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新四軍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二一


  這份電報講到:

  蔣在西安向我們同志表示,葉挺已離開新四軍,
  因此新四軍問題須重新解決,
  有另派他人去新四軍任軍長之意。
  周立即約葉挺到重慶談話,徹底解決其在新四
  軍工作問題,並要葉挺向蔣表示願回新四軍工作。
  對新四軍之其它解決辦法如另任軍長等,我們
  表示堅決反對,並對4支隊8團不准用新四軍名義事,
  表示抗議,要求蔣下令糾正。
  周在與葉談話中,應確定葉在新四軍之實際地
  位與實際職權,以堅定其在新四軍之安心工作。

  周恩來一到重慶,董必武和葉劍英主動向周恩來報告了葉挺的有關情況。那天,周恩來同葉劍英一起來到青年會招待所找葉挺。

  大家一見面,周恩來一眼就看出葉挺鬢角上的白髮又多了。葉挺也注視著周恩來那只因傷致殘的右臂。

  周恩來把中央的電報給葉挺看後,耐心地勸葉挺,國民黨頑固派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以後,又在醞釀新的陰謀,新四軍面臨著新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葉挺不能去職,不能給蔣介石以可乘之機。個人的處境再困難,也要堅持抗戰到底。

  葉劍英也在一旁勸說。

  葉挺深受感動,他說:我本來不想改變去職的想法,現在我改變主意了,我要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回到皖南去。個人的委屈再多,也要同新四軍共命運。

  「應該向蔣介石表示願意回新四軍工作,堅決反對蔣介石另派新四軍軍長。」周恩來又說。

  葉挺微微點頭。

  周恩來給項英打電報,要項英派一名高級幹部到重慶來接葉挺。項英接到電報後,馬上派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趕往重慶。

  在重慶,周恩來先後三次找袁國平談話。

  第一次是周恩來個別找袁國平談話。周恩來指出,項英沒有積極執行中央關於新四軍應向北發展的方針,沒有執行中央關於對頑固派應進行「有理有利有節」鬥爭的方針,在同國民黨的談判中沒有堅持黨的立場,這些都是錯誤的。周恩來還說:新四軍發展的主要中心是江北,第二是蘇東,第三是蘇南、皖南。新四軍必須建立蘇北、皖北根據地,其次是湖北根據地。在年內新四軍要擴軍20萬人。

  周恩來第二次找袁國平談話時,博古、葉劍英、饒漱石和葉挺都參加了。葉挺還表示了三個同意:即同意中共中央提出的發展方向,同意用各種遊擊隊的名義發展武裝,同意在敵後建立民主政權並大批募款。

  當時還決定:新四軍軍部爭取移往蘇南;今後有關新四軍問題的談判,一律在重慶由周恩來負責,不再由袁國平在上饒同顧祝同進行談判。

  第三次談話時,饒漱石也參加了。周恩來在同他們的談話中,確定東南局仍以項英為書記,饒漱石、曾山為副書記。

  周恩來還要求袁國平回新四軍以後要支持葉挺做好工作,幫助項英改正錯誤。

  7月9日,葉挺離開重慶回新四軍。臨走前,周恩來同葉挺一起字斟句酌,寫了一封給蔣介石的信。這封信寫得很巧妙,既回避了辭職的字眼,又承當了「迄未完成」「旨意」的「責任」,從而使蔣介石無法阻止葉挺回新四軍工作。這也是周恩來高超的鬥爭藝術的體現。現把這封信輯錄如下:

  委座鈞鑒:

  年來挺以愚拙無能,諸凡鈞座所付託之旨意,迄未完成。按其責任,挺實無可辭卸。乃蒙委座曲諒,感戴靡涯。倘能追隨鈞座,仍許為國效力,則挺唯有摩頂捐軀,以報萬一。臨稟待命,肅叩鈞安

  葉挺

  §4

  公元1940年。

  新四軍東進北上,在黃橋漂漂亮亮地打了一仗。

  史載,陳毅指揮「黃橋戰役」,為鞏固和擴大蘇北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蘇北,地處上海、南京、蚌埠、徐州側背,盛產糧、棉、鹽等戰略物質,也是日本侵略軍華中和華北兩個戰略集團的接合部。在蘇北堅持敵後遊擊戰,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黃橋,位於泰縣、泰興、靖江、如皋等縣的中心。以黃橋為中樞建立根據地,東可向南通、海門敵佔區挺進,北可以與八路軍接應。黃橋周圍數縣物產豐富,人口稠密,對新四軍堅持敵後遊擊戰十分有利。

  為了貫徹「向東發展」的方針,陳毅、粟裕決心東進黃橋。

  敵人的力量顯然比新四軍強大。

  當時,盤踞在蘇北大部分地區的是國民黨江蘇省主席兼蘇魯戰區副總司令、省保安司令韓德勤指揮的部隊。韓德勤是江蘇泗陽人,早年曾在江蘇陸軍小學、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北伐戰爭時,他任第3師上校參謀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曾率部參加對紅一方面軍第三次「圍剿」,後來又擔任軍委會委員長重慶行營辦公廳廳長、西安行營辦公廳廳長等職務。淞滬會戰爆發時,他擔任第三戰區參謀長。1938年1月,韓德勤任第24集團軍副總司令,並代理總司令。韓德勤勾結日寇,不斷制造反共磨擦,殘殺抗日軍民。

  日本侵略軍由於兵力不足,也想利用韓德勤的力量來鎮壓蘇北人民的抗日活動。因此,如何對付韓德勤的部隊成為新四軍貫徹東進北上方針的一個重要問題。

  陳毅看到,韓德勤雖然有15萬多軍隊,但派系繁多,各部隊之間矛盾很深,難以統一行動。這些軍隊主要有三部分組成。

  一部分是第89軍,該軍轄第33師、第117師、獨立第6旅、江蘇省常備第1至第10保安旅。這一部分軍隊是韓德勤的「嫡系」。

  第二部分是蘇魯皖邊遊擊軍,下轄第1至第11縱隊,共約3萬人,部署在泰州及其附近地區。李明楊為遊擊軍總指揮,李長江為副總指揮。他們屬￿地方實力派。

  第三部分是由國民黨財政部稅警總團改編的遊擊第8軍,由陳太運指揮,名義上隸屬于李明揚和李長江,實際是宋子文系統的力量。

  韓德勤憑藉自己的軍隊優勢,時時都想兼併「二李一陳」。「二李一陳」雖然隸屬韓德勤指揮,但對韓德勤的排擠非常不滿,他們暗中聯合,反對韓德勤。因此,這些軍隊之間各懷叵測,明爭暗鬥。

  陳毅和粟裕決定利用這些部隊之間的矛盾,打開蘇北抗戰的有利局面。

  1940年5月8日,陳毅向中央報告:「解決蘇北問題,應先向省韓下手。」在陳毅看來,慘殺抗日遊擊隊、製造大小血案的韓德勤已成為蘇北抗戰的主要障礙。要建立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發展蘇北抗戰,必須從韓德勤手中奪取蘇北抗戰的領導權。毛澤東也明確提出:「陳毅部隊,應當加緊向蘇北發展」。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