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 | 上頁 下頁
五五


  大約就在這個時候,朱德從一家國民黨的報紙上看到他住在玉溪的第二個妻子陳玉貞和住在花溪的兒子的家被抄,他的妻子被抓住,逃跑了的兒子受到「通緝」。此後兩人便都杳無音訊了。

  據國民黨的報紙報道,貴州軍閥王家烈在貴陽以北又和共產黨打上了。王家烈宣稱紅軍試圖向北突圍,要與賀龍和肖克會合,他將進行十次激戰把他們全部殲滅。沒有證據表明這是真的。相反,.老紅軍們都說,甚至有些國民黨報紙也這樣報道,王家烈張皇失措,因為鄉村和城鎮的人民都成群結隊起來反對他,而去歡迎紅軍。王家烈的部隊是不戰而潰。後來當了國防部長的張愛萍也說王家烈對紅軍的到來「怕得要命」。

  形勢十分混亂。紅軍和國民黨部隊在貴陽西、南、東三個方向相互交錯。然而在動亂之中,紅軍仍招募了數千新兵,補充由於戰鬥和疲勞造成的減員。

  有一件事本來可以歸功於王家烈。四月十九日,他報告說紅軍正在向雲南方向前進。這是國民黨方面提出的第一份確切的戰報,他反映的情況是正確的,但這已經救不了他了。貴州的危局一結束,蔣介石就把王家烈調往軍校,另外安插了一個聽話的新軍閥。

  北盤江流經貴州的西南角,自西北向南,流入滔滔的西江,在廣州周圍的三角洲上通過眾多的出海口流入南海。有人把北盤江稱為「小黃河」,這是相當誇張的。

  毛的戰術使國民黨將領們暈頭轉向。但是他的行動指南卻是最質樸的現實主義。紅軍根本不可能渡過長江,因為防守太森嚴了,各條通常都有國民黨重兵把守。蔣介石可以迅速地沿長江寬闊的兩岸把部隊由一地調往另一地。

  對毛澤東來說,北上的唯一可能就是渡過金沙江。但如何渡江,他的選擇餘地也十分有限。金沙江發源于喜馬拉雅山,波濤洶湧,渡口很少。除非他能夠在滇川兩省交界的金沙江大轉彎處奪取一處渡口搶渡,否則就會被迫西進,走上通往西藏的危險道路。西藏到處是無法翻越的大山,缺乏糧食,居民稀少而又深懷敵意,根本不可能招募新兵,以彌補兵員的損失。

  毛不得不冒極大的風險。他能否渡過金沙江取決於兩個條件:迷惑敵人,再次讓蔣介石摸不透他的意圖;加速行動,急取順利渡江的時間。

  曾任一軍團主力二師師長的二十歲的青年農民肖華寫過一組關於長征的史詩。他在一九八四年回憶說,毛澤東和周恩來總理都很喜歡這組詩。(一九七六年一日,周因患癌症而即將去世時,曾要求播放肖華所作的這首譜了曲的長征組歌,但根據「四人幫」的命令,這個要求被拒絕了。)周恩來特別讚賞其中一首,這首詩說,毛主席在貴州戰役中「用兵真如神」。在國民黨將領看來,往往也是如此。但李德不這樣看。當時,李德已經離開林彪和一軍團,重返中央縱隊。他不同意說毛有什麼計劃或戰略指導,堅持認為長征「越來越象一次撤退,並且最終成為徹頭徹尾的逃跑」。當時,部隊疲憊不堪,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他談到有次夜行軍,他走著走著便睡著了,直到跌進一條冰冷的小溪,從頭到腳都濕透了才醒過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渡過北盤江是後來搶渡金少江的一次排練。先派了幾支突擊隊去奪取渡口,其中有政委楊成武率領的四團。一九三三年,當福建青年農民楊成武加入該團時,這個團就已經很出名了。它是由參加過一九二七年八一南昌起義的人和另外一些與毛澤東一道在井岡山上打過仗的人組建的。楊成武在所有激烈的戰鬥中——在反「圍剿」,搶渡於都河,突破四道封鎖線,湘江以及貴州大戰和後來的所有戰鬥中,始終和這支部隊在一起。他說,在整個長征途中他一直與這個團在一起,這對他寫回憶錄很有幫助。楊成武在長征中兩次負傷,但離隊的時間都不長。

  四團對北盤江的進攻是從奇襲紫雲這個集鎮開始的。全團行軍一百里,于淩晨四時抵達紫雲,迅速趕跑了張皇失措的守敵。四團得到了意外的繳獲。當地的裁縫說,他們為國民黨縫製了二百套軍裝。可那些國民黨士兵還未來得及將衣服取走就逃跑了。四團付錢買下了這些軍裝,後來發現利用這些軍裝很能戲弄當地國民黨部隊。紫雲的群眾掛起了紅旗歡迎紅軍,大開店門,晚上還向四團贈送了兩千塊銀元。

  四團途經一片彝族居住的地區。那時彝族人極端仇恨漢人,可是四團卻成功地說服這些彝族人讓他們通過。紅軍向他們擔保毫無惡意,絕不停留。彝族人竟然給紅軍拿來了食物,這幾乎是前所未有的。四團到達了北盤江,在河邊發現了大片的竹林,又砍了一些樹,悄悄地搭起一座浮橋,於幕色中開始渡江。

  十一團擔任了彭德懷和楊尚昆政季率領的三軍團的先頭部隊。團長張愛萍奉命奪取並確保北盤江一處渡口。需行軍五六十英里才能到達北盤江。出發時氣候反常,大霧彌漫,寒氣逼人,但行軍卻很順利,因為地方軍都願意與紅軍談判,以便在紅軍通過他們的地盤時平安無事。當地的民團頭頭同樣也允許紅軍自由通過,並且贈送了大米和豬肉。因此,十一團一路順風地抵達了江邊,發現可以涉水過河。於是一營便沿江下行十五英里趕到白岑,在這裡,為軍團指揮部和五軍團等重要單位搶佔了一個大渡口。他們對當地守軍說:「我們只想過河,別無他求。」當地守軍同意不予干涉,還給了他們一些渡河的船隻。」

  毛澤東在白岑渡河時說了些什麼,沒有文字記載,不過他的胸中一定湧起了對祖國往事的回顧,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歷史感吧。這時,他身在白岑,與諸葛亮安息的地方孔明岡相距不過一二英里。諸葛亮是三國時期一位傳奇式的戰略家和受人愛戴的大英雄。他生於公元一八一年,卒於二三四年。《三國演義》一書使他英名永垂。這本書是毛少年時代的「聖經」,也是他進行長征的「兵書」。穿插迂回,避實就虛,安排巧妙的貴州戰役和南下雲南以打開北上之路的戰略,完全可能是(也可能就是)從諸葛亮那裡學來的。事實上,紅軍中許多將領都稱毛為諸葛亮。在白岑,毛有沒有花上一兩個小時拜謁他所敬仰的大英雄的安息之地呢?沒有文字記載說明他去過,可要使人們相信他沒有去過也是不可能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