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八路軍129師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
三四 |
|
由武安到涉縣的公路,原經陽邑到涉縣。此段被八路軍破壞後,日軍因修理困難,即借河溝平地,稍加修理,才改經亂石岩、雞鳴鋪到涉縣。因河道彎曲,道路彎道甚多,汽車不能快行,非常利於突擊。兩旁山地被伏擊部隊佔領後,日軍則完全無陣地依託,到時只能在溝裡活動。仗要真打起來,日軍將是非常被動的。 3時左右,有日軍的3輛汽車經雞鳴鋪向東行駛,為了捕到更大的「獵物」,伏擊部隊沒有動手,讓其安全通過,「因為貪小即將失大」。 陳賡在日記中寫道:這一天是我們八路軍最規矩的一天,大家進入埋伏地後,借有利地形地物及偽裝之掩護,確實埋伏。我用望遠鏡晾望,沒有辦法找到一點軍隊形跡。山頭田野,並未因增加了數千人而稍有變形。 遠遠地望去,大路問的駝、驢及田野問的少數耕者,均是照常地工作著,絕不知將有大戰到臨的樣子。大家睡著像死人一般,不敢動彈,連頭也不敢抬,只是靜待著敵人送槍炮來。整個佔領地帶,沒有一個我們來往的人,通訊僅借著昨晚已架好的電話。吃飯帶著乾糧。炊事員煮好了飯,也在後面隱蔽著,等著槍聲好送飯。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12點,日軍沒有來,最高點瞭望哨的電話報告,說亂石岩方向的人像都遭瘟全死了一般,一隻黃色動物也不見。 伏擊部隊以最大的耐心在堅持著。 19點,仍然沒有任何動靜。陳賡和師裡商量後,決定再等一個小時,等到20點。 這最後的一個小時,似乎是一天中最長的一個小時,在伏擊部隊焦急的等待中,不緊不慢地向前走著。 20點到了,仍然沒有鬼子的影子,陳賡率領部隊只好撤出陣地。這次伏擊雖然不成功,但設伏過程中表現出的高度組織紀律性和「令人欽佩的耐心」則預示著一次成功的設伏已為期不遠了。 §苫米地的「拖刀計」 日軍「九路圍攻」的主力是第108師團,108師團的主力又是第104旅團。其旅團長苫米地更被日軍譽為善戰的猛將。 在進攻臨汾的戰鬥中,日軍的幾個師團同時發起了進攻,苫米地的104旅團因為率先進入臨汾城,得到了日本天皇的勳章。他在寫給女兒的信中曾經狂妄他說,「天皇因我先到臨汾,賜了我一個勳章,我己掛在左胸前,可是我的右肩也高了起來,你看我像不像墨索里尼?——」狂妄之情溢於言表。可就是這封信在不久後的一場戰鬥中落到了129師戰士手中,一時成為笑談。 苫米地之所以敢這樣狂妄,是因為他在與八路軍的交手中確實取得過一些戰績。他最為得意的大概就是自吹為「拖刀計」的戰法了。他在研究了八路軍的遊擊戰術後,根據八路軍的遊擊原則「敵退我追」,發明了「拖刀計」的戰法。在苫米地的戰法中,退是假退,他每丟棄一個地方,臨走時都放火燒毀老百姓的房子,引誘八路軍來追。開始時,八路軍一看到村莊起人,以為日軍已撤走,馬上趕回村莊救人,追擊敵人。這時,苫米地則指揮尚夫走遠的日軍突然殺一個「回馬槍」,對村莊中的八路軍來一個突擊或包圍。 這招就是苫米地的「拖刀計」。一開始,有些部隊還真吃了不小的虧。 劉伯承研究了苫米地的「拖刀計」後,提出了相應的措施。他認為,八路軍戰術原則的靈魂是靈活機動,不應幹篇一律,死板地套用,否則就要吃虧。戰術是死的,人是活的,究竟採取哪種戰術,要根據具體環境。條件而定。有一句劉伯承經常掛在嘴邊,後來被鄧小平大講特講的「貓」論,可以看作是劉伯承對機動靈活的「注釋」,不管黃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鄧小平後來將同樣的思想用在經濟建設領域時,只是把「黃貓黑貓」變成了「黑貓白貓」。 戰爭中,敵對雙方戰術原則的運用實際上就是一場「智」的較量。 當日軍大本營瞭解了八路軍的遊擊戰爭的基本原則後,針對其中「敵進我退」這一原則,對下屬作過如下訓示:當八路軍撤退時,「此時我利用其退避的心理,奮勇進擊,他必退無止境,潰亂陣形,終可窮追而打擊之。」在這種情況下,如仍一味退卻,則下免陷入教條主義。 但八路軍的戰術原則最終使日本人仍然不得要領。劉伯承後來又根據具體情況提出了「敵進我進」的原則,從而對「敵進我退」的原則作出了重大的發展,從「退」到「進」雖只是一字之差,卻表現了劉伯承對戰略戰術的深刻認識。雖然如此,劉伯承的表述卻還是那樣的簡單易懂:「老住一地,將遭襲擊,老走一路,將遭伏擊。這是最有害的被動。我們必須根據當前敵情、本身地形與時間,靈活地計劃和決定遊擊隊襲擊的動作,並且是秘密而周到的準備,迅速而突然的襲擊。」 這段話是劉伯承在《129師抗戰二周年的戰術報告》上對全師的幹部講的。 在劉伯承面前,苫米地的「拖刀計」只能是班門弄斧。恐怕苫米地不會想到,在反「九路圍攻」中,他會落得一個「拖刀而逃」的下場。 §急襲長樂村 九路日軍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對太行山129師所在地展開圍攻,由於受到強有力的攔截阻擊,東、西、北三面的日軍被遲滯於根據地腹心之外,這樣,日軍預期將太行山上的八路軍合擊在遼縣榆社、武鄉的計劃就落空了。 四個方向中,只有南面的108師團一路進展較快,陳賡曾率師主力于雞鳴山一帶設伏16個小時,但最終戰機沒有出現。 要想打破日軍的「九路圍攻」,必須集中力量殲敵一路,這一預定的作戰指導思想,劉、鄧、徐是堅定不移的,只是他們在等待著戰機的出現。 4月11日,師部到達桐峪鎮後,鄧小平也從和順趕了過來,與劉、徐共商破圍攻之策。 14日,從榆社得到消息,1000多日軍,由武鄉開往榆社,到了榆社後,只見空蕩蕩的街道,音無人跡的房舍。日軍處於無糧、斷飲,被破壞的道路根本不能通行的險境,不得不立即折返武鄉。 經進一步的證實,劉、鄧、徐迅速制訂了一個作戰方案:「我師與徐(海東)旅協同動作,配合曾(萬鐘)軍圍困段村(即武鄉),打擊增援;或配合朱懷冰師,或出遼縣。」總部當夜回電同意這一作戰方案。 要打大仗了,劉、鄧、徐都非常興奮,三人圍在地圖前議論著。 徐向前說:「鬼子一天之內,從武鄉到榆社,跑了一個來回,有150裡路,夠他們受的。」 「我們的動員工作搞得好,榆社給鬼子來了一個『空城計』,鬼子是餓著肚皮跑路的。鬼子撲來撲去,搞下清楚我們在哪裡。我們卻一直盯著他們。今晚讓部隊好好休息,以逸待勞。我們搞個計劃,明天上午分配任務。」鄧小平接著說。 劉伯承最後說:「馬上就有大仗打了。先讓771團派兩個營,立即出發,連夜追擊這股敵人。」 15日晚,派至武鄉的一個先頭連送回消息:兩個小時前,武鄉日軍已棄城而逃。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