉,槍中還有三發子彈,他自己爬了回來。

  副排長李秉群、士兵賀玉成、崔學才、張秋昌、孟慶修犧牲。

  第十九兵團政委李志民在那個陣地的槍聲徹底平息後,不由潸然淚下。

  殘酷的鐵原阻擊戰打了整整十天結束了,第六十三軍完成了彭德懷交給他們的任務。

  當第六十三軍的官兵們終於撤下來的時候,彭德懷親自前去看望從前沿下來的第六十三軍的官兵。他看見他的士兵們渾身的衣服已變成了一縷一縷的布條,不少士兵身上僅剩下一條粘滿血跡和煙痕的褲衩。彭德懷剛說了一句「祖國感謝你們」,官兵們就都哭了,他們想起了他們那些犧牲的戰友。

  彭德懷問第六十三軍軍長傅崇碧有什麼要求,傅崇碧說:「我要兵。」

  彭德懷說:「給你補兩萬!」

  6月10日以後,北進的聯合國軍在中國軍隊持續頑強的阻擊之下,其北進勢頭逐漸減弱,最後終於停止了進攻。

  朝鮮戰爭交戰雙方的對峙戰線相對穩定下來。

  第五次戰役結束。

  中國軍隊對第五次戰役的總結是客觀冷靜的。

  這次戰役,中國軍隊共投入15個軍的兵力,戰役持續50天,消滅敵人8萬多人,是五次大戰役中消滅敵人最多的一次。

  但是,正如彭德懷所預言的:這是一場惡戰。中國軍隊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戰鬥減員達8.5萬多人。尤其是在後期的撤退行動中,傷亡達1.6萬人。戰鬥損失最嚴重的是第六十軍一八零師。

  戰役的結果所顯現的主要問題是:一是打得急了,對於美軍根本不具備條件的所謂「登陸作戰」的威脅判斷過於武斷,戰役準備倉促。二是打得大了,第一階段計劃殲敵五個師(其中三個美軍師),第二階段計劃殲敵六個師(南朝鮮軍),事實證明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脫離實際的計劃來自於對敵我雙方都

  缺乏客觀全面的認識,特別是對美軍作戰時戰術上應該採取的變化缺乏認識。三是打得遠了,戰役的企圖過大,部隊穿插得太遠,但實際的補給能力很低,部隊嚴重缺乏糧彈,傷員不能及時後運,美軍反擊時不能及時脫離戰場。

  在軍事部署上,第一階段時,第二十、第四十軍突破之後,沒有後續部隊緊隨跟進,從而使打開的戰役缺口沒有起到作用,如能將第三兵團以及第二十六軍向東靠攏,將第二十七軍作為第九兵團的二梯隊,從戰役缺口打進,戰役發展會順利一些。同時,第三兵團在15公里狹窄的正面形成部隊過於擁擠的狀態,除影響進攻的速度之外,還帶來了部隊的傷亡。

  美軍裝備先進,火力強大,機動速度快,中國軍隊如果不能在戰役發起的第一個夜晚就迂回到位,戰役就很難發展下去,而即使迂回到位,被包圍的美軍又很難被我軍殲滅。美軍往往撤退30公里後即停止,當其突然開始反擊時,中國軍隊因已經發生供應困難,危機立即顯現。尤其在戰役後期大兵團轉移時,美軍利用快速的機動能力,給中國軍隊造成極大的被動。中國軍隊防禦陣地縱深很淺,阻擊戰術手段單調,戰場效果不理想。個別部隊在戰役撤退階段出現混亂,暴露了指揮上的問題。最後,後勤還是一個大問題。

  針對此時出現在中國軍隊中的某些思想混亂。互相埋怨、甚至對戰爭前途悲觀失望的問題,志願軍政治部發佈了以《全軍振奮,加速準備,粉碎敵人的進攻》為題的政工指示,要求各部隊正確認識戰爭中的局部挫折,振奮精神,官兵一致,準備再戰。

  同時,中國軍隊各部隊的官兵們開始接受北朝鮮政府製作並頒發的各種「勳章」。包括彭德懷在內,朝鮮戰爭中先後有52.6354萬志願軍官兵被授予了「勳章」。這個數字是驚人的,幾乎每兩名官兵就能得到一枚。

  1951年6月中旬,朝鮮戰爭交戰雙方的對峙於汶山、高浪浦裡、三串裡、鐵原、金化、楊口一線。

  這是經過五次大規模的戰役,最後依據雙方的戰場實力所形成的一條戰線。

  這幾乎就是朝鮮戰爭爆發時南北朝鮮開始作戰的那條線。

  戰爭進行了整整一年又回到了戰爭爆發前的狀況。

  作為軍事家的李奇微認為,美國軍隊絕對有打到鴨綠江邊的實力,美國軍隊的空軍、海軍和裝甲兵的力量,能保障這一目的的實現,當然付出巨大的人員傷亡是肯定的。對於這種傷亡,李奇微本人也許不願意過於精密地計算,可有人「精確」地為他計算過:中國軍隊的第一至第五次戰役,平均間隔是一至兩個月,每次戰役美軍平均損失2萬人。依據範弗裡特發動的「快速前進」

  並獲得「巨大勝利」的北進攻勢的進攻速度,那麼美軍連續不間斷地北進(如果中國軍隊允許這樣,並且不發動任何反擊戰役的話),需要發動七次以上的這種規模的攻勢,還需要6個月的時間才能到達鴨綠江邊。按一次戰役損失2萬人計算的話,美軍損失的人數將達到14-18萬。即使美軍能夠在朝鮮北部實施登陸作戰和空降作戰,但善於在像北朝鮮這樣的崇山峻嶺中機動作戰的中國軍隊給予美國軍隊的殺傷,很可能令這種努力沒什麼價值。而一旦實施登陸作戰,前沿的部隊就得抽回來參加登陸,前沿便要出現明顯的戰役缺口,中國軍隊是不會放棄任何懲罰美國人的戰機的。

  戰爭進行了一年,除了10萬名美國年輕的生命之外,耗費的金錢已達l00億美元之多。這比美國在二戰第一年的耗費多一倍以上,以致使1951年美國軍費開支增加到600億美元,這個數字意味著每一個美國人平均需要負擔300多美元。戰爭中

  美軍每月平均消耗的物資達85萬噸,這相當於美國援助北約一年半的物資總量。美國在朝鮮集中了全部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海軍的二分之一,總兵力從戰爭開始時的42萬人已增加到70萬人,儘管這樣,依舊感到與中國軍隊作戰中兵力不足。這一切,對戰略重點在歐洲的美國絕對是一種戰略上的本末倒置。美國的戰略預備隊,只剩下在日本的兩個師、南朝鮮的三個師以及遠在美國本上的六個師了,向朝鮮戰場再派軍隊已不可能,而英、法等國均已明確表示,不再向朝鮮派一兵一卒。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