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軍事·軍旅 > 八路軍115師征戰實錄 | 上頁 下頁
一三


  §迷途知返的林彪

  早在中共中央召開的洛川會議上,與會人員討論了八路軍出征以後的作戰方針問題。當時曾出現過不同意見。有人主張打運動戰,有人主張以遊擊戰為主。據聶榮臻回憶說,林彪在會議上是不贊同打遊擊戰的。

  「林彪是不同意打遊擊戰。他在會上說,要以打運動戰為主,搞大兵團作戰。他的思想還停留在同國民黨軍隊作戰的那套經驗上,覺得內戰時期我們已經可以整師整師地殲滅國民黨軍隊了,日本侵略軍有什麼了不起!他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力量估計太低。」

  平型關戰鬥後,林彪在其總結中卻對遊擊戰極為推崇。他說:

  「敵人不僅是彈藥要靠後方輸送,連糧食都要靠日本送來。他們的後方線已扯長有千多裡。在這樣的情形下,把他們後方線一切斷,他們的困難就可想而知了,可以弄得他們進退維谷。所以發展遊擊戰在敵後方線上活動是非常重要的。」

  「我軍(八路軍)在目前兵力與技術條件下,基本上應以在敵後方擊其後路為主。擊敵後路是我們阻敵前進爭取持久的最好方法,如經常集中大的兵力與敵作運動戰,是不適宜的。」

  「在敵後方擊其後路,」是典型的遊擊戰戰法。

  看來,戰爭的實踐讓林彪認識到遊擊戰在抗日戰爭初期的重要地位,並認識到「與敵作運動戰是不適宜的。」

  林彪的彎轉得也夠快的。

  與此同時,林彪也總結出一些其他的作戰經驗。

  「利用敵人攻擊友軍陣地時,襲擊敵人側後方,這是最好的戰法,比其在行動中和剛到陣地而未站住腳時去襲擊還要好些。這次就是利用敵以全副兵力注意對付友軍時,突然在他們的後方大打起來。」

  「為了避免他們的炮兵和飛機,戰鬥開始後要迅速接近敵人,投入肉搏,連續衝鋒,使敵人的炮不好放,要放就連他們自己的隊伍也遭了殃。」

  對於裝備處於劣勢的軍隊來說,近戰是制勝的訣竅。

  「夜襲是戰勝日寇的重要作戰手段,敵怕夜襲,他們的技術威力一到夜間竟至全無作用。我們要努力,非常努力地去學習夜戰,以此為特長以戰勝日寇。」

  林彪在平型關戰鬥中的體會是非常重要的。直到今天,近戰和夜戰仍是我軍制勝的重要戰法。這些戰法在解放戰爭和朝鮮戰爭中都收到良好的作戰效果。

  林彪也發現了八路軍存在的不足。

  「我軍的軍事技術,特別是戰鬥員與班排長的技術與戰術教育,實在還需大大的努力。過去大半年,部隊雖然得到了休息整頓的機會,在風紀、禮節與正規化上進步很多,但對戰術訓練還很差,今後當努力此方教育。」

  既看到優點,也認識到了缺點;既分析敵人,也剖析自己。這時的林彪在認識問題時,較好地把握了「一分為二」的辯證法。

  §國民黨也有一個平型關之戰

  在國民黨軍隊的戰史中,也有平型關之戰。但其內容卻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所談及的大不一樣。

  在1966年臺灣出版的《抗日戰史》中,對平型關之戰是這樣描述的:

  同年(1937年)9月10日,敵第五師團由懷來攻佔蔚縣,川原旅團附偽軍由懷安南據陽泉。此時我大同戰局正在吃緊之時,旋即放棄大同,傅總司令作義率所部到雁門關佈置陣線。本戰鬥參加部隊為第21師、73師、84師及獨立第3旅,先在廣靈、炭堡、亂石關之線佔領陣地(平型關之外),由湯恩伯將軍統一指揮之。同月(9月)13日敵川原旅團攻佔我火燒嶺84師之前進陣地,蔚縣敵第五師團亦同時向我21師、73師陣地發動攻擊,激戰終日,翌日(14日)拂曉猛攻廣靈城垣,十時廣靈陷落。15日陷廣靈之敵,續向我73師陣地松林山陣地側擊,劉師長奉濱親自督戰,激烈異常,劉師長身負四創,官兵傷亡過半,我軍乃沿平型關左右之線轉移陣地。是時湯將軍恩伯奉命赴河北南部整理所部,第6集團軍孫副總司令楚接替本作戰之指揮。閻長官錫山並重新劃定第2戰區作戰地界如下:以楊愛源為右地區總司令,孫楚為副總司令,轄33軍,17軍,15軍,傅作義為左地區總司令,轄61軍,34軍,35軍,19軍。以71、72兩師為預備隊。

  「9月22日,敵步炮聯合5000人由靈邱南進,薄暮向我73師平型關陣地攻擊。翌日(23日)大舉來犯,孫楚副司令當令84師出擊,戰況激烈,敵我相持不下。閻長官特令傅總司令作義率預備隊加入右地區,並與楊愛源聯合指揮本區作戰,將左地區交第19軍王靖國代行,更令第18集團軍之115師攻擊平型關敵之左側背。本月(9月)24日平型關正面之敵,增援數千人,猛烈來攻,我軍奮勇抵抗,並由傅總司令親率生力軍參加作戰,雙方傷亡雖重,敵未得逞,時為同月(9月)27日。

  「同時(9月27日)我左翼軍有203旅正面茹越口敵軍大增,步炮聯合四、五千人,來攻甚猛烈,該旅227團堅強抵抗,損失慘重。翌日(28日)敵繼續攻擊茹越口,梁旅長鑒堂奮不顧身,親來督戰,不幸陣亡,茹越口陷落,該旅殘部退守繁峙以北之鐵角嶺陣地。敵由平綏路以汽車輸來援軍,向我鐵角嶺繼續再攻,我34軍雖奮勇阻擊,終以眾寡不敵,鐵角嶺亦於29日陷落,敵急向繁峙南進。此時,閻長官決心縮短戰線,令各部隊向五臺山之神堂堡、雁門關、陽方口轉移陣地,我軍遂自動放棄平型關,本戰鬥乃告結束。

  從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國民黨的平型關之戰,要比現在我們所講的平型關之戰的規模大得多。為阻止日軍的進攻,國民黨在平型關附近地區投入了7個軍另兩個師,這還不算十八集團軍(即八路軍)的115師。戰場的範圍也比較大。而115師的平型關之戰只有一個師參加,作戰的範圍則比較小。

  115師的平型關之戰,是國民黨平型關之戰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是其中的一個非常小的部分。但這卻是國民黨所組織的平型關之戰中的最為精彩的一部分。在國民黨的抗戰史中,極力掩飾其指揮官戰術上的失誤,指揮上的無能,士氣的低落,而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日軍兵力多,自己傷亡大。在這次作戰中,國民黨軍隊的傷亡大是確實的,但他們卻沒有指出國民黨軍隊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傷亡。同樣是與日軍作戰,八路軍的115師為什麼會傷亡很少。說日軍兵力多是不確實的,其實在整個平型關之戰中,日軍參戰兵力也只有3萬餘人,而國民黨卻有七八個軍的兵力,這怎麼能說是兵力上不佔優勢呢?

  國民黨所說的平型關之戰,以失敗告終,並且失敗得非常慘,而八路軍115師平型關之戰則勝利了,並且勝得非常漂亮。這一好一壞的兩個平型關之戰,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