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遠東朝鮮戰爭 | 上頁 下頁 |
一三八 |
|
朝鮮戰爭中的第四次戰役,以1951年2月16日彭德懷命令西線阻擊部隊全部轉移至漢江以北為標誌,結束了它第一階段的戰鬥。 彭德懷的分析是:中國軍隊以高度的戰鬥精神進行了頑強的阻擊戰鬥,致使美軍平均每天的北進速度僅為一公里。但是,我軍沒有根本擺脫被動挨打的狀態,戰線在不斷地向北推移。 中央軍委派出的第十九兵團於2日從安東出發,要到達前線最早也得四月。後勤運輸依舊困難,部隊彈藥缺乏和饑餓狀況沒有解決。為此,必須繼續撤退,等待補充部隊的到達和後勤供應的改善。總之,要「爭取兩個月的休整時間」。 17日,彭德懷致電各軍,對第四次戰役做了如下總結:從此次敵人進攻中可以看出,不消滅美軍主力,敵人是不會退出朝鮮的。這就決定了戰爭的長期性。同時這次放入之進攻,比第一、第二次戰役時敵人之進攻不同之點是:兵力多,東西兩線兵力靠攏;縱深大,齊頭並進,先後呼應。經我韓集團頑強積極防禦,二十三天斃傷敵萬餘,致敵未能占城,吸引敵主力于漢江以西,並贏得時間,使我鄧、金集團殲滅橫城地區偽八師、美二師一個營及偽三師、五師各一部,共斃傷俘敵約一萬二千人,取得反擊戰的第一個勝利。但勝利極不完滿,未能造成適時切斷敵之退路,使被圍之敵大部逃脫。 十三、十四兩晚上,攻擊砥平裡之敵,雖有進展,但敵迅速糾集三個師增援,進至橫城之敵雖被擊潰和殲滅,但原州敵縱深仍未打破。各個殲敵時機已慢一步,遂將主力轉移到上榮峰裡、洪川線及其東西地區待機殲敵。 彭德懷對中國軍隊的撤退是有顧慮的。 退肯定要退;但是,退的速度不能太快,退的距離不能太遠。 不能影響中國軍隊的士氣。同時,也是最重要的,要考慮政治上的影響。彭德懷對洪學智說過這樣的話:「人家會責問我們,你們怎麼回事?上一仗打得那麼好,一下子打到三七線,怎麼這一仗又一下子撤得那麼遠?面對這樣的問題,怎麼向民主陣營、向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交代?」 彭德懷給各軍制定了「撤退指標」,明確規定一天最多能退多少公里。而且指出:只要敵人不進,我就不退,敵人退了,我還要進一點。 明確出「撤退指標」,在戰術上是不科學的。中國軍隊的戰術傳統是:撤退就要大踏步地撤退,以保存實力;在大幅度後退和前進中尋找戰機殲滅敵人。但是,朝鮮戰場有其特別的特點,志願軍既要力爭殲滅敵人,又要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朝鮮半島的地勢地形也不允許中國軍隊大踏步地進與退。然而,戰爭的殘酷在於,這一點又恰恰給了李奇微制定的「磁性戰術」以可乘之機,他最擔心的是和中國軍隊脫離接觸而尋找不到戰機。 第四次戰役中,在接觸線的節節阻擊給中國軍隊帶來的巨大的困難和士兵的巨大傷亡就是一個無情的例證。 軍事形勢是非常嚴峻的,下一步到底怎麼打下去,彭德懷在痛苦與矛盾中萌發了回一趟北京的念頭。 就在彭德懷決定撤出砥平裡戰鬥的16日,他曾致電毛澤東:我擬乘此間隙,遵照前電利用月夜回中央一次,面報各項。如同意我擬二十一日晨到安東。為爭取時間,請聶總備專機在安東等我,以便當日即可到京,如何盼複。 在部隊處在最危急的時候,作為主帥的彭德懷提出回京,已足見彭德懷此刻迫切需要中央瞭解到朝鮮戰場上最真實的情況。 前線最吃緊的問題,彭德懷認為是兵力的不足。他曾連續給毛澤東和周恩來打電報陳述困難,催促第十九兵團儘快到達,直到14日,中央軍委來電如下:在這次戰鬥中,如敵乘勝急進,二月底即可到達金川、鐵原之線,而我十九兵團無論車運或步行均無法于同時趕到金川、鐵原之線。十九兵團正在運途中,過江後因列車拖得少,需二百四十列車。如按三路每夜只能發九列車,需二十七天才能運完,按兩路則需四十天。但到達平壤、龜城、球場後,仍需步行,而一切物資都將停運,這是不能設想的事。 彭德懷接電後,不安和憂心加劇了。鑒於目前中同軍隊的處境,他認為有關戰場的實際情況用電報說明既費時又說不清楚,他必須回去把一切當面談清楚。 毛澤東回電同意彭德懷回京。 彭德懷簡單交待了一下工作,於20日匆忙上路了。他帶行參謀和警衛員,乘吉普車,沿著彈坑累累的公路向北疾駛。21日晨進入中國國境,到達安東,在那裡直接上飛機。飛機降落瀋陽加油的時候已是中午,前來迎接他的軍政首長請他到休息室休息和吃飯,彭德懷眉頭緊鎖心情惡劣:「我不吃飯也不休息!你們別管我!」他就站在飛機上等,飛機加完油後,立即飛向北京。 下午13時,飛機降落在北京的機場,彭德懷立即讓司機開往中南海。當得知毛澤東不在中南海而在西郊玉泉山的靜明園時,他又立即往那裡趕。到了靜明園,因為毛澤東在睡午覺,秘書和警衛人員不讓他進去。誰都知道毛澤東的習慣是夜間工作,天亮時才休息,而且入睡艱難,他的午覺一旦睡了,沒有人敢打擾。秘書要為彭德懷準備飯,彭德懷大吼一聲:「我有急事向毛主席彙報!」不由分說,推門而進。 毛澤東沒有惱怒,邊穿衣服邊說:「只有你彭老總才會在人家睡覺的時候闖進來提意見!」 聽說彭德懷一路一頓飯也沒吃,毛澤東表示彭老總不吃飯,他就不聽彙報。 彭德懷勉強吃了點東西,開始彙報朝鮮戰場的情況。他圍繞著「不能速勝」的觀點,根據與美軍作戰和國內戰爭的區別,詳細地陳述了自己的見解,並且再次說明第三次戰役後他為什麼命令部隊停下來。 毛澤東聽完之後,明確表示:「根據現在的情況看,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 毛澤東的表態令彭德懷的壓力減輕不少。 彭德懷沉重地談到了毛岸英的犧牲,毛澤東聽了沉默地長時間吸著煙。 第二天,彭德懷開始找各方面的領導商談支援前線的問題。 聶榮臻是個心細的人,特地命一架專機把正在咸陽工作的浦安修接到了北京,讓彭德懷夫妻見而。彭德懷回京是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當彭德懷看見自己的老伴出現在他下榻的住所時,吃驚而高興,他感受到了老戰友的關心。 24日,彭德懷專門找到蘇聯駐中國的軍事總顧問沙哈諾夫,談希望蘇聯出動空軍掩護後方交通線以及支援防空武器的問題。沙哈諾夫重複「蘇聯不宜介入朝鮮戰爭」的老調,令彭德懷十分掃興和憤怒。 25日,由周恩來主持,召開了軍委擴大會,主要討論如何支援志願軍的事,參加會議的有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領導。彭德懷介紹了朝鮮前線的情況,他充滿感情地說:「志願軍在朝鮮正在抗擊敵人的猛烈進攻。對志願軍的現狀你們可能不大瞭解。國內只知道取得三次戰役勝利的一面,並不知道嚴重困難的一面。第一批入朝作戰的九個軍,經過三個月的作戰,已經傷亡四萬五千多人,另外,生病、凍傷、凍死、逃亡約四萬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