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東北抗聯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磐石的遊擊隊在等著省委前來解決他們的問題,說到底也就是想讓省委給他們派個能人來。省委沒有讓他們失望,這次果然給他們派來一個了不起的大能人,這個人就是起草上述那份報告的張貫一,也就是日後被日本人稱為「山林之王」的楊靖宇。

  當時,楊靖宇是中共滿洲省委候補委員、省軍委代理書記。省委派他到南滿來的任務很明確,目標定得也很高——整頓磐石、海龍的黨組織和遊擊隊,為發展「30倍武裝而鬥爭」,迅速建立紅軍32軍第1師,「以磐石為根據地創立磐石的新蘇區」。

  楊靖宇是1932年11月份的時候化裝成一個商人(楊靖宇的名字也是從這時開始起用的)從哈爾濱出發的,那時還不知道南滿遊擊隊已經離開了常占隊,因此他一到南滿最先找到了常占。

  正在為遊擊隊獨立出動感到生氣的常占,一聽說共產黨的人又來了,馬上下令:把來人扣起來!

  像常占這樣當鬍子頭的人下令扣人意味著什麼?不用說,誰也都能知道。一般的人遇到這種事非嚇得尿褲子不可。但楊靖宇沒有怕,他可是見過世面的人。早年在河南確山老家上學的時候,校長因他出面制止兵差亂抓人,而要開除他,他沒有怕;1927年身為確山縣農民協會會長的他,面對包圍確山縣城的國民黨軍隊,他沒有怕;1929年在擔任中共撫順特支書記被捕時,面對日本人的種種酷刑,他也沒有怕,反而對審問他的中國法官說:「中國政府不能保護中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反而喪權辱國,為虎作倀,做敵人鷹犬,縱任日寇在中國土地上橫行蹂躪,恥做中國人……

  被常占扣起來的楊靖宇不但沒有被他們所嚇倒,而且通過對其曉以民族大義,使常占最終心服口服地把他放了。從常占隊裡出來後,楊靖宇又費了不少周折才到達遊擊隊的駐地——樺甸縣蜜蜂頂子。

  1980年,當年給楊靖宇當過警衛員的王傳聖(時任哈爾濱市木材公司副經理)、黃生髮(時任吉林省二輕局副局長)在抗聯老戰士座談會上說:楊靖宇在抗聯中有崇高的威望。處處以身作則,平易近人,團結同志謙虛謹慎。從來也沒有聽說過楊靖宇罵過人,就是在最氣憤的時候批評同志,他只說一句「豈有此理!」

  從這件小事,我們不難看出,楊靖宇和許多傑出人物一樣,是那種個人修養很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還是一位極具個人魅力的人。這種神奇的魅力為他開展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據當年的老游隊員松五回憶說:「11月間,楊靖宇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指派,來到我們隊伍下。初次見他,就感覺他是個莊嚴的政治家,他的態度沉靜,待人接物和藹可親,觀察事物又敏銳,因此大家都愛戴楊靖宇。」

  楊靖宇來到蜜蜂頂子的時候,也正是遊擊隊裡思想最為混亂之際。他到來後的當務之急就是穩定人心,說服那些想東渡的人改變主意,把隊伍拉回去。

  楊靖宇為了達到上述目的開了不知多少次的大會、小會。他先給黨員們開會,傳達貫徹省委指示;然後又深入部隊找戰士談心……,在一次深夜召開的黨小組會議上,楊靖宇指著那盞快要燃盡的油燈說:「同志們,你們看,這盞燈沒有碗就盛不住油,光有碗沒有油,燈就點不著。咱們磐石遊擊隊是磐石人民的子弟兵,在那裡土生土長,還不是這樣嗎?沒有根據地就像沒有家。為什麼要做沒油的燈芯呢?」

  楊靖宇的勁沒有白費,通過整頓和教育,遊擊隊取消了「五洋」報號,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支隊」(孟傑民為隊長,初向臣為政委,李紅光為參謀長),並在1933年初以嶄新的陣容踏上了回故鄉——玻璃河套紅石砬山一帶的根據地之路。而完成了整頓任務的楊靖宇也離開了磐石,到海龍去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37軍海龍遊擊隊」。

  可是,就在楊靖宇走後不久,遊擊隊裡就出事了。那是1933年1月,有一個名叫張博卿的地主找到了孟傑民,在對他說了一通什麼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之類的恭維話之後,一本正經地提出請他到伊通去收編那裡的地主武裝。孟傑民一聽,認為這是件好事,便跟張一起去了。但他一到那裡就被張給殺了。禍不單行,孟傑民犧牲後沒幾天,遊擊隊又遭到了一個名叫高希甲的地主武裝的襲擊,這次損失更大,不但政委初向臣和繼任總隊長王兆蘭犧牲了,而且不少隊員被打散而離隊了。就在這支隊伍眼看就要徹底散了的時候,團省委巡視員劉過風趕到了這裡,經過一番艱苦的工作,好歹算是把這支隊伍保留了下來,但畢竟還是傷了元氣。

  磐石的情況引起了省委的注意。省委領導認為,既然磐石那邊離不開楊靖宇,那就叫他到那裡去組織重建遊擊隊。於是,楊靖宇正式來到了磐石,省委任命他為這支遊擊隊政委。

  楊靖宇的到來,不但使遊擊隊很快得以重建,而且使遊擊隊的活動區域擴大到了周圍的伊通、樺甸、雙陽等地。然而,這樣一來也帶來了一個再自然不過的結果——日偽方面的恐慌和繼而進行的「圍剿」。

  §2 兵折巴彥

  要說中共滿洲省委在北滿地區建立的抗日武裝,首先得從張甲洲這個人說起。

  張甲洲,黑龍江巴彥縣人,1929年入黨。「九·一八」事變時,他是清華大學政治系的學生。1932年4月初,他和幾個在上大學的黑龍江老鄉一起,穿上長袍馬褂,化裝成商人攜帶兩支手槍,從北平來到塘沽登上海輪,到營口後又改乘火車到達哈爾濱。

  張一行到達哈爾濱後,很快就和中共滿洲省委接上了關係。根據省委指示,張甲洲、張清林、張文藻、鄭炳文4人前往張甲洲的老家巴彥縣組織抗日遊擊隊。

  張甲洲的家在巴彥縣北部山邊的張家油坊,他家是地主,在當地小有名氣,各種社會關係也比較多,這就為張提供了一個組織遊擊隊的不錯的根據地。那時候巴彥的日偽活動還不太多,張甲洲他們可以半公開地進行活動。

  經過一陣還算順利的活動,他們決定在1932年5月23日這天正式打出抗日的旗幟。

  這一天正是農曆的4月18日,是每年一度的趕廟會的日子。一大清早,張家油坊來了許多人,其中有縣保衛團團總王家善帶來的60多人,巴彥縣中學校長孔慶堯帶來的60多人,有前後屯的自衛團長陳維新、侯振邦、米秀峰帶來的60多人,此外還有遠道來的一些人,一共有200多人。這麼多的人湧進張家油坊自然挺顯眼的,但不知內情的人卻不覺得奇怪,因為他們知道張甲洲要在這一天結婚。不少人還不停地嘖嘖道:「你看看人老張家,可真有面子,兒子結婚來了這麼多人幫忙。」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