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國殤 | 上頁 下頁
一二一


  傅作義鐵青著臉:「你倆也說撒退,那好,撤!」

  傅作義下令守城部隊於8日晚突圍。太原城僅僅守了3天就陷入日軍之手。

  1937年11月8日,日軍進佔山西太原

  閻錫山和趙戴文率領第2戰區司令長官部和山西省政府人員,出太原城由孝義縣、縣的大麥郊,撤退到臨汾。太原城防司令傅作義和他的參謀長陳炳謙,帶少部分警衛部隊,渡汾河從炭窯口上了西山。然後,集結退出太原城來的1000多人,到達石樓、柳林一帶休整。

  晉綏軍經過3個月的連續作戰和潰敗,至此已喪失十分之七。閻錫山自從離開太原之後,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山西的新軍——共產黨員薄一波等所組織的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及其領導下的山西青年抗日決死隊身上,希望借助這些愛國的進步青年建立新的軍事力量,打開山西的新局面。閻錫山本人既不敢明目張明地逃跑,又不願離開自己的老窩,他帶著一部分剛剛組建不久的新軍決死隊,教導團,堅持在呂梁山脈,勝則發展遊擊戰爭,敗則退到黃河西岸的陝西省宜川縣去,把領導第2戰區作戰的責任完全推給黃紹和衛立煌。

  黃紹本是桂系中的第三把手,自從被蔣介石收買叛離了李宗仁、白崇禧,在南京一直是高官厚祿,養尊處優。蔣介石不派自己的嫡系,而先派黃紹到山西,是想既消除閻錫山的顧慮,又可以摻砂子。黃紹沒帶一兵一卒到山西,空頭指揮不好當。娘子關失守直接導致忻口會戰流產和太原失守,他自己也覺得面子上不好過。對華北抗戰,黃紹已經失去信心,到臨汾沒住幾天就藉口到南京彙報,一去不復返。

  丟了大半個山西,又損兵折將,安插在閻錫山身邊的人又沒呆住。蔣介石仍不死心,又想出一個在華北成立第7戰區的方案,用第7戰區司令長官的名義調虎離山,把四川的實力派人物劉湘調到華北來。劉湘當然不願意,閻錫山也怕他來,這個方案也只好流產。

  於是,在臨汾主持山西戰局的責任就落在衛立煌身上。

  日軍佔領太原後,需要時間進行休整,暫時不能繼續南下。

  中日兩軍對峙的地界,中間是同蒲鐵路線上的介休,西邊是晉西南的大門汾陽,東邊是晉東南的大門子洪口。衛立煌指揮的中央軍和雜牌軍到此時已傷亡潰散近半數。

  到臨汾以後,主要是收容集結隊伍,補充人員和武器,準備抵抗日軍的繼續南侵。

  11月中旬,南京最高統帥部重新發佈命令,任命衛立煌為第2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

  山西之戰從此轉入中共八路軍與日軍的遊擊戰。

  ◎第六章 馬關議和與三國干涉還遼

  1. 畏敵如虎,韓複榘聞風而逃失天險

  1937年11月11月晚,中國第一大都市上海失守,長達3個月的淞滬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失利而告結束。

  津浦線上,一列專列在向北急馳。車上坐的是剛剛就任第5戰區司令長官的李宗仁。淞滬會戰結束的第2天,他就急急趕往第5戰區司令長官部所在地徐州上任。

  李宗仁坐在車中,聽著遠遠傳來的隱隱的炮聲,緊鎖雙眉,心情沉重。

  華北戰場,由於國民政府對抗戰準備不足,指揮失當,在日軍大舉進攻下倉促應戰,敗退千里。繼平津淪陷之後,保定、滄州、石家莊、張家口、太原、德州等重要城市相繼失守。日軍前鋒已經到達黃河岸邊。

  南戰場上,上海失陷後,日軍正迅速向南京進逼。李宗仁十分清楚,在戰術上說,南京是死地,日軍可以三面圍攻,而北面又可從水路進犯,南京守軍將無路可退,如果南京一失,日軍將以排山倒海之勢沿津浦線北上進政徐州,打通津浦線,使南北兩路日軍聯成一氣。再沿隴海路西進,可直取鄭州,繼而利用中原平坦地勢,發揮日軍機械化部隊的威力,沿平漢路南進,直取武漢。這樣一來,中國的抗戰局面就更加困難和危險了。

  李宗仁暗自祈禱南京方面能頂住日軍的攻勢,這樣就可以使徐州暫免腹背受敵的窘境,對南線無把握,對北線的形勢,李宗仁也是心存疑慮,擔心韓複榘能不能阻止日軍在山東的推進。這次統帥部讓第8集團軍總司令韓複榘任第5戰區副司令長官,就因為他手握重兵,統轄3個駐在山東境內的軍,部隊訓練和裝備在5戰區也算上乘,而且韓複榘過去頗能打仗。只是,韓複榘剛愎自用,又與蔣介石素有積怨,關鍵時刻能否服從命令,拼死力戰,李宗仁實在沒把握。

  徐州,李宗仁所見所聞,更讓他心往下沉。但見徐州人心惶惶,市面蕭條,第5戰區大多數部隊皆非蔣介石的嫡系,在日軍強大的攻勢震懾下,擔心把自己的家底打光,一心只想保存實力,畏戰不前。李宗仁苦口婆心,曉以大義,同時,積極爭取蔣介石能對這些部隊一視同仁,儘量為他們解決困難,使他們自覺服從命令,效命疆場。

  李宗仁每天清晨或午後,都要騎馬到徐州主要街道巡視一番。雖然戰況緊急,他仍然顯得悠悠自得、鎮定自若。軍民們見此情景,人心大為安定,市區重又熱鬧起來。然而,李宗仁心裡並不輕鬆,他那鎮定自若的外表下卻隱藏著深深的憂慮。

  不足1月,李宗仁的憂慮就變成了現實,而這一切果然來自剛愎自用的軍閥韓複榘將軍。

  素稱天險的黃河,北岸高於南岸。北岸不守,南岸自然難保。因此,蔣介石命令韓複榘應以重兵堅守黃河北岸,其餘部隊在北岸進行遊擊,以鞏固黃河防線。

  誰知韓複榘卻把蔣介石的命令當成了耳旁風。他提出黃河北岸與濟南皆不可守。他致電蔣介石:

  「北岸地狹無活動餘地,濟南臨近黃河,在北岸炮火之有效射程內,吾意決北堤,以黃水阻日軍進犯。」

  蔣介石回電堅決不答應。韓複榘見狀索性不買蔣介石的賬,我行我素。1937年10月26日,日軍第10師團在平原以東增加步兵2千多人,大炮10餘門,坦克10餘輛,企圖掃蕩臨邑附近的曹福林師主力,再由濟陽挺進黃河。

  蔣介石於11月6日、8日連電令韓複榘率主力渡黃河北上,主動出擊,打擊津浦路當面之敵,並策應平漢線上宋哲元部作戰。

  韓複榘回電:「擬請令李長官(宗仁)派隊接津浦線濟南以南防務。並蒞濟坐鎮,職願率所部3師或4師兵力,經武城、鄭家口進出河間與宗部協同前進。」

  韓複榘這次倒是聽令而行了,親率展書堂師和孫桐萱師1個旅由濟陽抵達商河、德平附近集結,增援曹福林師。但是一路上走走停停,裹足觀望。

  11月8日,日軍主力分兵兩路向黃河推進。一路是第109師團本川旅團,以步兵千餘人、坦克8輛為先頭部隊,從鹽山出發,到11日為止,接連攻佔慶雲、樂陵、惠民。

  13日,這股日軍向濟陽進攻,韓複榘親自出馬率孫桐萱師輜重營和手槍旅1個團在濟陽城東關禦敵。手槍旅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交手就敗退下來。韓複榘帶著賈本甲團不過百十人的兵力被日軍包圍在一個村子裡,手下弟兄們拼死衝殺,保護韓複榘騎著摩托車沖了出去。

  一跑回濟南,韓複榘氣就不打一處來,大罵蔣介石:「打!打!打!老子幾乎回不來了。」

  與此同時,另一路日軍磯谷師團主力部隊,在炮兵和戰車的配合下,向曹福林師猛攻,曹福林師抵擋不住,官兵傷亡500多人,退到臨邑以西。日軍第10師團一部千餘人,配合火炮20余門,向堤李橋前進。

  看此情景,韓複榘以惠民、濟陽都已失陷,聲援平漢線作戰計劃已不能實施為藉口,下令所屬第3集團軍各部隊撤過黃河,還沒等29師60旅孫學發部撤退到南岸。就下令炸毀黃河大橋。

  在此之前,李宗仁曾專程到濟南同韓複榘商討作戰計劃。他建議如果濟南失陷,第3集團軍可以退到沂蒙山區,以策應他在津浦路南端的戰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