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血祭盧溝橋 | 上頁 下頁 |
四七 |
|
與此相反,日軍在刁難阻擋保安隊的同時,不僅一兵未撤,反而增加兵力,將機械化第二大隊從通州調到了豐台。河邊旅團長又下令到宛平東北角的大棗山接防,企圖利用吉星文團與保安隊換防的機會一舉攻克宛平。 保安隊接防後,日軍以為萬事俱備,河邊要求親率幕僚入城慰勞,遭謝絕後,又派外交人員笠井顧問,廣瀨秘書和翻譯愛澤三人攜帶香檳酒前往宛平,作慶賀和平姿態。 王冷齋接到情報,日軍確實未撤,而且調整部署,向前推進。王將情況報告秦德純,秦回答說:「雙方正在研究善後,果真他們背信毀約,明天正好在會上向日方提出質問。請加強城防守備。」 10日天亮,王冷齋趕回北平。上午,秦德純、馮治安、王冷齋、何基灃等,應日本人的提議,和日方代表櫻井、中島、笠井、齋藤一起召開聯席會議。日方特務機關長松井,武官今井等均未出席,4代表中無一人能代表日本軍部。顯然,日方在借談判而拖延時間。 會上,櫻井提出,要求中方撤換有關指揮官,並向日方賠禮道歉。 何基灃旅長一聽,勃然大怒,指斥說:「這次盧溝橋事件完全是日本有預謀,有計劃的侵略行動,是日方集結軍隊向宛平首先開火,明明是侵略行為,應向我方賠禮道歉,並保證以後不再侵略,否則就消滅你們!」說罷,拔出手槍,「啪」地一聲放在桌上。 櫻井等人嚇了一跳,面面相視,突出意外,不敢答話。 馮治安看著日方代表,露出了得意的神情。 王冷齋接著聲明:「我方已遵照停戰條款實行撤兵,但日軍在鐵路橋涵洞、大棗山等部隊尚未撤兵,昨夜又向宛平襲擊,日軍此等行為顯系破壞停戰協定,應即迅速撤退方能保持和平,否則一切後果均由日方負責。」 齋藤說:「日方未撤盡的原因,是因有陣亡日兵屍骸數具尚未覓得。」 王冷齋說:「搜索屍骸無須這麼多兵士,而且也不必攜帶機關槍。」 齋藤說:「因恐你方襲擊,不得不多留些部隊以資警戒。」 談判停留在具體事情上,唇槍舌劍糾纏不清。忽然日方來電,4個日方代表一齊離席到外面接電話。 中方代表只好坐等,久不見日方代表返回,派人到外面一查,才知道他們已經不辭而別,不知去向。 原來,他們得到電話通知,日本軍部已經決定向中國華北出兵,懲罰支那(對中國的蔑稱——編者注)軍隊,即:對中國開始全面戰爭。所以,一切談判都再無必要,日方代表歡喜雀躍,不辭而去。 宛平縣長王冷齋三天三夜不曾合眼,他又氣又急,悲憤欲絕,哇地一聲,口吐鮮血。 王冷齋,福建人,在保定軍校與秦德純是同學,秦任北平市長後,王冷齋代任行政督察專員兼宛平縣縣長,並兼任北平市政府參事和宣傳室主任。王喜歡音樂,王妻能歌唱。王上午去宛平主持公務,下午即去宣傳室,每晚王家中有歌唱,隔牆可聞,人稱王家為「極樂世界」。當時記者採訪宛平城最高軍政長官王冷齋和吉星文時,曾經這樣描寫: 王冷齋是一個文弱書生,蓄著八字鬍須,身穿灰色紡綢長衫,手搖摺扇,面色蒼白,形容憔悴,因為連日和日軍談判,已經把他累垮了,舊病復發,大口吐血……從王冷齋的樣子和他的談話中看到,他已經出了很大力氣,盡到職責。 吉星文:從報紙上已經知道他是吉星文團長……拄著白色粗木棍,從頭頂到頸項纏著繃帶的黑大漢,上身穿著白老布短袖襯衫,下邊打著整齊的綁腿、眼睛裡充滿著血絲。 宛平前線最高軍政官長,是一對形象反差極大的文官武將。他們配合協調,真是天造之和。 §第十五章 將軍坐失戰機 「把河邊旅團自支那軍的包圍中拯救出來!」 「膺懲暴戾的支那二十九軍!」 「膺懲可怕的馮治安師!」 7月8日以後,東京及日本全國各地的街頭,日本的國民舉著小旗,呼著口號連日遊行,要求政府對中國出兵。 日本的輿論在軍部的控制下,國民的情緒早就被鼓動起來了! 7月7日至10日,盧溝橋畔的戰事,4次挑起,又4次談判,其實日方毫無誠意,除等待援軍以外,重要的是,日方的決策人正在舉棋未定。8日晨,華北駐屯軍召開會議,決定採取迅速解決盧溝橋事件的方針,也只是策略性的決定。是否挑起對中國全面開戰,華北駐屯軍主要負責人的意見,並不一致。準備發動戰爭並在積極籌劃對策的,主要有步兵旅團長河邊正三郎,聯隊長牟田口廉也,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輔佐武官今井武夫,二十九軍的軍事顧問櫻井德太郎少佐等。華北駐屯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和參謀長橋本群,對開發華北的經濟皆非常熱心。而不贊成行使武力,田代在這之前也曾多次與外務省商議,謀求實現和平的方法。華北駐屯軍首腦們大多認為: 一、如果宋哲元失去京津地盤,將來恐怕沒有交涉對象,因此,不願意提出使宋哲元地位以致命影響的要求。 二、考慮宋哲元的地位處境,考慮宋哲元從齊齊哈爾的深山裡出來(有誤——編者注)踏上京津軍政舞臺的心境,實有如插足京洛之地的鄉下武士,汲汲於保持京津的地盤,儘量穩健的解決,以求自保。但是二十九軍的下層,特別是青年軍官們的排日抗日風潮又甚激烈。加以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宣傳、鼓動,使宋哲元就是想表面上接受日本要求也不可能。 不過,此時田代中將的心臟病發作,已經命在旦夕。 盧溝橋事變的消息傳到東京後,於8日深夜,陸相杉山元即下令,以備對華緊急出兵。令4萬士兵停止復員。 日本軍部內部的「擴大派」與「不擴大派」的爭論頓然明朗。日本軍部主管作戰的第一部部長石原莞爾,提出「事變不擴大」的主張。在軍隊內部得到航空本部長久邇大將,參謀次長、前華北駐屯軍司令官多田駿等寥寥可數的幾個人支持。 石原莞爾,製造「九·一八事變」的主角之一,有「關東三羽鳥」之稱,被日本少壯派軍人視為英雄人物。當他被調回東京迭任要職後,他卻頓悟前非,極力反對繼續侵略中國。在盧溝橋事變前,就曾堅決主張駐華北的日軍撤到長城以外,而將長城以內的中國領土全部歸還,徹底解決華北問題,使中日之間避免發生衝突。 有一次,石原莞爾在京都大學講演,竟然公開發表驚人的主張:所有應負中日之戰的人員均應發交軍法審判。同時他更呼籲應由日本裕仁天皇親赴南京,向蔣介石求和。 多田駿,在任華北駐屯軍司令官之時,親眼目睹中國民眾的抗日情緒。多田和石原之所以主張「不擴大」方針,均以中國民眾普遍抗日排日風潮極為高漲,和中國現在已經是一個統一國家,而不再是過去軍閥混戰四分五裂的狀況為理由。 「七七」之前,石原少將擔心華北會發生突然事變,警惕發生第二次「柳條溝事件」,密派陸軍部軍事課高級課員岡本清福中佐到華北找各有關人員瞭解情況。岡本在平津逗留一個星期,回國後,向石原作了極為樂觀的報告:「在華北的日軍中,雖然也有部分人憂慮會爆發事件,但為數極少,從整體看,沒有特別擔心的必要。」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