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大失誤 | 上頁 下頁 |
一〇九 |
|
成功的戰略欺騙離不開出色的情報保障,同樣,識破敵人的欺騙陰謀也離不開出色的情報保障。在「霸王」行動中,盟軍佔有十分有利的位置。首先,由於無線電破譯技術上的突破,盟軍掌握了「超級」機密,據此,盟軍可以準確地瞭解德軍的兵力部署、戰爭動向及德國最高統帥部對「衛士」計劃所作出的反應,「超級」機密甚至透露了隆美爾和龍德施泰特在兵力部署等問題上的爭論,因而可以對症下藥,適時修改欺騙措施。而德國情報部門在這方面則相形見拙。雖然西線外軍處也有無線電情報部隊,並且是德國主要的情報來源,但是,德軍在密碼破譯方面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只能依賴無線電測向判斷盟軍的動向,其準確性大成問題,最後甚至成了盟軍進行欺騙作戰的幫手。 欺騙必須看起來是可信的。只有符合敵人意圖的欺騙,才有可能被敵人相信。在「巴巴羅薩」行動中,希特勒知道斯大林的觀點:德國在結束對英戰事前不會進攻蘇聯,因而也就利用這一點大行欺騙。贖罪日戰爭前,埃及知道以色列十分重視埃以力量對比分析,因此也就圍繞這一點大做文章。在新聞媒介的報道中,埃及軍隊不僅裝備差,訓練水平也低,根本不可能向以色列的軍事優勢挑戰。在諾曼底登陸戰前,盟軍事先已經知道希特勒對北歐和巴爾幹半島的防禦十分擔心,從這兩個地方進攻歐洲大陸也確實有可取之處,這些欺騙計劃符合希特勒的先入之見,因而打中了希特勒的要害,不由得他不相信。 此外,假情報不僅要披上真實的外衣,而且要從不止一個情報來源得到證實,其可信度才高。就「堅韌」計劃而言,它所虛構的兩個集團軍,都可以從多個情報來源得到證實。首先是德軍無線電情報部隊偵察到這兩個集團軍上空有大量的無線電「信號」;其次,雙重間諜提供了這兩個集團的番號。編制及作戰任務;再次,受矇騙的德國空軍拍下了兩個集團軍的照片;最後,成為盟軍俘虜的漢斯·克拉默將軍也為巴頓集團軍的存在提供了佐證。他不僅看到了裝備精良的盟軍,而且同巴頓將軍一起吃過飯。回國後,他的驚魂未定的神態就不由你不相信他所提供的情報。這樣,得到過多情報來源證實的假情報就成了真情報,虛構的美國第1集團軍和英國第4集團軍也從紙面成為現實,加來海峽將是盟軍的主攻地點也得到了確證。盟軍終於達到了欺騙目的。 出色的戰略欺騙離不開嚴格的保密措施。但是,完全保密僅僅是理論上應該追求的目標,實際上很難做到。在某種情況下,一定程度的洩密還有助於強化欺騙效果。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突然襲擊實例都存在各種程度的洩密。如贖罪日戰爭前,埃及民航意識到戰爭即將爆發,自行決定所有民航班機停飛;蘇聯緊急撤離其駐阿僑民也引起了以色列情報機構的警覺,但事實上埃及仍然達到了欺騙效果。諾曼底登陸前,盟軍規定了嚴格的保密措施,但是,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盟軍並沒有做到完全保密,洩密的可能性始終存在,當時,這種洩密曾引起盟軍的陣陣恐慌,不過,事後看來,這些洩密事件並沒有引起敵人的重視,原因也很簡單。 德國人已經知道盟軍在進行欺騙,但是,由於已有的情報已經得到大部分情報來源的證實,其可信性無可懷疑。在這種情況下,洩露出來的、與假情報背道而馳的新情況只能被看作是敵方故意施放的「噪音」。情報機構不僅不能否定原有的情報,而且必須千方百計地摒棄這些新出現的「噪音」,在分析時不要受它的影響。事實上,在登陸目前,德國情報機構曾收到二百五十多份間諜的報告,他們眾口一辭,說盟軍將於7月在加來登陸,只有一名德國間諜的報告反映了真實情況。但由於他以前多次向德軍送過假情報,德國人並不相信他的情報,認為這只不過是盟軍製造的又一個騙局而已。 由於假情報總是與真情報背道而馳,德軍斷定登陸目一定不會是6月5日~7日,而是其他共一段時間,地點也不是諾曼底。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德軍最高統帥部舉行了一次形勢討論會,會上,希特勒堅持認為,諾曼底登陸是一次佯攻,盟軍只是想欺騙他,把德軍的兵力從真正的登陸地點引開。他說:「我們收到的許多報告中,有一份報告竟然準確地預測登陸的地點、日期和時間。正是這一點使我更加認為,現在還談不上什麼真正的進犯。」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真實的情報反而成了假的,從而大大強化了欺騙效果。 經驗無助於克服判斷失誤。雖然歷史會有驚人相似之處,對以往欺騙實踐和各種判斷失誤的瞭解可能有助手情報人員進一步提高對欺騙的警惕性,更加審慎、系統地判斷各種情報,識破敵人的欺騙陰謀,避免判斷失誤,但實踐表明,經驗對克服敵人的欺騙陰謀並無多大幫助。因為歷史並不會重演,對欺騙保持警惕只會使情報人員更加疑神疑鬼,從而導致判斷失誤的發生。希特勒一直相信盟軍在發動主攻前,一定會有牽制性的進攻行動,盟軍在安齊奧的登陸證明了這一點。在登陸目前,希特勒還是堅持這種看法,他一直力圖識破盟軍的欺騙陰謀,確定盟軍的主攻方向。 他認為,在透過盟軍施放的迷霧、識破盟軍的欺騙陰謀之前,保持部隊的原地不動至關重要。這也是後來希特勒遲遲不向諾曼底增兵的原因。此外,他還認為,盟軍在選定登陸場時,一定會考慮港口因素,他下令將西線的港口全部劃成要塞,命令德軍在那裡死守。他沒料到,由於迪埃普襲擊的失利,盟軍已經決定不再選擇大港口作為登陸地點。再如海灣危機。美國學術界通過珍珠港事件的研究已經得出明確的結論,在進行情報分析時不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來判斷對手的行為取向,這個結論為情報界所認同,但是,在海灣危機前類似於珍珠港事件的情況仍然發生了。這不是因為美國情報界不善於吸取經驗教訓,而實在是因為情報分析的難度太大,因為你不知道對手的行為取向是否合乎常理。從這個意義上講,西方學者認為判斷失誤和突然襲擊不可避免有一定的道理。 絕大部分案例研究揭示,情報體制的不完善是判斷失誤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如珍珠港事件前美國情報界四分五裂,實際上缺乏一個綜合的情報分析機構。蘇德戰爭前蘇聯情報界是蘇軍情報部一統天下。贖罪日戰爭前以色列軍事情報部主宰以色列情報界,澤拉排斥其他情報機構,成為以色列政府唯一的情報顧問,等等。因此,研究者提出要建立一個完善的情報體制,以克服判斷失誤。 但我們認為,僅僅在情報體制上下功夫並不能保證克服判斷失誤,情報體制的完善與否僅僅是相對的,完美元缺的情報體制也是一個我們應當不斷追求的理想目標,但實際上是很難做到的。在情報體制上,應該避免某個情報機構一統天下的局面,要建立幾個相互競爭的情報機構,鼓勵它們用不同的方法對敵人的意圖進行研究,在每個情報機構內部也應實行多元化,在情報搜集方面鼓勵帶有協調性的競爭。 由於人類認識的局限,絕對避免判斷失誤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遭到突然襲擊的軍隊應該做好在遭到襲擊條件下的作戰準備,它的軍事計劃。兵力部署和動員體制應該建立在沒有預警時間的假設上,同時應該制訂一系列的應急計劃。此外,必要的心理準備、經常性的軍事演習也有助於減少突然襲擊帶來的損失。 至於情報機構,應該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敵人的意圖分析上,時刻牢記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政治目標的實現比軍事勝利更重要,軍事實力對比與戰爭是否爆發之間並不總是存在直接聯繫,珍珠港事件如此,贖罪日戰爭亦是如此。在遇到可能遭到突然襲擊的情況下,應該及時預警,適時動員,做好戰鬥準備。這種方法雖然代價會高一些,但是,它也更安全一些。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