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八路軍120師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
一 |
|
§第1章 兵潰黃河怒 作者學術筆記摘錄: 「七·七」事變後,華北中日軍隊兵力情況: 日軍華北方面軍8個師團、1個獨立混成旅團,約17萬餘人。 國民黨第1、第2、第5戰區之軍隊和中央軍委會派出的直屬兵團2個軍,共為94個步兵師、8個步兵旅、4個騎兵師,總計80萬人。 中日兩軍兵力對比為80萬:17萬=5.7∶1。 當日軍全面進攻華北時,國民黨軍隊的戰線尚未形成,既沒有建立起堅固的戰略支點,又沒有完成野戰兵團的組建;指揮機關沒有全面部署,戰鬥部隊沒有鞏固的作戰線;各戰略區沒有協同,各軍之間沒有配合;一切部署均未就緒,整個戰線支離破碎。 在日軍淩厲攻勢面前,華北戰線土崩瓦解,國民黨軍隊近100個師,兵敗山倒,一潰千里…… 平津危急! 華北危急! 中華民族危急! 只有全民族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中共中央發佈《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大聲疾呼:「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驅逐日寇出中國!」 7月14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團命令紅軍作好開赴抗日前線的準備。 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國民黨政府提交了中國共產黨為公佈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宣言,重申中國共產黨和紅軍願在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實行民主政治、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項總目標下,取消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力政策,撤銷蘇維埃政府,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並待命出征。 陝北。 盛夏的餘熱烘烤著大地。黃土高原上,一哨人馬在荒涼的原野上飛奔。紅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揚鞭催馬,率先急馳,幾位警衛人員緊隨其後。馬蹄聲聲,塵埃滾滾。賀龍,原名賀文常,字雲卿。湖南省桑植縣人。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曾任縣討袁護國軍總指揮、湘西護國軍營長、靖國軍團長、四川警備旅旅長、混成旅旅長、建國川軍師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長。1927年參加領導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總指揮,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湘鄂西前敵委員會書記,紅二軍團總指揮兼任紅二軍軍長,紅二、六軍團總指揮兼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主席和湘鄂川黔軍區司令員,紅二方面軍總指揮。 1個月前,7月下旬,為討論紅軍實施改編和如何開赴抗日前線,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曾在陝西涇陽縣雲陽鎮召開了紅軍軍長以上高級幹部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賀龍作了一個簡短的發言。他說:抗戰是全國人民與軍隊的職責,不允許動搖觀望。我們要促使蔣委員長領導他的軍隊抗戰到底,但是,大資產階級、大地主、官僚軍閥中的某些人,對抗戰是動搖不定的,我們要時刻嚴防他們搗亂和破壞抗戰。蔣委員長現在是處在矛盾之中。他既怕將紅軍放出陝甘寧,會像孫悟空大鬧天宮一樣,無法駕馭,又希望將紅軍送到最前線,借日本人之手消滅紅軍。我們就要像孫猴子那樣,到華北抗日前線去,鬧他個天翻地覆,使日本鬼子不得安寧。 會議期間,他多次找即將同紅二方面軍合編的陝北27、28軍出席會議的領導幹部交談,瞭解這兩支部隊的歷史、幹部狀況、思想動態乃至後勤供應等等,以便實施改編。 8月20日,賀龍接到參加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的通知,他深知,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這次會議將有著重要的意義。於是馬不停蹄,直奔洛川而來。 1937年8月22日。 陝北洛川縣馮家村。 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著名的洛川會議)。出席會議人員22人: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秦邦憲、朱德、張國燾、任弼時、彭德懷、關向應、何克全、林伯渠、張浩、張文彬、林彪、聶榮臻、羅榮桓、賀龍、劉伯承、徐向前、肖勁光、傅鐘、周建屏等。 毛澤東環視一下在坐的中共核心人物和高級軍事將領,然後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作了關於國共兩黨關係問題和軍事問題的報告。 對於國共兩黨關係,毛澤東心中有數。4天前,毛澤東曾致電黨內主要領導同志: 「國民黨陰謀已表現得很明顯,他的企圖是: (一)將紅軍全部送上前線。 (二)分路出動,使不集中,強使聽命。 (三)紅軍受命出動後即變為蔣之屬下,彼以命令行之。彼時黨的問題與邊區問題,由彼解決,甚至將不許發表宣言並取消蘇區。 …… 此事關係重大,須在洛川會議中慎重討論。」 此刻,毛澤東似乎回想起10年前的國共合作,仿佛又看到「4·12」政變的血雨腥風,於是以堅定的口吻指出:要堅持統一戰線,鞏固擴大統一戰線,同時要堅持共產黨在政治上、組織上的獨立性,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無產階級領導權;紅軍的基本任務是,創造根據地,鉗制與消耗敵人,配合友軍作戰,保持和擴大紅軍,爭取中國共產黨對民族革命戰爭的領導權…… 毛澤東的報告,使會場活躍起來。與會人員對毛澤東的報告進行了討論。 賀龍端坐在一張八仙桌後面,左面坐著紅一軍團長林彪,右面坐著紅二方面軍政治委員關向應。 林彪靜靜地坐在那裡,不動聲色,但他心裡十分清楚:紅一軍團是主力紅軍中的主力,挺進敵後無疑要作為先頭部隊來使用的。對紅軍的基本任務和作戰方式,林彪有著自己的見解,但是他十分明白,在領袖面前如果顯示出遠見卓識,那麼就會使領袖增加不安全感。對於這一點,林彪有著自己的歷史經驗。他曾公開反對過毛澤東,但既沒失去毛澤東的信任,又在同志中提高了自己的威望。1935年紅軍長征伊始,進行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戰役,這後來被軍史界譽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閃光點、毛澤東軍事指揮的傑作之一。但是當時的林彪並不滿意,他認為這樣在連打敗仗之後近似故弄玄虛式地把部隊拖來拖去未必高明。多年以後,他曾對別人說:為什麼非要四渡?三渡行不行?會不會有更好的擺脫敵人的辦法? 四渡赤水後,毛澤東的地位仍在周恩來之後。林彪明確提出改換三人團的領導成員,由彭德懷來代替毛澤東。稍有心機的人都十分明白:如果更換,進入決策圈的也許不是彭德懷而是林彪。由於當時林彪所提意見只是限於軍事指揮問題,而不是從政治上否定,況且反對毛澤東還不致淪落為「大逆不道」,所以並沒有動搖毛澤東對林彪的信任,反而更增加了人們對林彪「光明磊落,不搞陰謀」的深刻印象。事後,林彪卻後怕了一段時間,並扎扎實實地得出了自己的經驗:在某種情況下提意見是允許的,在某種情況下提意見是不允許的。此刻,他沉穩地坐在那裡,不想提出自己的見解,而是靜靜地思考著如何在抗日戰場上實現自己的作戰思想,再創輝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