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八路軍115師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七二


  7月1日,又發出《中共中央關於整訓軍隊的指示》,指出:全軍目前47萬人,欲以此在反攻前堅持與發展根據地是夠用的,但欲以此在反攻中奪取大城市與交通要道,最後驅逐日寇出中國,並對付國民黨方面來的可能的國內突然事變,則是不夠的。要擔負最後驅逐日寇出中國,並對付可能的突然事變,非有一倍至數倍于現有的軍事力量不能勝任。

  城市是各個地區的政治與經濟中心,要想徹底打敗日軍,就必須攻佔日軍控制的重點——城市。八路軍把作戰的重點由鄉村轉向城市,這標誌著中國共產黨戰略方針和作戰指導思想上發生了重大變化。

  共產黨不但在為最後反攻做準備,而且也開始為應付戰後的不測事件做準備。可是,就在此之前的6月5日,國民黨在《對中共問題政治解決提示案》中談到,共產黨的第18集團軍及其在各地的一切部隊,只能合編為4個軍,計10個師,總兵力15萬人左右。國民黨限制八路軍在15萬人左右,共產黨覺得自己47萬還不夠,雙方矛盾在不斷加深。

  共產黨、八路軍不但在政策方針和兵力部署上為反攻做準備,而且在作戰方法上也在進行準備,這就是從「遊擊戰」發展為有條件的「運動戰」。

  在接到中央要求為反攻做準備的指示之前,山東的八路軍已經開始行動了。他們在羅榮桓的領導下,制定了總的戰略部署,其內容是:完全控制沂魯山區,擴大諸日莒山區根據地,奪取深入解放區的孤立的日偽軍據點,擴大解放區,使膠濟路南的三個戰略區完全連成一片;向膠濟路東段兩側地區發展,以打通和加強膠濟路老山前線各戰略區的聯繫;在膠濟路北,徹底改變渤海區被敵封鎖分割的局面,變遊擊區為根據地;進一步肅清膠東心腹地區的日偽勢力,創造更有利的局面。

  同時,羅榮桓在談到作戰原則時,也提到了運動戰。敵人兵力的收縮,使得八路軍的回旋餘地增大,在運動中殲滅小股敵人的機會增加了,因而可以適當地集中兵力進行運動戰。

  羅榮桓所說的運動戰,是發揮自己的特長,避免自己弱點的運動戰。戰術上要隱蔽突然,速戰速決,作戰地點最好選在八路軍占局部優勢的地區。兵力的分散與集中,又不能影響根據地的建設。如魯中、膠東和濱海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各集中四五個團的兵力,渤海和魯南可以集中二三個團的兵力,這樣便達到了集中全區二分之一以上的兵力,從而使自己在戰役或戰鬥上能以優勢兵力對付敵人。

  羅榮桓還指出了攻勢作戰的時機選擇,一般是:乘敵收縮兵力、調整防務、立足未穩、部署混亂之機發起攻勢;敵「掃蕩」某一地區時,我可在其他地區迅速發起攻勢;敵「掃蕩」結束分路回竄時,兵力分散,情緒恐慌,可選擇其弱點、尾敵發起攻勢。為了迷惑敵人,不宜過早地暴露企圖,也不在一個方向上連續作戰,而是在各個不同方向,以此起彼伏的方法實施戰鬥。

  根據上述原則,山東軍區從1944年初開始,連續實施了系列攻勢行動。首先於1月21日,在日(照)莒(縣)公路的石溝崖殲滅了漢奸朱信齋部。接著,魯南、膠東、渤海三個軍區的部隊,先後襲占和逼撤了一批日偽軍據點,並殲滅日偽軍一部。

  1944年初,羅榮桓關注的重點是魯中軍區第三次討伐吳化文部。

  偽和平建國軍第三方面軍吳化文部,以前雖然兩次遭到八路軍的打擊,但到1944年仍有1萬餘人。這股偽軍盤踞的地區,北靠淄(川)博(山),西通泰(安)萊(蕪),連接著膠濟、津浦兩條鐵路,包圍著泰山地區,威脅沂蒙區。他們是山東八路軍發起反攻的障礙。為了爭取有利的反攻陣地,羅榮桓決定發動這次討吳戰役。他曾多次召集山東軍區領導人,反復研究了吳化文部的情況。

  1944年1月間,羅榮桓派參謀處長李作鵬專程去魯中,同魯中軍區領導人一起制定了具體作戰方案。李作鵬和魯中軍區的領導人根據羅榮桓的指示,決定投入6個團,加上濱海軍區的第6團和各縣的地方武裝與民兵,組織多路梯隊發動攻勢,進行第三次討吳戰役。

  3月25日,正值日軍調防、偽軍整編,敵偽部署較為混亂的有利時機,八路軍開始對吳化文部發起進攻。

  吳化文遭到攻擊後,就把其第6、第7兩軍殘部集中于以魯村、悅莊為中心的狹小地區。為挽救吳部,日軍除每日派遣飛機輪番助戰以外,還以其第54旅團、獨立混成第5旅團各一個大隊,於3月29日分別從萊蕪、臨朐出動,對吳部進行支援。

  山東軍區得此消息後,立即指示魯中軍區:「吳部集中魯村、悅莊,死守待援,因此在運動中殲敵已無機會,強攻恐難奏效,應迅速結束戰役,並防敵人向我出擊報復。」魯中軍區接到指示後,除留一部分與敵周旋外,主力當即轉移于機動位置,待機殲敵。至此,戰役第一階段結束。

  4月初,日軍從西南兩面共2300餘人的增援部隊會合于悅莊,掩護吳部重新佈防。山東軍區決定抓住機會,不斷以小部隊向敵弱點進攻,使日軍捉摸不定。來援的日軍始終未能發現八路軍主力所在,其殲滅八路軍主力的企圖落空,不得不於4月8日逐漸回撤。

  羅榮桓當即抓住日軍回防、吳部調整防務、部署尚未就緒這一良機,命令魯中軍區,對吳化文進行再次攻擊。4月15日,魯中主力圍攻駐悅莊附近的吳部第49師一部,全殲吳部一個團又四個連,並以政治攻勢招降了吳部獨立第4旅的600餘人(不久後逃散),迫使吳化文不得不親率四個團由其總部所在地萊蕪鄭家王莊東援。八路軍乘其後方空虛之際,於4月18日夜間集中兵力奔襲鄭家王莊。19日夜,殲吳之總部,打亂了吳部的後方。20日,吳化文被迫率其增援部隊及第49師殘部撤至魯村一帶,悅莊地區為八路軍所控制,整個戰役到此結束。

  在這次作戰中,八路軍共斃傷偽軍1300餘人,俘敵少將以下軍官323人、士兵4800余人,連擊潰在內共殲滅吳部7000餘人,占其總兵力的60%以上。更為重要的是,山東戰略要地魯山山區的大部被八路軍所控制。不久,延安的《解放日報》為此發表了社論,題為《魯中討吳戰役的勝利》,對這次作戰給予了高度評價。社論中指出:「這次戰役不但對於山東的抗日根據地很重要,而且是敵後戰場上我八路軍、新四軍配合正面戰場作戰行動的一部分。」

  在討伐吳化文戰役結束後,為進一步擴大勝利成果,配合正面戰場作戰,保衛夏收,羅榮桓又指揮各軍區,發動了大規模的夏季攻勢。到1944年8月,山東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更大變化,對八路軍更為有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