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東北抗聯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二五


  抗日救國遊擊軍成立後,在綏寧地區打了不少大仗。日本人為了消滅這支頗有戰鬥力的勁敵,調了大批的部隊前來「討伐」。1933年3月3日,一場激烈的戰鬥在遊擊軍活動的中心地區馬家大屯展開了。戰鬥開始後,敵人一直用飛機、大炮猛轟遊擊軍的陣地,遊擊軍的指戰員面對強敵,沉著鎮定,對敵人進行了頑強的抗擊。

  馬家大屯戰鬥結束後,當李延祿帶著部隊清理戰場時,發現在我軍烈士的遺體中混有一個日本兵的屍體。李延祿的臉當時就拉下來了,他找到負責打掃戰場的別動隊隊長李光。

  「你是怎麼搞的,啊?!怎麼把他也弄進來了?」李光趕緊說:「這可是個好人。」然後便告訴李延祿說,他在帶別動隊戰士打掃戰場時,在一片松林裡發現了一輛滿載子彈的汽車和一具日本兵的屍體。在附近還發現了一封信,找來一位懂日語的人一看,上面是這樣寫的:

  親愛的中國遊擊隊同志:

  我看到你們分撒在山溝裡的宣傳品,知道你們是共產黨的遊擊隊。你們是愛國主義者,也是國際主義者。我很想和你們見面,同去打倒共同的敵人,但我被法西斯野獸包圍著,走投無路。我決心自殺了。我把我運來的10萬發子彈贈送貴軍。它藏在北面的松林裡。請你們瞄準日本法西斯軍射擊。我雖身死,但革命精神長存。祝福神聖的共產主義事業早日成功!

  關東軍間島日本錙重隊

  共產黨員 伊田助男

  1933年3月30日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上面這件事中,我們可見亞聖之言之真。

  在1933年的時候,日偽統治還沒有完全在密山這個緊靠中蘇邊境的地方建立起來,李杜的自衛軍退到蘇聯去以後,其殘部散落在密山一帶,形成了大大小小80多支抗日武裝。這些隊伍成分十分複雜,互相之間協調得也很差,實際上是處於一種群龍無首的狀態,這就為遊擊軍到那裡活動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條件。

  1933年7月,李延祿帶著遊擊軍來到密山縣平陽鎮,與已在那裡的第一團會師。這時,周圍各部的義勇軍都慕名前來,表示願意接受編制和與其進行協同作戰。為此,軍部在駐地郝家屯召開了義勇軍、山林隊首領會議。出席者有「趙隊長」、「金山」、「常山」、「邱甲長」等人。在這次會上,各路「諸侯」共同商定:堅決打日本、打漢奸、不投降、抗日到底;保護群眾利益、從敵人手裡奪武器。

  在出席會議的人中,李延祿特別見到了那位外號為「趙挑水」的「趙隊長」。這是一個山東彪形大漢,從頭到腳,一身莊稼人打扮,斜披著一條布料的子彈袋,是個手中不離長槍的人物。他是代表手下那100多人來開會的,那些人多數都是他的山東老鄉。

  李延祿問他:「是不是打算和我們一起抗日?」

  趙隊長說:「你們收編,我們沒話說,你們不收編,我們也跟著你們一起打日本。」

  李延祿問:「你怎麼和『邱甲長』他們不一樣呢?」

  趙隊長說:「我是幹什麼出身的,他是幹什麼的,我是給人家挑水的!」

  雖然像趙挑水這樣的人不少,但是由於受「左」傾關門主義的影響,遊擊軍在收編各支抗日武裝的問題上還是邁不開步子。甚至就連「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這樣的口號也不敢提(直到中共滿洲省委巡視員吳赤峰來了以後,告訴他們可以提這樣的口號,他們才敢這樣)講。同時,由於遊擊軍初到密山,對各方面的情況也不太熟悉,因此吃了不少虧,特別是軍部受到了偽軍騎兵部隊的襲擊,損失很大。在這種情況下,中共吉東局和密山縣委及時幫助他們建立黨團組織,做思想工作,使隊伍穩定了下來。不久,省委巡視員吳赤峰再一次來到了密山。

  吳赤峰告訴他們,省委已經做出決定,讓他們取消「救國遊擊軍」的名義,改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遊擊區也將擴大到虎林、饒河一帶,原在虎饒遊擊區活動的李學福遊擊隊也將劃歸第4軍領導。

  1933年9月18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正式成立。這實際上是一支以遊擊軍為核心組成的「抗日聯軍」,各支隊伍雖然統一了編制,但平時還是獨立活動的,只是作戰時才協調行動。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成立後,轉戰密山、勃利、林口、方正各地,同日偽軍進行了多次戰鬥,取得了重大勝利。其中在1933年10月攻打密山縣城一仗就得步槍130支,短槍4枝,子彈萬餘發。1934年5月,為支援土龍山農民暴動,襲擊依蘭縣日軍「討伐」隊,擊斃日軍大尉3人、中尉和少尉各一人,士兵50多人。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成立後,李延祿和其他領導人仍感到對許多問題不知如何處理是好。例如,在對待義勇軍的態度上、在是否要提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口號問題上(吳赤峰原來也只是說他個人認為可以提)等,都搞不清楚,由於大家對這些問題理解的不一致,所以經常為此爭吵。為了解決這些問題,1934年2月,李延祿隻身入關去尋找黨中央,求個正確的「說法」。在以後的幾個月裡,他到了關內的不少地方,但卻未能找到中央,只好又回到了東北。

  李延祿沒有找到中央,可中央特派員吳平卻找到了他們。1934年8月,吳平來到了第4軍,根據李延祿向他反映有關「一提抗日周圍人力物力就容易調整動,而一提蘇維埃革命,許多人就和我們疏遠了」的實際情況,吳平建議他們改「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為「東北抗日同盟軍第4軍」。

  吳平的話說到了李延祿的心坎上了。第二天,他就召集各抗日武裝的聯席會議,在會上提出改人民革命軍為抗日同盟軍的建議,大家一致通過了這個提議。在這次會上,中央特派員吳平說:在南滿,我們有楊靖宇的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吉東有王德泰的第2軍,哈東有趙尚志的第3軍,你們現在就正式編為東北抗日同盟軍第4軍。以後,周保中可以在甯安建立第5軍,要是謝文東願意接受我們領導,我們就給他第6軍的番號。

  §23 荊璞起事

  當「九·一八」事變的消息傳到甯安縣一個名叫李荊璞的青年漢子的耳朵裡的時候,一種不甘心當亡國奴的民族意識促使他決心放下祖祖輩輩一直傳下來的鋤把子,拉起隊伍去和日本人拚上一場。

  幾個和他一塊扛活的窮哥們兒聽了李荊璞的這一想法後說:「好使!」

  可是他們很快就提出了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沒槍。連做個「草頭王」都需要有槍,更何況是去打日本呢!怎麼辦?

  但這事並難不倒李荊璞,他對大家說:「咱們不妨先向鬍子們學一手嘛,向那些家裡養槍的大糧戶借幾條槍用。」

  學鬍子的哪一手?對於這些經常聽到、甚至自己就曾領教過鬍子們的手段的夥計們來說,不用說大家也知道。那年月東北有許多鬍子在剛「起局」的時候手裡也是沒槍的,他們往往就拿著用紅布包起來的條帚疙瘩、帶個彎兒的木頭棍子什麼的,往人家後腰上一捅,任你是皇上他二大爺也得乖乖地給我舉起手來——儘管有些人也知道這些「槍」可能是「虎」牌兒的,但好像沒有誰敢來試一下它是不是真的,每當這時候,求生的欲望一準會使人們寧肯信其是真的了。

  說幹就幹,一天晚上,李荊璞帶著幾個人,手裡拿著一把用鍋底灰上色、用紅布「包裝」起來的木制匣槍突然出現在一個大糧戶的家裡。他們對嚇得發抖的主人說:「你不用怕,我們不是來『砸響窯』的鬍子,是為了抗日來找你借幾條槍用一下,等把日本子打走了,我們再來還你。」就這樣他們手裡就有了第一批槍,接著,他們又拿著這些槍繳了偽甯安保衛隊的一個班的槍。有了這些槍,他們很快就發展到100多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